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沿海城市暴雨潮位关联特性及洪涝风险分期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6 11:59

  本文选题:变化环境 + 沿海城市 ; 参考:《天津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极端气象事件诱发的城市洪涝灾害越来越频发,尤其是沿海城市,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沿海城市而言,暴雨和潮位都是其主要的洪涝致灾因子,其联合风险概率和联合作用直接关系到洪涝风险的程度,进而影响到沿海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设计及管理。因此,本文以沿海城市福州市为例,从多方面内容探讨了沿海城市暴雨和潮位的关联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环境变化的洪涝风险分期控制策略。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计分析了福州市降雨、潮位以及台风降雨的变化特征,量化了热带气旋对降雨的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对年降雨量贡献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对7、8、9、10月份的降雨量占比均超过40%;对大暴雨天数占比达到50%以上;4级热带气旋对福州当地的降雨量贡献最大,年均达到76.67mm。第二,采用EM算法求解混合Von Mises分布模型参数,并用混合Von Mises拟合暴雨、极端降雨以及热带气旋降雨发生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拟合效果较好,说明EM算法求解混合Von Mises分布模型参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根据混合Von Mises拟合的发生时间分布规律,得出暴雨、极端降雨以及热带气旋降雨发生在7、8、9月份的概率非常大,超过50%,最高达到78%。第三,运用验证后的水系行洪排涝模拟模型,分析了各个水系的水力特征及水力联系,揭示了福州市主城区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山区客水和城区洪水集中汇入、强降雨下中上游过流能力不足、高潮位顶托为福州城区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第四,量化了不同暴雨与潮位联合作用对洪涝灾损的影响,并提出了洪涝灾损及灾生的阈值条件。结果表明:1)对于福州主城区而言,当降雨小于20年一遇时,下游泵站可以有效的减轻洪涝灾损程度,反之泵站的作用效率很低;当降雨超过100年一遇时,下游泵站基本不起作用,反之泵站的作用才能体现。2)如果要有效减轻洪涝灾损程度,必须增大上游的蓄排能力。否则,仅在下游加大泵站建设,当降雨超过百年一遇时,泵站作用甚微。第五,建立了考虑环境变化的暴雨和潮位的联合风险概率模型,量化了环境变化对暴雨潮位联合风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福州而言,同时出现大暴雨与较高潮位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自1985年以后,极端降雨与极端潮位组合风险概率显著增加,平均增长率超过300%。2)对于沿海城市而言,其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标准随着环境变化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未来的防洪排涝工程设计中,需先评估变化环境对洪涝风险因素的影响。第六,构建了考虑环境变化的洪涝风险分期控制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取最优解时,总成本为14.26亿元。若不采用分期建设策略,则总成本为21.48亿元。这说明分期工程建设策略不仅能使管理者根据环境的变化更加灵活的制定防洪排涝规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节省成本。
[Abstract]:In recent ten years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warming and urbanization of China , the urban flood disaster induced by extreme weather even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 especially coastal cities , which has ca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is more than 300 % . 2 ) For coastal cities , the design criteria of flood control and flood control project will change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s . Therefore , in the future flood control and waterlogging engineering design ,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environment on flood risk factors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杨扬,戚建国;“天眼”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J];中国水利;2003年22期

2 杨亚新;;1949~2003年南海热带气旋的发生规律[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乐立航;热带气旋信息系统的实现技术[J];广东水利水电;2005年01期

4 陈达森;;影响湛江地区的热带气旋路径统计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钱燕;杜勇;;珠江热带气旋特点分析[J];水文;2009年S1期

6 顾裕兵;赵鑫;黄君宝;赵亦明;;影响秦山核电厂热带气旋特征及核安全可能最大热带气旋参数设计值计算[J];浙江水利科技;2010年01期

7 吴金龙;马轲馨;范中洲;刘大刚;刘正江;;船舶绕避热带气旋方案效益评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余锦华;卢莹;;热带气旋活动对我国大陆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姚月伟;邵学强;;热带气旋登陆浙中北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0年06期

10 翁国玲;;船舶避让热带气旋方案的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秀华;曹鸿兴;吕文忠;;1949-2008年靖宇划定区域热带气旋的统计和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林毅;刘爱鸣;刘铭;;台湾岛东岸登陆热带气旋路径打转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俞燎霓;雷媛;曹美兰;;浙江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宏义;杨万裕;;影响浙江的晚秋热带气旋特征浅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刘峰;钟加杰;;南海热带气旋0809号“北冕”对华南天气的影响[A];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晓梅;马守强;;影响山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7 刘彬贤;于玉斌;吕江津;;热带气旋“尤特”(2006)南海突然减弱的机理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王长青;;热带气旋探讨[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9 王远飞;朱海燕;孙建鹤;张伟;;基于空间相似的热带气旋路径检索[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吴启树;龚振彬;郑颖青;;近30年来影响福州的热带气旋统计研究[A];2006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锐 黄幸媛;知名专家传授热带气旋研究前沿知识[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侯小健;今年将有6至8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N];海南日报;2007年

3 记者 郭起豪 孙楠 张倩;三个热带气旋共同影响我国并不多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姚小敏;迟来的“热带气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本报记者 高琳;风电场遇热带气旋利好还是利空?[N];中国气象报;2012年

6 华凌;下世纪热带气旋或更强更频繁[N];科技日报;2013年

7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控制中心 左璇 罗咪 施Ya 朱玲怡 王帅 吴飞飞 周俊年 王秀春;华东近海北上、转向热带气旋对长三角飞行区域运行控制的影响分析[N];中国民航报;2014年

8 王乃仙;热带气旋的编号和命名[N];光明日报;2004年

9 陈磊;热带气旋卫星微波分析系统显神威[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彭莹辉;中国热带气旋活动呈减弱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玲玲;热带气旋在海洋能量平衡和水团平衡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徐奎;沿海城市暴雨潮位关联特性及洪涝风险分期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凌征;热带气旋对南海上层海洋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储惠芸;环境因子对热带气旋时空特征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5 许士斌;1990年代末北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突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杨宇星;热带气旋全球模态及西北太平洋频发区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曾智华;环境场和边界层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陈启智;环境风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发展过程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9 马丽萍;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10 邹燕;我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董贞花;近年来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东折成因的诊断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于海侠;高层强增温与热带气旋路径及其强度变化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晓星;理想热带气旋登陆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龚(龙天);小型岛屿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王桂娟;广东省热带气旋灾害分析与风险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姚恺丰;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张霏;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许可;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0 荀换苗;2005-2011年广东省热带气旋对传染病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05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05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c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