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孔隙水作用下混凝土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混凝土 + 孔隙水压力 ; 参考:《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5年05期
【摘要】:对0、10、50次孔隙水循环下不同应变速率(10-5、10-4、10-3、10-2/s)的混凝土和中低应变速率(10-4、10-3/s)下不同孔隙水循环次数(0、10、50、100、200次)的混凝土进行了常三轴压缩试验,试件尺寸为ф300mm×600mm。对循环孔隙水压作用后混凝土的峰值应力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吸能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速率增大,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呈增大趋势,随孔隙水压循环次数的增加,峰值应力大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阶段性变化;混凝土的吸能能力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表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混凝土的吸能能力随孔隙水压循环次数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离散性,但整体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选用基于Weibull统计理论的混凝土材料分段式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经验证,此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Abstract]:The norm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f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strain rates (10 ~ (-5) ~ 10 ~ (-4) ~ (10 ~ (-3)) ~ 10 ~ (-2) / s) and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pore water cycling times (n = 10 ~ (10 ~ (-4)) ~ (10 ~ (-3) / s)) under 50 pore-water cycles are carried out. The specimen size is 300mm 脳 600mm.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peak stress of concrete under cyclic pore water pressure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law of energy absorption of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tress of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ain rate, and the peak stress increases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water pressure cycle times. The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concrete increases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rate. The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concrete shows a certain disper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water pressure cycle times, but on the whole, it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The segmented dynam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concrete materials based on Weibull statistical theory is used to fit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土木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9092) 三峡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4CX022)~~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海龙;李庆斌;;孔隙水对湿态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6年10期
2 闫东明;林皋;徐平;;三向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动态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3 熊益波;陈剑杰;胡永乐;王万鹏;;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本构模型关键参数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1期
4 姚家伟;孙士勇;陈浩然;;混凝土多轴非线性本构模型的研究[J];混凝土;2011年04期
5 黄桥平;;基于Stefan效应的混凝土随机细观黏性损伤模型[J];结构工程师;2013年04期
6 杜守来;李宗利;金学洋;;孔隙水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初步研究[J];人民长江;2009年03期
7 杜修力;金浏;;饱和混凝土有效模量及有效抗拉强度研究[J];水利学报;2012年06期
8 彭刚;王乾峰;梁春华;;有压孔隙水环境中的混凝土动态抗压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9 王春来;徐必根;李庶林;唐海燕;;单轴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保东;李鹏飞;李林;康银庚;;混凝土含水率对强度影响的试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熊益波;胡永乐;徐进;陈剑杰;;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模型极限面参数确定[J];兵工学报;2010年06期
3 黄瑞源;王志亮;李永池;章杰;;钢纤维混凝土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8期
4 王海龙;李庆斌;;孔隙水对湿态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6年10期
5 白卫峰;陈健云;范书立;;细观夹杂理论预测湿态混凝土抗压强度[J];工程力学;2008年11期
6 刘芳;付强;陈岑;梁乃刚;;三轴围压下砂浆弹塑性损伤变形过程的细观力学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7 李宗利;杜守来;;高渗透孔隙水压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11期
8 熊益波;陈剑杰;胡永乐;王万鹏;;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本构模型关键参数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1期
9 李鑫鑫;郑丹;;基于可靠度分析的湿态混凝土强度模型[J];工程力学;2012年05期
10 张乐中;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熊益波;胡永乐;徐进;陈剑杰;;基于Mohr-Coulomb准则和高压三轴试验的混凝土JH模型极限面参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宋玉普;尚世明;;混凝土动态性能及其影响因素[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杨克家;李桅;陈联盟;;RPC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建构及应用[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4 高云瑞;刘长武;康亚明;王丁;;压力水环境下混凝土徐变规律研究[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4[C];2014年
5 董景涛;刘长武;苏蔚;;流固耦合作用下岩石类材料的若干流变问题[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5[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龙;纤维增强异形柱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和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商怀帅;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的力学及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吴丰收;混凝土探测中探地雷达方法技术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白卫峰;混凝土损伤机理及饱和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梁斌;动能攻坚战斗部对混凝土靶侵爆效应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8 李松;钢筋混凝土拱肋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春芬;旱区铁路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及安全性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许惠敏;基于环境与荷载因素的混凝土率效应及破坏机理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顺意;混凝土双轴动态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秦鑫;各种应力状态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赵绩枫;一种新型动能弹侵彻混凝土数值模拟[D];中北大学;2011年
4 李鑫鑫;孔隙水对混凝土静力特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郝津津;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异形柱边节点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宋慧;硫酸盐侵蚀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演化机理及其内膨胀力模型[D];宁波大学;2011年
7 张媛媛;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拉损伤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翟雪;海水中冻融循环后湿筛混凝土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静薇;混凝土细微观结构与强度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沈旭凯;开槽法测试混凝土工作应力试验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益波;陈剑杰;胡永乐;;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本构模型灵敏参数的初步确认[J];兵工学报;2009年S2期
2 熊益波;胡永乐;徐进;陈剑杰;;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模型极限面参数确定[J];兵工学报;2010年06期
3 胡时胜,王道荣;冲击载荷下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2002年03期
4 陈浩然;Jones-Nelson-Morgan非线性复合材料模型的增量表达式[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5 陈浩然;非线性多模量复合材料的卸载模型[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6 吕培印,宋玉普,吴智敏;变速率加载下有侧压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特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肖诗云,林皋,王哲,逯静洲;应变率对混凝土抗拉特性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白卫峰;陈健云;孙胜男;;孔隙湿度对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吕培印,宋玉普,侯景鹏;一向侧压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受压试验及其破坏准则[J];工程力学;2002年05期
10 陈升平,蒋俊玲,李四年;混凝土拉伸损伤演变的细观力学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万鹏;胡永乐;林俊德;陈剑杰;;高应变率下混凝土准一维大变形压缩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学文,王吉利,白世伟,郭应桐,张平仓,孟庆山;动力排水固结中孔隙水压力增长和消散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2 莫海鸿;邱青长;董志良;;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降低引起的压缩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3 张功新;莫海鸿;董志良;;孔隙水压力测试和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4 杨晓军;王树理;许蓉蓉;;某软土强夯置换工程孔隙水压力测量与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3期
5 隋旺华;董青红;;近松散层开采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其对水砂突涌的前兆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6 许江;杨红伟;李树春;姜永东;;循环加、卸载孔隙水压力对砂岩变形特性影响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7 许江;张媛;杨红伟;汪金能;;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变形损伤的能量演化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李天一;徐进;王璐;冉杰;;高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岩体软弱结构面(带)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9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民;谢定义;刘家沛;;饱和砂层震动孔隙水压力二维扩散解析理论的研究[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2 孙保卫;魏海燕;;建筑场地孔隙水压力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杜尧俊;;有孔隙水压力的花岗岩破裂试验中孔隙水压力的模拟问题[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5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6 吴京平;王淑云;;粘土中孔隙水压力-圆锥触探试验结果的解释及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薛里;张志毅;杨年华;孟海利;任亮平;;爆炸动力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变化规律[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8 高玉峰;张健;沈扬;;不同频率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孔隙水压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定;徐金明;刘丽波;朱春伟;;强夯作用下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0 王育兴;孙钧;;打桩施工对周围土性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静;粘性土弱透水层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何杨;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力及体变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秀绍;CFG桩施工引起工程环境问题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周青春;温度、孔隙水和应力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解家毕;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良勇;不同类型孔隙水压力的动力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洪帅;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雷俊;卸荷作用下软土回弹变形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4 冯苍旭;土壤孔隙水压力检测系统试验研究及关系模型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艳华;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能量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郭成成;孔隙水压力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及其监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杨兵;软基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孙田磊;10000kN·m高能级强夯置换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深层土体位移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文秀;升温—降温过程中饱和粉质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晓龙;温度和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红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87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8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