T形钢连接梁柱半刚性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本文选题:T形钢连接节点 切入点:半刚性节点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7期
【摘要】:为研究T形钢连接梁柱半刚性节点的滞回性能,对6个T形钢连接梁柱半刚性节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梁高、螺栓直径、T形连接件尺寸、螺栓个数以及柱截面面积等参数对节点的受力过程、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延性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T形钢连接梁柱节点变形性能良好,节点的极限转角均超过0.03 rad,是典型的半刚性连接节点;节点延性性能良好,各节点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各试件的滞回曲线在加载后期呈Z形,节点耗能系数较小(与端板连接半刚性节点相比);T形连接件尺寸和连接柱及T形件的螺栓个数是影响节点初始刚度、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主要因素,梁高对节点性能的影响次之;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采用考虑材料循环塑性特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Liang Zhu semi-rigid joints connected with T-shaped steel, quasi-static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6 specimens of semi-rigid T-joints.The effects of the parameters such as beam height, bolt diameter and T-shaped connection size, number of bolts and column cross-section area on the stress process, failure mod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and ductility of the joints are analyzed.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est proces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are analyzed.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Liang Zhu joints with 1: T-shaped steel have good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ultimate rotation angles of joints are above 0.03 rad. they are typical semi-rigid connections, and the ductility of the joints is good.The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of each node is greater than 3, and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each specimen is Z shape at the later stage of loading.The energy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joints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semi-rigid joints connected with the end plate, the dimensions of the T-joints and the number of bolts of the connecting columns and T-shaped part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itial stiffness,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joints.The effect of beam height on the performance of joints is secondary;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considering the cyclic pla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can well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joints under cyclic load.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72064,11272094) 广西理工科学试验中心重点项目(LGZX201101) 广西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YCB2014021)
【分类号】:TU392.1;TU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洁民,沈祖炎;一种半刚性节点的实用计算模型[J];工业建筑;1992年11期
2 刘志声;袁媛;王乾;;半刚性连接非线性幂函数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18期
3 孟玉鹏;赵会杰;;浅议钢结构半刚性节点的防火要求[J];科技资讯;2009年31期
4 李国强;;国外对半刚性节点约束滞回关系的研究[J];钢结构;1991年03期
5 完海鹰;周涛;;半刚性节点研究综述及展望[J];钢结构;2006年01期
6 郭慧珍;;半刚性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2007年03期
7 张行;;两种半刚性节点的有限元分析及对框架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0年05期
8 完海鹰;陈金林;;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半刚性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9 顾正维,孙炳楠,潘海勤;不同排列伸展螺栓端板半刚性节点的三维非线性分析[J];钢结构;2003年06期
10 张永生,完海鹰;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试验与应力应变分析[J];钢结构;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强;郝际平;商馥荔;;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半刚性节点模拟[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完海鹰;周涛;;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研究综述[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凤文;贺小燕;谷剑;;钢框架半刚性连接节点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施龙杰;陈宏;石永久;王元清;;钢结构半刚性梁柱节点的数值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路克宽;高树栋;;钢结构住宅中梁柱节点的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4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黎明;李宁;陈以一;蔡玉春;;外套管式节点对多层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新堂;李晓娟;李俊华;;基于EC3分类体系的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国兵;李建波;;带有半刚性节点的刚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黎明;王亮;陈志华;孙涛;;外套管式节点对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马春艳;段树金;林玉森;;榫卯连接组装钢框架自振特性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完海鹰;钢结构半刚性连接体系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刘洋;高性能优化算法与结构模型修正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黄频;端板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节点试验及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周奎;高层建筑钢框架结构几何、材料非线性分析[D];东南大学;2001年
5 章东强;新型轻钢龙骨体系结构试验研究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小伟;古建筑双跨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陈国;现代竹结构房屋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李强;拼装式铝合金活动房承载力试验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振山;单层单跨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梁柱节点与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郭宏超;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洁;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的试验与理论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2 王冉;一般半刚性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分析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年
3 刘帅;钢结构梁柱端板、角钢半刚性节点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4 文鹏;半刚性节点单层柱面网壳试验及其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敏;半刚性节点连接对门式钢管模板支架受力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6 彭登峰;钢框架梁型钢混凝土柱半刚性节点的滞回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7 张行;钢结构住宅框架半刚性节点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耿哲;一种杆件拼接结构的受力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年
9 毛军朋;特高压输电塔半刚性K型节点受力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10 王光云;带肋的顶底角钢及双腹板角钢梁柱半刚性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15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1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