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条形地基太沙基极限承载力三剪统一解
本文选题:非饱和土 + 三剪统一强度准则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11期
【摘要】:基于三剪统一强度准则和非饱和土双应力状态变量抗剪强度,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材料拉压不等特性和强度准则差异的影响,建立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三剪统一解,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非饱和土条形地基太沙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可行性分析及算例论证,验证了所推公式的正确性,探讨了中间主应力效应、强度准则、基质吸力、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黏聚力等参数对非饱和土条形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主应力效应和强度准则对非饱和土条形地基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具有显著影响,中间主应力效应越显著,极限承载力越高,说明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可以更加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潜能,也说明强度准则差异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条形地基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具有双重影响:在低基质吸力范围内,极限承载力随基质吸力的增大线性提高;当基质吸力增大到进气值时,极限承载力达到峰值;在高基质吸力范围内,极限承载力随基质吸力的增大逐渐降低,最终趋于稳定。非饱和土条形地基太沙基极限承载力随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黏聚力的增大显著提高。非饱和土太沙基极限承载力三剪统一解包含了多种屈服准则下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ree shear unified strength criterion and the shear strength of unsaturated soil double stress state variable , the influence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effect , strength criterion , matrix suction force , effectiv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effective viscosity force on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non - saturated soil strip foundation is established .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02191)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No.2015SF27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14JQ7290)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No.2014G5280010)~~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少坤;于劲;刘怡林;;填土路基和桥涵下无重土地基承载力的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常光;曾开华;赵均海;;非饱和土临界荷载和太沙基极限承载力解析解[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3 胡小荣,俞茂宏;岩土类介质强度准则新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8期
4 张常光;胡云世;赵均海;;平面应变条件下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统一解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5 范文,白晓宇,俞茂宏;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J];岩土力学;2005年10期
6 赵均海;梁文彪;张常光;李艳;;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J];岩土力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雯璐;赵大军;王磊;;考虑侧填荷载的分离式基础涵洞地基承载力新算法和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林太清;;基于三剪统一强度准则的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J];福建建筑;2010年05期
3 林太清;胡小荣;;基于三剪统一强度准则的厚壁圆筒极限承压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肖淑君;陈昌富;;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抗滑桩桩间距的计算[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5 胡小荣;;基于三剪强度准则的库伦土压力计算[J];公路;2010年01期
6 张常光;赵均海;张冬芳;;非饱和土强度非线性及对被动土压力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胡志平;王旭;罗丽娟;石娜;任翔;;圆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公式的改进[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7期
8 李艳;赵均海;李楠;王娟;吴赛;;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厚壁套管柱三轴抗拉强度[J];工程力学;2015年01期
9 赵均海;周先成;李艳;;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统一解[J];工业建筑;2015年10期
10 陈昌富;唐仁华;唐谚哲;;邻近斜坡地基地震承载力计算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健;胡瑞林;刘海斌;王珊珊;;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朗肯土压力的计算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黄亚娟;赵均海;魏雪英;田文秀;;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Rankine主动土压力统一解[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3 张健;胡瑞林;刘海斌;王珊珊;;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朗肯土压力的计算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雯璐;侧填荷载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华磊;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规律及其对底板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高红;岩土材料屈服破坏准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5 邓宗伟;山区高速公路轻型支挡结构的力学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肖淑君;锚拉抗滑桩设计计算理论和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刘钦节;低渗油藏储层裂缝的参数反分析优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刘伟平;锚杆(索)的非局部摩擦效应及其抗拔力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唐仁华;锚杆(索)挡土墙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方法[D];湖南大学;2013年
10 沈银斌;临界滑动场法的改进与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三剪统一强度准则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1年
2 吴绍清;土的三剪统一帽子模型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白晓宇;统一强度理论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周鹏;潜土逆转旋耕刀的重构及抛土虚拟试验[D];江苏大学;2007年
5 唐谚哲;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斜坡地基动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琴;人工挖孔桩与独立基础地基承载力的对比分析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隋凤涛;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林熠钿;基于极限平衡分析的圆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解[D];中南大学;2010年
9 聂勇;方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新解及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杨华;三剪统一强度理论的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攀峰,张明,戴荣,张振刚;非饱和土的广义朗肯土压力[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2 许东俊;耿乃光;;岩石强度随中间主应力变化规律[J];固体力学学报;1985年01期
3 周安楠;姚仰平;;侧压力系数对临界荷载的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05年12期
4 周小平,王建华,张永兴;三向应力状态下条形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周小平,王建华;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条形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俞茂宏,杨松岩,刘春阳,刘剑宇;统一平面应变滑移线场理论[J];土木工程学报;1997年02期
7 王祥秋;杨林德;高文华;;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条形地基承载力计算[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8 范文,林永亮,秦玉虎;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地基临界荷载公式[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9 赵树德;地基弹塑性承载力K≠1.0时的计算公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10 俞茂宏,昝月稳,范文,赵坚,董正筑;20世纪岩石强度理论的发展——纪念Mohr-Coulomb强度理论100周年[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2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李顺群;肖成志;吕毅兰;魏超5;;粒间吸引力对非饱和土变形及强度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6期
5 汪东林;栾茂田;杨庆;;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在预测地表沉降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8年12期
6 卢应发;吴延春;杨丽平;崔玉军;;非饱和土热力学参数确定的探讨[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7 周雷;张洪武;;非饱和土化学-塑性耦合本构行为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8 曹雪山;殷宗泽;;非饱和土二维固结简化计算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9期
9 刘卫国;;非饱和土工程性质研究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6期
10 陈勇;刘德富;王世梅;田东方;;三维非饱和土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严耿升;张虎元;刘平;刘吉胜;李敏;;壁画地仗非饱和渗透性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与应力状态变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苏万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陈辉;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侯龙;非饱和土孔隙水作用机理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张引科;非饱和土混合物理论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10 程钰;非饱和土普适的强度与变形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胡记磊;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4 邓猛;考虑气相硬化影响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康凯;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及其数值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孙龙;非饱和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4年
7 王娜;基于广义有效应力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赵晓霞;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桂满;土水特征曲线滞回循环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杨雪莲;非饱和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08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0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