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P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6 01:15

  本文选题: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 抗震性能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摘要】:根据我国现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 140-2004),以设防烈度为8度(0.2g)地区的多跨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为研究对象,对其合理取值问题进行了探讨.在SAP2000与PERFORM-3D软件中,采用局部纤维铰梁单元,对6个PC平面框架建立了弹塑性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PC框架,基本上可以满足8度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要求,但是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形成的是以底层柱端出铰为主的梁柱铰屈服机制,对结构抗震不利;随着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增加,结构的局部构件抗震性能以及屈服机制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当边柱和中柱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分别增加到2.0,1.8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实现对结构抗震有利的以梁出铰为主的梁柱铰屈服机制,甚至是梁铰屈服机制.因此,建议在进行预应力抗震技术规程的修订时,适当提高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in China (JGJ 140-200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creasing coefficient of bending moment at the end of columns of multi-span and multi-story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in the area with a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8 degrees or 0.2 g,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its value. In the software of SAP2000 and PERFORM-3D, th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model of six PC plane frame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local fiber hinged beam element, and the static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C fram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de can basically meet the seismic requirements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in the region of 8 degrees, but the yield mechanism of the Liang Zhu hinge with the end of the bottom column is formed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 The seismic behavior and yield mechanism of local members of the structure are improved to a great ext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oment increasing coefficient at the end of the column, when the increasing coefficient of the moment at the end of the column is increased to 2.0 and 1.8, respectively.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can realize the yield mechanism of Liang Zhu's hinge, even the yield mechanism of beam hinge, which is favorable to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the structur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e coefficient of column end moment of frame structure should be increased properly when revising the technical code of prestressed earthquake resistanc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18)
【分类号】:TU378.4;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管民生;杜宏彪;韩大建;;RC矩形柱框架结构不同柱-梁抗弯强度比的Pushover分析[J];建筑结构;2009年04期

2 张耀庭;马超;郭宗明;杜晓菊;刘昌芳;;不同弯矩增大系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3 蔡健;周靖;方小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秋波;刘立新;谢丽丽;胡丹丹;冯辉;;HRB500级钢筋用于先张预应力梁的非预应力筋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姜华;陈青华;;某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应力监控分析[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3 缪圆冰,王瑟澜,夏才初,朱合华;苏州河水闸工程大跨度箱形底板结构优化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4 李振宝;刘春阳;马华;;45°方向地震作用下RC空间梁柱节点破坏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薛伟辰,钱卫;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2期

6 张昊宇;郑文忠;;对用名义拉应力控制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方法的2点改进[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7 周凌宇;伏荣;;重复荷载作用下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8 鞠彦忠,王海乔,马晓东;大跨度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双向简支板的设计与计算[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刘莉,王连广,侯献语;预应力钢与高强混凝土组合梁的变形计算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10 刘莉;王连广;时光;;钢与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滑移性能试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琳;姬旭波;;灌浆空洞对后张预应力结构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杨志利;隋杰英;公衍文;;整浇楼板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3 任晓勇;经杰;狄刚;徐焱;周华;;预应力技术在中国工程院综合楼中的应用[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薛伟辰;;纤维塑料筋混凝土梁设计理论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尚建;甘乐;袁胜登;候发亮;;CFRP筋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预应力损失分析[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燕艳;陈茜;;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圆形筒仓中的应用[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琳;高银鹰;张建宇;余蕾;霍文营;张仕通;;神舟科技大厦结构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李锋;房贞政;;大跨度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地震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俊;陈亚春;;适用于高烈度区多层框架的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薛伟辰;;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研究新进展[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苏健;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王冬雁;无粘结预应力装配混凝土节点抗震及震损加固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6 王云仓;三向预应力多侧墙渡槽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徐秦;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结构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樊长林;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柏文峰;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D];清华大学;2009年

10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新瑞;折线形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受力性能的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慧敏;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3 杨鹏成;某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监控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郭鹏涛;徐变的随机性及其对钢管混凝土拱桥可靠度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涂志锋;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框架的抗侧性能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冯新;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杜石磊;考虑徐变效应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可靠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黎晨;预应力混凝土桥弯曲孔道有效预应力理论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默;无粘结部分预应力FRP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西林,章红梅;对《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的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2 管民生,杜宏彪;现浇楼板参与工作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3 蒋欢军;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4 马宏旺,赵国藩;钢筋混凝土矩形柱截面曲率延性系数概率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叶列平;;基于性能/位移的能力-需求曲线设计方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3期

6 罗文斌,钱稼茹;RC框架弹塑性位移的解构规则与构件的目标侧移角[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7 杨红,白绍良;基于变轴力和定轴力试验对比的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滞回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6期

8 杨红,韦锋,白绍良,王珍;柱增强系数取值对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塑性铰机构的控制效果[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9 李磊;郑山锁;李谦;;基于IDA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蒋欢军;郑建波;张桦;;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祥英;王树和;;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有效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1期

2 张耀庭;马超;郭宗明;杜晓菊;刘昌芳;;不同弯矩增大系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3 魏海斌;张仰鹏;焦峪波;刘寒冰;;钢-混组合梁挠度增大系数的神经网络计算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4期

4 陈俊真;关于桥墩弯矩增大系数的商榷[J];桥梁建设;1989年02期

5 李旭;林晶;虞建成;;连续宽箱梁桥活载正应力增大系数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年04期

6 蔡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调整对建筑造价影响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傅剑平,余向前,王飞;短肢墙预应力楼盖体系墙端弯矩增大系数的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8 易伟建;张颖;;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9 阎红霞;杨庆山;;汶川地震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有效性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S2期

10 刘锡略;;关于墩身弯矩增大系数和墩顶位移计算的建议(续)[J];铁道标准设计通讯;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易伟建;张颖;;基于结构优化的“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程竞;范重;杨苏;;钢-混凝土组合梁刚度增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艳玮;钢筋混凝土肋拱桥弯矩增大系数计算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黄奶清;钢筋混凝土拱桥偏心增大系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石少华;钢筋混凝土拱桥弯矩增大系数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任小军;不同强柱弱梁级差系数对7度区空间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3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03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5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