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张拉及剪切破裂声发射震源机制分析
本文选题:岩石破坏 + 声发射 ; 参考:《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摘要】:选取花岗岩,开展三点弯曲和剪切加载条件下声发射试验,采用单纯形算法与矩张量理论分析了不同破裂类型微裂纹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加载过程中,三点弯曲试样总体上以张拉型破裂为主,岩石最终破坏时,张拉型裂纹所占比例超过50%;剪切试样以剪切型破裂为主,最终剪切型裂纹所占比例超过60%.声发射事件的群集区域和矩张量分析结果与最终的岩石破裂结果相一致,说明矩张量理论能够定量描述岩石在加载过程中张拉应力、剪切应力的分布和迁移规律,这为岩石破裂过程中微裂纹的相互作用和贯通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手段.
[Abstract]:The sonic emission tests of granite under three point bending and shear loading were carried ou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racks of different fracture types were analyzed by simplex algorithm and moment Zhang Liang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loading process, the tensile fracture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three-point bending specimen,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nsile crack is more than 50 when the rock is finally destroyed, and the shear specimen is mainly shearing fracture. The proportion of final shear crack is more than 60. The cluster region and moment Zhang Liang analysis results of acoustic emission even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nal rock rupture results, which shows that the moment Zhang Liang theory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tensile stress and shear stress in the loading process of rock. This provides a good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interaction and mechanism of microcracks in rock fracture process.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40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130401006) 中国中冶“三五”重大科技专项(0012012009)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建坡;徐世达;李元辉;东龙宾;魏炯;;预制孔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毛原春;叶金生;杨健辉;芮大虎;;基于微缺陷成核序列的岩石微裂纹生长和损伤演化模型[J];工程力学;2013年08期
2 李核归;张茹;高明忠;吴刚;张艳飞;;岩石声发射技术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3 徐世达;李元辉;刘建坡;黄文柏;;基于矩张量分析的花岗岩破裂声发射特征试验[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刘培洵;陈顺云;郭彦双;李普春;;声发射矩张量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5 Xinglin Lei;Shengli Ma;;Laboratory acoustic emission study for earthquake generation process[J];Earthquake Science;2014年06期
6 高保彬;李回贵;李化敏;;不同破坏类型岩石的声发射及分形特征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7 徐子杰;齐庆新;李宏艳;张宁博;苏荣华;;不同应力水平下大理石蠕变损伤声发射特性[J];煤炭学报;2014年S1期
8 夏冬;杨天鸿;常宏;;含水煤岩损伤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的研究[J];金属矿山;2014年06期
9 高保彬;李林;李回贵;于水军;;不同层位砂岩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4年07期
10 梁鹏;张艳博;田宝柱;刘祥鑫;;单轴压缩煤岩裂纹开裂扩展演化特性实验研究[J];煤矿开采;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Lei Xue;Siqing Qin;Qiang Sun;Yuanyuan Wang;Haitao Qian;;A quantitative criterion to describe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rock sample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From criticality to final failur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5年
2 Lei Xue;Siqing Qin;Qiang Sun;Yuanyuan Wang;Lee Min Lee;Weichao Li;;A Study on Crack Damage Stress Thresholds of Different Rock Types Based on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雪娜;应变岩爆实验的声发射本征频谱特征[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2 高天宝;煤体受迫振动响应及破坏特征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冯帆;基于整坝全过程仿真的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朱崇绩;足尺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吕俊利;整体钢框架中梁柱抗火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杨志年;不同边界约束条件的混凝土双向板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郝大鹏;材料生长与断裂微观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8 丛宇;卸荷条件下岩石破坏宏细观机理与地下工程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9 马高;FRP加固震损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损伤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石长岩;红透山铜矿深部开采岩爆倾向性及监测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松鸽;岩石声发射的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黄文柏;基于矩张量理论的岩石破裂声发射震源机制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3 郝耿杰;光纤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结构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4 昂洋;基于光学原理获取声波的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崔朋波;隧道开挖中瓦斯渗流数值模拟及灾害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6 刘利斌;声发射系统基础参数相关性及对空间定位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7 何治良;泡沫混凝土预留间隙柔层巷道卸压支护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8 于莹;脆性岩石挤压断裂过程应力磁感强度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9 刘建伟;变角剪切下岩石的声发射—红外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10 陈乐勇;低渗透储层岩体压裂裂纹扩展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延路,周蕙兰;用单键群方法研究中国地震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2 荣代潞,李亚荣,刘旭宙;甘肃及邻近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研究[J];地震学报;2004年05期
3 张永兴;胡居义;何青云;王桂林;;基于强度折减法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的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
4 胡新亮,马胜利,高景春,刘力强,刁桂苓,宋富喜,刘胜国;相对定位方法在非完整岩体声发射定位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5 赵兴东;李元辉;袁瑞甫;杨天鸿;张建勇;刘建坡;;基于声发射定位的岩石裂纹动态演化过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6 许江;李树春;唐晓军;陶云奇;姜永东;;单轴压缩下岩石声发射定位实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7 陈炳瑞;冯夏庭;李庶林;袁节平;徐速超;;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8 林峰;李庶林;薛云亮;徐宏斌;;基于不同初值的微震源定位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陈炳瑞;冯夏庭;肖亚勋;明华军;张春生;侯靖;褚卫江;;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10 左建平;裴建良;刘建锋;彭瑞东;李岳春;;煤岩体破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及时空演化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娣;桑向国;刘锐;李风军;;震源机制对近场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3 曾文敬;罗丽;项月文;卢福水;李超;;赣南地区小震震源机制分析[J];华南地震;2010年01期
4 А.А.Дукк;В.Γ.Леонова;成尔林;;根据弱震震源机制统计研究加尔姆地区的地壳裂隙[J];地震地质译丛;1980年05期
5 李钦祖,靳雅敏,于新昌;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J];地震学报;1982年01期
6 卓秀榕,陈光桐;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J];地震学报;1983年04期
7 王六桥,李善因;新疆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板块构造[J];科学通报;1983年13期
8 李蓉川;鄂豫皖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应力场[J];地震研究;1984年05期
9 李兴才;某些构造部位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点[J];中国地震;1987年S1期
10 周春喜;;舟山群岛3.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与海域地质构造的关系[J];浙江国土资源;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鸿吉;秦建业;;缅甸弧及其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和现代应力场[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成瑾;涂毅敏;;京西北地区的微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刁桂苓;王俊国;张宏志;;震源机制一致性的预测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4 刁桂苓;聂小红;龙海英;高国英;王海涛;;伽师序列的小地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兴才;;某些构造部位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点[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崔作舟;;震源机制与地应力测量[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C];1980年
7 李鸿吉;王淑贞;;青藏高原的震源机制与板块构造[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8 赵明;陈运泰;巩守文;王庆良;;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得到的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9 刁桂苓;于利民;李钦祖;;北京地区1966年以来的震源机制和地壳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10 张勇;陈运泰;许力生;汪荣江;;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震源机制复杂性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滕艳;地震预测研究和抗震须并轨进行[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圣强;集群环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准自动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郑建常;数字地震波形研究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玉婷;汶川8.0级地震震源精确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佩;基于全波形匹配的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罗钧;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4 黄晓萍;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重新定位以及震源机制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吴宝峰;黑龙江及邻区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赵荣涛;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余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7 黄文柏;基于矩张量理论的岩石破裂声发射震源机制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8 汪贞杰;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李春来;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1795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9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