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不同界面的黏结性能及锚固设计
本文选题:型钢混凝土 + 黏结强度 ; 参考:《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界面型钢混凝土的自然黏结性能,设计4个试件进行静力单调推出试验,试件分别考虑了型钢外翼缘、内翼缘、腹板以及全截面与混凝土黏结时的4种不同情况,通过试验观察了各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和形态,获取了荷载-滑移曲线、极限黏结强度等参数,分析了型钢不同界面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此外,为了深层次研究型钢混凝土构件的黏结锚固性能,设计了3个焊接栓钉的型钢混凝土试件进行静力单调推出试验,试件分别考虑了栓钉仅焊接在型钢外翼缘、腹板、以及外翼缘和腹板均焊接3种不同情况,获取了焊接栓钉后型钢混凝土试件的黏结滑移性能,分析了不同位置处焊接栓钉对型钢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最后分别推导并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构件仅考虑自然黏结以及焊接栓钉时的最小锚固长度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界面型钢混凝土的自然黏结强度不相等,腹板处黏结强度最小,外翼缘次之,内翼缘最大,三者的比例关系为1∶1.39∶1.59;栓钉焊接位置对黏结性能有影响,腹板处焊接栓钉比在翼缘处焊接栓钉试件的延性更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natural bonding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 four specimens were designed for static monotone deduction test. Four different cases of external flange, inner flange, web plate and full section bonding with concrete were considered respectively. The mechanical failure process and morphology of each specimen are observed, the load-slip curve and ultimate bond strength are obtained, and the bond strength between different interface of steel and concrete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deeply study the bonding and anchoring performance of SRC members, three SRC specimens with welded studs were designed for static monotonic roll-out test. The studs were only welded to the outer flange and web plate of the section steel,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three different welding conditions of outer flange and web plate, the adhesion and slip propertie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pecimens after welding bolt are obtained, and the effect of welding bolt on the bond performance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minimum anchoring length of SRC members considering only natural bonding and welding bolt is derived and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ural bond strength of SRC at different interfaces is not equal, the bond strength at web plate is the least, the outer flange is the second, and the internal flange is the largest. The ratio of the three is 1: 1.39: 1.59. The ductility of the welded stud specimen at the web is better than that at the flange.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8057,51268004) “八桂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GXNSFAA053203) 广西科技攻关项目(桂科攻12118023-3) 广西理工科学实验中心重点项目(LGZX201102)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郑山锁,邓国专,杨勇,俞茂宏,张俊峰;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2 郑山锁;李磊;王斌;曾磊;张亮;;型钢与混凝土界面剪力传递能力[J];工程力学;2009年03期
3 刘灿,何益斌;劲性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4 张誉,李向民,李辉,陈宗梁;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的粘结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1999年07期
5 杨勇,郭子雄,薛建阳,赵鸿铁,聂建国;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04期
6 薛伟辰;丁敏;王骅;罗子文;;单调荷载下栓钉连接件受剪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1期
7 李俊华;王国锋;邱栋梁;俞凯;;带栓钉连接件型钢混凝土剪力传递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8 王斌;郑山锁;李磊;;基于能量的钢与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宇平,王清湘;高层建筑下部重载柱的研究与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2 柳会红,何益斌,沈蒲生;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中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3 杨勇;聂建国;郭子雄;;核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应用前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4 石启印;马亚楠;李爱群;;新型完全剪切连接钢筋混凝土组合扁梁受力性能试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孙华勇;邵永健;刘凡;殷志文;;L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理论研究(Ⅰ)——有限元计算程序编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6 方有珍;邵永健;谢剑学;;SRC组合梁剪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Ⅰ)——荷载变形和裂缝发展过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7 谢剑学;方有珍;邵永健;;SRC组合梁剪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Ⅱ)——破坏模态和设计参数影响规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8 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剪切开裂的试验与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9 曾磊;查春光;郑山锁;;基于混合惩罚函数法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优化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张建文;王芳;;型钢轻骨料混凝土粘结强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卜小兵;张绍武;吴建伟;;钢筋混凝土梁粘钢加固承载力设计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何松林;徐亚丰;;T形钢骨混凝土柱单向偏心荷载作用的有限元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3 顾士坦;赵同彬;;SMW工法型钢-水泥土组合梁抗弯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来;王琦;尹燕霞;;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毛志伟;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廷银;陈志军;林沂祥;蔡万军;;蜂窝状钢骨混凝土L柱低周往复荷载试验[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崔U_刚;;浅谈型钢混凝土柱的发展及特性[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郑文忠;刘铁;谭军;解恒燕;李忠民;;绥芬河青云市场套(扩)建工程结构设计方法与施工措施研究[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鲁;周学军;;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中压型钢板受压翼缘有效宽度的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陈鲁;周学军;;考虑中和轴位置时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抗弯承载力的计算[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永辉;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病害机理与影响分析及吊杆更换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王琨;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钧;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郭震;新型钢结构小高层住宅抗震耐火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仵建斌;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基本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品乐;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宋天诣;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群;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梁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佘俊;预压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汤德亮;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昆;某跨郑石高速立交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鹏;弹性剪切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宾恩富;新型剪切连接件的受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秋华;新型抗剪连接件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淑杰;内置CFRP圆管的方钢管高强混凝土偏压短柱和中长柱的受力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王文浩;冷弯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阮航;钢板夹心混凝土组合板试验研究与徐变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季秋,钟树生,邹良明;劲性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2年04期
2 金芷生;朱万福;庞同和;;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3 宗周红,车惠民;剪力连接件静载和疲劳试验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4 郑山锁,邓国专,杨勇,俞茂宏,张俊峰;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5 郑山锁;李磊;王斌;曾磊;张亮;;型钢与混凝土界面剪力传递能力[J];工程力学;2009年03期
6 李俊华;薛建阳;王新堂;赵鸿铁;;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柱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4期
7 李方元,赵人达;不同混凝土基体与变形钢筋的粘结滑移特性[J];工业建筑;2002年10期
8 张誉,李向民,李辉,陈宗梁;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的粘结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1999年07期
9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强度分析[J];建筑结构;2001年07期
10 孙国良,王英杰;劲性砼柱端部轴力传递性能的试验研究与计算[J];建筑结构学报;198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菊红;新老混凝土粘结断裂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林;钢混组合结构中剪力连接件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广零;卢晋福;王国玉;;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3期
2 郑之俊;王杰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3 贺广零;卢晋福;王国玉;;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研究[J];建筑科学;2006年06期
4 陶兵;彭伟;杨雨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5 张根俞;梁书亭;朱筱俊;;某综合楼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结构设计与分析[J];建筑技术;2009年05期
6 徐庆奎;;型钢混凝土构件受扭性能的试验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7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09年S1期
8 马春明;;浅议型钢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和施工技术[J];科技风;2009年07期
9 余洁;秦浩;;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地震反应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10 袁雅光;;绍兴皇冠假日酒店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J];结构工程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晋春;宋彦琦;宛光辉;;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设计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曾志攀;;型钢混凝土框架柱计算程序的编制及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4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截面配钢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聂建国;郭子雄;;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佑发;崔波;;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的优化设计[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潘波;钟燕平;李学劲;徐恺;;多牛腿型钢混凝土大型节点施工技术[A];2013年全国钢结构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俊华;赵银海;唐跃锋;刘明哲;;火灾后型钢混凝土轴压柱剩余承载力试验[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10 李焱;杨建江;秘志伟;;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和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之政 记者 贺慧宇;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全荣;日本东京晴空塔采用的新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BIM技术解工程机电难题[N];中国建设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宇光;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及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刘义;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雪松;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朱健;内埋型钢混凝土墙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崔大光;型钢混凝土梁柱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王维;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何明胜;型钢混凝土边框柱密肋复合墙体试验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浩;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弹塑性分析及地震反应特性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向皓;某型钢混凝土转换层桁架的受力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守筠;大跨度型钢混凝土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4 曾贤谋;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任亚平;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勋桂;型钢混凝土框架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孙岩波;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胡小会;型钢混凝土界面滑移及本构关系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8年
9 韦希;型钢混凝土与钢组合结构动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俊;型钢混凝土支护桩弯剪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3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0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