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库水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岸坡饱和土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7 08:45

  本文选题:循环加卸载 + 非等向受压 ; 参考:《水利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水库运行期水位每年周期性涨落,岸坡土体在库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阶梯状变形。为探求循环加卸载对岸坡深部变形的诱发机理,本文以水库防洪限制水位以下岸坡土体为研究对象,在饱和土应力路径三轴试验过程中,控制非等向受压试样的孔隙水压力周期变化,模拟岸坡土体的水力-力学状态,实时测定土体的周期性变形特性及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等偏应力孔压循环加卸载过程中,试样剪应变为台阶式上升趋势,而体应变是循环的弹性变化;孔压持续增大造成试样破坏呈现脆变和剪胀的特征。最后,结合等偏应力孔压增大条件下粉质黏土的破坏特征与常规三轴剪切试验成果,对比两种应力路径下试样的有效应力比和剪应变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强度差异的内在原因。
[Abstract]: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eservoir, the water level fluctuates periodically every year, and the slope soil is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step deform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water circulation loading and unload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duced mechanism of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on the deep deformation of bank slope, this paper takes the slope soil below the limited water level of reservoir flood contro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course of triaxial test of saturated soil stress path, The periodic varia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of non-isotropic compression specimens is controlled, the hydraulic mechanical state of the slope soil is simulated, and the period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are measured in real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the isobaric stress pore pressure, the shear strain of the specimen is a step upward trend, while the bulk strain is the elastic change of the cycle, and the failure of the specimen due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the pore pressure is characterized by brittle change and shear expansi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ilty cla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creasing the pore pressure of isodeflection stress and the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triaxial shear tes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ffective stress ratio and shear strain of the samples under two stress paths are compared.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the strength difference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9149)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CFB267)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蜀俊;姚运生;蔡永建;;三峡库首区重点断裂围限区蓄水的加卸载效应[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4期

2 周斌;薛世峰;邓志辉;孙峰;蒋海昆;张晓东;卢显;;水库诱发地震时空演化与库水加卸载及渗透过程的关系——以紫坪铺水库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3 刘文化;杨庆;唐小微;李吴刚;;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初始干密度土体的力学特性[J];水利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越;刘东升;袁兴平;;水位下降作用下边坡渗流场及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2 刘厚成;唐红梅;谷秀芝;;水位降落期间土质岸坡稳定性劣化机理及趋势[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汤锐华;;库水位下降对残积土路基渗流场与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5期

4 吴建超;陈蜀俊;陈俊华;;三峡水库蓄水后全位移场变化的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6期

5 罗红明;唐辉明;章广成;徐卫亚;;库水位涨落对库岸滑坡稳定性的影响[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廖少波;黄承忠;;三峡水库运行条件下兰陵溪场镇库岸边坡稳定性分析[J];地下水;2009年01期

7 张永忠;张宏家;董国梁;;水位波动对黄土坡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下水;2010年01期

8 刘东燕;侯龙;郑志明;;水位变动对库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9 乐琪浪;高幼龙;杨强;李刚;李强;邓兵;郭宁;;三峡库区万州塘角1号滑坡滑带特征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10 高连通;易夏玮;李喜;詹敏;代永力;晏鄂川;;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变形与高水位涨落关系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柳群义;朱自强;何现启;鲁光银;唐军峰;;水位涨落对库岸滑坡孔隙水压力影响的非饱和渗流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2 刘金龙;栾茂田;袁凡凡;王吉利;;水位下降情况下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分析[A];第一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王四巍;焦德智;刘汉东;;水位骤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谢新宇;杨相如;刘开富;朱向荣;;坡前水位骤变情况下边坡浸润线的求解[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宋彦辉;;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滑坡坝稳定性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康鑫;郝明辉;徐富刚;侯天兴;周家文;;水位骤变触发库岸堆积层滑坡的物理模型试验及机理分析[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7 薛聪聪;卢书强;朱朋;;三峡库区谭家河滑坡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王建新;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6 黄锦林;库岸滑坡涌浪对坝体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魏进兵;水位涨落诱发水库滑坡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林鸿州;降雨诱发土质边坡失稳的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9 王亚军;模糊随机损伤力学及模糊随机损伤有限元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李长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雄博;印台山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2 阳琳;水位骤降情况下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楠;大渡河巴拉水电站近坝库区果尔巫段斜坡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青宇;三峡库区典型顺层岸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丁中开;三峡库区云阳至奉节段重大新生型滑坡预测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何晓英;高变幅水库岸坡造地型护岸结构修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其洪;三峡库区蓄水影响下的凉水井滑坡复活机制与稳定性演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义山;基于流固耦合的水库港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9 秦洪斌;三峡库区库水与降雨诱发滑坡机理及复活判据研究[D];三峡大学;2011年

10 吕文波;基于非局部摩擦的钢丝滚道球轴承接触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芬;郑颖人;;边坡渐进破坏双折减系数法的机理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2 吴树仁,金逸民,石菊松,张永双,韩金良,何锋,董诚;滑坡预警判据初步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邹正盛,程祖锋,张征;双层滑体边坡稳定性计算法及其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4 罗志立;雍自权;刘树根;孙玮;邓宾;杨荣军;张全林;代寒松;;四川汶川大地震与C型俯冲的关系和防震减灾的建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刘树根;田小彬;李智武;孙玮;郭兵;刘顺;;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李智武;刘树根;陈洪德;刘顺;郭兵;田小彬;;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林茂炳;初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基本结构样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8 林茂炳,马永旺;论龙门山彭灌杂岩体的构造属性[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9 汪华斌,徐瑞春;BP神经网络在鱼洞河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4期

10 李强,李端有;滑坡位移监测动态预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果夫;吕贵芳;任江;;新滩滑坡研究[A];中国典型滑坡[C];198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涌江;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流体化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汪洋;水库库岸滑坡速度及其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3 张桂荣;基于WEBGIS的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与风险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章广成;水位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2 邓yN文;基坑开挖应力路径试验与有限元变形分析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2 曾玲玲;陈晓平;;软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05期

3 高正中,胡德金,张青云;复杂应力路径下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5期

4 欧方军,程玉梅;应力路径及初始固结条件对强度的影响[J];上海地质;2002年01期

5 刘恩龙;沈珠江;;不同应力路径下结构性土的力学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6 路德春;姚仰平;;黏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7 田斌;卢应发;邵建富;;复杂应力路径下流体饱和砂岩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S1期

8 王靖涛;周葆春;;论土体本构关系对应力路径的依赖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9 徐艳虎;郑玉;李爱明;;应力路径在岩土工程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10 曹权;施建勇;柴寿喜;王沛;;自钻式旁压试验中邻近腔壁土的应力路径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廷浩;钱玉林;殷宗泽;;宽级配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谢永涛;张鸿儒;姜海鹏;;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破土的动力学特性[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田斌;卢应发;邵建富;;复杂应力路径下流体饱和砂岩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曾玲玲;陈晓平;刘松玉;;软土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对本构模型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向天兵;冯夏庭;陈炳瑞;江权;;开挖与支护应力路径下硬岩破坏过程的真三轴与声发射试验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6 杨光;张丙印;于玉贞;孙逊;;不同应力路径下粗粒料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杜文山;刘祖德;李柏乔;;颗粒材料应力路径计算模型及在变形计算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贺若兰;张平;刘宝琛;;土钉支护工作性能的应力路径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汉京礼;姜耀东;赵毅鑫;;立方体煤岩试样三向变应力路径受载变形特征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相彪;筑坝堆石料应力路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程涛;粘土的数值建模与固结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周葆春;黏土本构建模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建红;基于细观破损机理的胶结结构性土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杰;排水固结法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初步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曹培;应力路径对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曾玲玲;软土的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江美英;应力路径对饱和黄土强度变形及孔压特性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赖勇;砂土在小应变下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本构模型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梁彬;粗粒土复杂应力路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邓yN文;基坑开挖应力路径试验与有限元变形分析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8 刘琦;不同应力路径吹填软土结构性力学特性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2年

9 常银生;粘性土应力路径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马路兴;高压下应力路径对饱和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1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41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4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