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TDA的PHC桩挠度分布式检测研究
本文选题: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 +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 ; 参考:《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针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桩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挠度大小和分布的检测困难,介绍了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的桩身挠度检测方法;设计了管桩平推模型试验,推导出了管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公式;通过模拟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BOTDA用于PHC桩挠度检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获得了PHC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规律;结合具体工程,对该方法用于PHC桩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挠度测量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BOTDA用于PHC桩挠度的检测与监测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分布式检测的特点,可以准确获得水平荷载对PHC桩的影响深度和挠度分布;该方法操作简便,性价比高,感测光纤耐久性好,可对桩身挠度分布进行精细化检测与监测,值得在桩基检测与监测中应用推广。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iculty of measuring def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restress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PHC) pipe pile body under horizontal loa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pile deflection detection based on 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analysis technique, and designs the model test of pipe pile. The deflection calculation formula of pipe pile under horizontal load is deduced,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BOTDA used in deflection detection of PHC pile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ion data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deformation law of PHC pile under horizontal load is obtain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is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flection of PHC pile under horizontal load is verifi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of deflection of PHC pile with the weight of: BOTDA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fluence depth and deflection of horizontal load on PHC pile can be accurately obta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ed detection, and the method is simple to operate and has high performance to price ratio. The sensing fiber has good durability and can be used to detect and monitor the deflection distribution of pile body, which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in pile foundation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电岩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710605)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K10B05)资助
【分类号】:TU473.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横向地基反力系数研究与实验[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年01期
2 费利娅;黄雪峰;;水平荷载作用下非饱和黄土嵌岩灌注桩变形规律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1年20期
3 蔡伟忠;叶俊能;;海洋工程中大直径管桩垂直水平荷载试验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1年03期
4 潘健;胡巍巍;;竖向荷载对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何宁;王平;丁勇;钱亚俊;彭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变测量试验研究[J];中国测试;2011年02期
6 刘文白;郭荣;;基于DPDM技术的水平受荷桩侧土位移分析[J];水运工程;2008年11期
7 郝英奇;丁勇;何宁;;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系统(BOTDA)用于H型钢梁变形监测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1年04期
8 张华庆;张桂平;孙熙平;;风暴潮浪与深水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水道港口;2012年05期
9 郭院成;靳军伟;周同和;宋建学;;桩侧桩端注浆超长桩侧摩阻力增长规律试验[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高磊;陈晖东;余湘娟;周斌;;岩土与地质工程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进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军;吕宜媛;钟聪达;戴民;;不同浅层地基处理方法下PHC管桩水平承载性状对比研究[A];CCPA预制混凝土桩专业委员会2009~2010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殷亚军;张道明;;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土水平系数的研究[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黄;李君;;打入式钢管桩自平衡试验技术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文集[C];2009年
4 高磊;施斌;张丹;索文斌;朱友群;魏广庆;;预制桩分布式光纤检测系统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苏越;蔡晋晋;宛志缓;石振明;;BOTDR和FBG传感技术在试桩检测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林军;吕宜媛;钟聪达;戴民;;不同浅层地基处理方法下PHC管桩水平承载性状对比研究[A];混凝土管桩生产技术创新专集[C];2013年
7 李春峰;罗勇;邹源江;;基于BOTDA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光缆标定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程刚;施斌;魏广庆;童恒金;吴静红;张弛;;煤层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现场试验研究[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东辉;侧嵌式管桩受力性能及桩土相互作用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力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季翠华;倾斜荷载作用下预应力管桩受力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3 杨辉;预应力管桩水平承载特性分析及接桩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4 孙安;管桩水平承载力可靠度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吕黄;深厚沉积砂层大直径PHC桩承载特性及沉桩质量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刘利霞;高承台管桩的荷载传递性状及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彭智;光纤传感技术监测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何永新;水平荷载作用下独立桩P-Y曲线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魏东旭;水平荷载下弹性长桩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位东升;斜向荷载作用下螺旋桩基础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亮春;;复杂地层条件下大口径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J];施工技术;2007年01期
2 蒋小珍;雷明堂;陈渊;葛捷;;岩溶塌陷的光纤传感监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6期
3 谢耀峰,王云球;粘性土P-Y曲线中Y_(50)的神经网络预测[J];水运工程;2005年01期
4 吴恒立;推力桩计算方法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5年02期
5 张丹,施斌,吴智深,徐洪钟,丁勇,崔何亮;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6 甘幼琛;当前桩基工程质量合格控制存在的问题与随机控制新模式的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7 张忠苗,辛公锋,夏唐代;深厚软土非嵌岩超长桩受力性状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8 赵明华,邹新军,罗松南;水平荷载下桩侧土体位移分布的弹性解及其工程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9 蔡健;周万清;林奕禧;黄良机;;深厚软土超长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轴向受力性状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明华;倾斜荷载下基桩的受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筱进;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洪发;;对“公路梁式木桥纵梁中距尺寸表”一文中由挠度计算梁距问题的商榷[J];公路;1959年07期
2 王磊;;梁的大挠度计算[J];辽宁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郑作樵;带悬挑钢筋混凝土园板挠度计算[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4 俞铭华,宋学臣;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挠度计算公式的研究[J];工业建筑;2001年11期
5 陈德伟;荆国强;黄峥;;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估计桥梁在温度作用下的挠度行为[J];结构工程师;2006年04期
6 高轩能;朱皓明;沈剑波;;截面连续变化悬臂构件挠度计算的等效柱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08期
7 李志华;苏小卒;;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计算方法综述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蔡贤才;;用钻孔多点挠度计观测苏家坪滑坡深部位移[J];工程勘察;1988年02期
9 刘国强;国产200MW汽轮机隔板导叶根部处挠度计算的探讨[J];发电设备;1991年03期
10 宋相道;;变截面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及系数表[J];结构工程师;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延涛;林继德;;中线受均布荷载矩形板与环扇形板挠度计算的加权残值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2 王立娟;;大跨度空间桁架的挠度计算[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培德;汤泓;;伸缩式吊臂在横向、轴向集中力和分布力联合作用下的挠度计算[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三)--金属结构[C];1984年
4 孙小菲;吴春生;;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挠度计算[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袁义坤;吴扣军;;RC梁在动载下绝对动挠度与相对动挠度关系的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丽霞;外贴FRP布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计算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红光;基于DSP的桥梁动挠度测量系统[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3 董水英;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开裂后挠度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顾亮;各向异性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内力分析与挠度计算[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刘辉;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挠度的计算分析及其控制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
6 李世安;考虑反复荷载作用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期挠度计算方法[D];长安大学;2009年
7 王仕实;大跨度PC梁桥动态挠度信号特征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8 郑坤龙;变高度工字截面圆孔蜂窝梁的挠度计算[D];中南大学;2007年
9 王凌波;拟静态挠度法评定梁式桥承载力的探讨[D];长安大学;2009年
10 任雪莹;腹板横截面剪切弹性模量对木质工字梁静曲挠度的影响[D];西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2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9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