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社区的规划协作机制研究——以广州市同德街规划为例
本文选题:协作机制 + 多方主体 ; 参考:《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1期
【摘要】:在系统梳理了西方"沟通-协作式规划"理论和研究基础上,以广州市同德街低收入社区的规划为例,运用虚拟民族志、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网络和纸质问卷共775份)等研究方法,探讨同德街规划的三段发展历程、内容特点和最近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协作机制。协作式规划已经能够在国内低收入社区层面成功实践,体现了以下特点:多方主体参与规划、以民间机构为主导的规划协作过程,规划师的技术协调促成预期结果。协作式规划适应多元社会、学科转型的趋势,能够有效地减少规划调整的成本,推广"同德模式"需要在社会治理模式转变背景下,将协作规划制度化,进一步促进规划师角色的转化。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western theory and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cooperative planning", taking the planning of low-income community in Tongde Street of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virtual ethnography is used. By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775 copies of online and paper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ongde Street plan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latest round of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Collaborative planning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at the level of low-income communities in China, which embodie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multi-agent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the planning collaboration process led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technical coordination of planners to bring about the expected results. Cooperative plann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st of planning adjustment by adapting to the trend of pluralistic society and subject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ame moral model", it is necessary to institutionalize cooperative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Further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planner.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中山大学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大城市社会剥夺的地域类型、邻里影响和形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071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全球化:过程、格局、动力与空间”的子课题“中国城市全球化的社会动力与空间”(项目编号:41330747)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向明;吕晓蓓;;区域绿地:从概念到实践——一次“协作式规划”的探索[J];城市规划;2006年11期
2 程遥;;超越“工具理性”——试析大众传媒条件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7年11期
3 曹康;王晖;;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的变迁[J];城市规划;2009年09期
4 姜梅;姜涛;;“规划中的沟通”与“作为沟通的规划”——当代西方沟通规划理论概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2期
5 张庭伟;;20世纪规划理论指导下的21世纪城市建设——关于“第三代规划理论”的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3期
6 朱介鸣;;西方规划理论与中国规划实践之间的隔阂——以公众参与和社区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1期
7 孙施文;殷悦;;基于《城乡规划法》的公众参与制度[J];规划师;2008年05期
8 王婷;余丹丹;;边缘社区更新的协作式规划路径——中国“城中村”改造与法国“ZUS”复兴比较研究[J];规划师;2012年02期
9 董金柱;国外协作式规划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02期
10 彭坤焘;赵民;;新时期规划编制类型的多样化态势及成因——暨“工具理性”及“理性批判”的讨论[J];城市规划;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平;邹自力;汤江龙;;沟通式规划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高世超;;新形势下中国城市规划师职责素养新定位[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2期
3 胡润州;;我国准私家车时代的城市病及其治愈规制[J];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03期
4 何佳;包存宽;解靖;舒廷飞;蒋大和;;生态规划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太仓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效性评价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5 张立新;;对沟通规划的批判认识和适应性分析[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3期
6 马佳;胡晓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公众咨询实践与探索——以《巢湖市总体规划(2009-2030)》前期公众参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7 邓凌云;张楠;;日本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8 秦萧;沈山;石春艳;;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现代城市规划转向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9 马向明;吕晓蓓;;区域绿地:从概念到实践——一次“协作式规划”的探索[J];城市规划;2006年11期
10 黄卓;宋劲松;杨满伦;董男;;“协调规划”与“规划协调”——珠三角“一级空间管治区”的规划与实施[J];城市规划;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烨;;动态渐进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评估机制解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泽爽;;区域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与探索——从粤港澳三地的公众参与案例谈起[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孔宁;赵耀;;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蔚俊杰;;公众参与浅析——以海珠桥南广场旧城改造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贺宇凡;;以协调多元利益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编制——以上海市张家浜楔形绿地规划编制过程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卓;杨满伦;董男;;加强政府协作,促进“协调规划”与“规划协调”——珠三角“一级空间管治区”的规划与实施[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杨玲;展安;;从“区域绿地”到“区域绿道”——寓于生活体验的生态保护[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石莹怡;;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媒体效应的运用——以广州海珠桥南广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公众参与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丰龙;许艳艳;陈倩敏;;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回顾与批判[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郎显源;;规划理论的“文脉”解读和“症候”分析——兼谈规划理论体系构建方法[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许剑峰;空间与政策的规划协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刘姝宇;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北大学;2010年
5 魏广君;空间规划协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彭觉勇;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D];武汉大学;2013年
7 潘悦;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系统运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邢翔;城乡规划权的宪规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张洪波;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公众参与的实践与探索[D];浙江大学;2011年
2 计勇;IT项目全生命周期沟通绩效评估研究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剑;总体规划制定中城市政府行为的政策分析[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4 贾棉;旅游城市规划中的旅游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肖珊;广州市海珠桥南战城市更新规划编制阶段公众参与办法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常翠芳;浦东新区城市规划法治问题的法理思考[D];复旦大学;2010年
7 臧慧怡;苏州老街坊改造实践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8 刘佳;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倩;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静远;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社会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施文;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2 孙施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3 罗宾·汤普森,赵蕾 ,吴德刚;泰晤士河口大都市区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4 杨保军;直面现实的变革之途——探讨近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5 龙元;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4年01期
6 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7 马向明;吕晓蓓;;区域绿地:从概念到实践——一次“协作式规划”的探索[J];城市规划;2006年11期
8 王凯;;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J];城市规划;2006年12期
9 陈锋;;城市规划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之辨[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10 程遥;;超越“工具理性”——试析大众传媒条件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新宏;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24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2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