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风积土多因素耦合击实试验
本文选题:风积土 + 多因素 ; 参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摘要】:为研究辽西风积土击实后特性,分析影响其干密度的因素,以辽西风积土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土体初始含水量、虚铺厚度、击实功、击实次数和最终含水量五个因素的耦合作用下进行室内击实试验,试验后利用水平正交试验得到了影响风积土干密度因素的主次程度,并通过极差分析法分析各个因素对击实后土样密实度的影响规律.联系试验数据及其变化规律可以得出:对土体干密度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初始含水量、击实功、击实次数、虚铺厚度和最终含水量;联系参照试验数据,基于Matlab建立辽西风积土干密度的试验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价值.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olian soil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after compaction,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dry density, taking the aeolian soil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of soil, the thickness of virtual soil, and the compaction work ar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The indoor compaction test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upling of compaction times and final water content.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degree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dry density of aeolian soil was obtained by horizontal orthogonal test. 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compactness of soil samples after compaction were analyzed by the range analysis metho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dry density of soil is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compaction work, compaction times, virtual laying thickness and final water content. Based on Matlab, the experimental prediction model of dry density of aeolian soil in western Liaoning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value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赤峰柴胡栏子黄金矿业有限公司;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1212110004)
【分类号】:TU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健,孙巧根,长铮;基于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显著性[J];中外公路;2005年05期
2 卢国斌;张瑾;;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的Fisher分析判别[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3 员康锋;李智娟;金龙;;黄土压缩模量与湿陷性的相关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4 杨凌云;王晓谋;尚涛;;粘性粗粒土的击实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9年04期
5 张向东;冯胜洋;王长江;;辽西风积土动力特性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2年02期
6 罗小芳;;浅析影响击实试验准确性的主要因素[J];土工基础;2009年01期
7 王少锋;张尚芳;宋芳芳;;击实试验中试样制备的改进[J];山东水利;2012年08期
8 聂庆科;王英辉;田鹏程;梁书奇;;红黏土的击实特性及其击实后的工程性质[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9 李献民,王永和,杨果林,范臻辉;击实膨胀土工程变形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聚云;符明娟;;考虑压力和密度影响的膨胀土增湿变形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2 翟聚云;张国强;;渗漏情况下非饱和膨胀土地基变形的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7年06期
3 郑军;阎长虹;夏良斌;梁清雨;郭军辉;王吉刚;;苏州阳澄湖地区淤泥质粘土工程地质特性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4 陈进安;李振东;;利用数值分析法求解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J];工程与建设;2010年05期
5 王年香;章为民;顾行文;曾友金;;膨胀土地基浸水膨胀变形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6 王年香;章为民;;膨胀土地基膨胀变形计算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06期
7 王喜华;赵志明;吴光;;金沙江特大桥右岸岸坡稳定多因素敏感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3年01期
8 鲍硕超;王清;王蕊颖;许国辉;张舸;王子健;;广西北海填方红土的击实特性及影响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3期
9 何珍泉;张严;;榆佳高速公路路基土坡可靠度研究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公路;2013年06期
10 宋洋;张向东;张旭;;京沈高铁风积土路基弱化特性的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振;邢义川;;侧限条件下膨胀土增湿变形特性及计算模式[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闯;李术才;武科;;膨胀土膨胀特性与土工室内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晓红;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红黏土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龚文惠;公路膨胀土路基的沉降和边坡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范臻辉;膨胀土地基胀缩特性及桩—土相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杨明亮;石灰处治土膨胀土路基长期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王忠强;露天煤矿拉斗铲台阶稳定性与合理参数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唐迎春;南宁膨胀岩与地铁盾构管片相互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7 王亮亮;高速铁路膨胀土路堑基床结构及其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蕾;延吉盆地强膨胀软岩强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韩文友;基于抗剪强度的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土石坎工程优化设计[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吴云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膨胀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4 罗冲;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5 李振;非饱和膨胀土增湿变形和增湿强度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海燕;土石坝坝坡稳定分析的有限元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陈可君;非饱和重塑膨胀土的结构特征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关成立;基于敏感性及可靠性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徐桂弘;管道沟槽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周坤;膨胀土隧道衬砌膨胀力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丽,郑颖人,孔亮,邓卫东;条分法的统一公式及其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3期
2 肖智政,刘宝琛;残积红粘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3 易顺民,,晏同珍;膨胀土判别与分类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3期
4 张麒蛰;;高液限红粘土路基修筑技术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5 孙祥,杨子荣,朴春德;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神经网络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6 陈鹏;陈鹏飞;;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李萍;李同录;;黄土物理性质与湿陷性的关系及其工程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8 谭罗荣,张梅英,邵梧敏,花莉莉;风干含水量W_(65)用作膨胀土判别分类指标的可行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1期
9 刘秀菊;;砂性土做高速公路路基室内试验性能分析[J];公路;2011年07期
10 冯玉国;用物元分析法判别膨胀土胀缩等级[J];勘察科学技术;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洋;张向东;;考虑弱化特性的风积土动应力-应变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6期
2 宋洋;张向东;张旭;;京沈高铁风积土路基弱化特性的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3 张向东;于学生;于海舰;;辽西风积土路基振陷研究及数值模拟[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4 张向东;冯胜洋;潘宇;;二灰改良风积土动力特性试验[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年02期
5 林增华;张铁志;刘宏彦;;风积土路基道路防冻胀措施的试验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向东;吕金伟;张玉;;风积土的沉降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9期
7 贾宝新;于崇;张树光;;冻融作用下辽西风积土结构性变化[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8 张向东;刘家顺;;循环荷载作用下风积土累积塑性变形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9 张向东;刘家顺;兰常玉;张建俊;梁云;;辽西地区冻风积土动力特性试验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2期
10 党少英;;风积土料制备施工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崇;黄亮;刘功勋;;结构性的风积土本构模型参数试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树光;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强度、冻融特性及其分形性质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2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家顺;高速铁路风积土地基震(振)陷变形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2 于海舰;辽西风积土路基振陷研究及数值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3 于学生;复杂应力下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强度演化规律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4 张瑞禹;改良风积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朱光宇;辽西风积土路基道路冻害防治措施的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6 林增华;风积土路基道路冻害防治措施的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冯胜洋;辽西风积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8 于崇;冻融作用下辽西风积土结构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9 荚颖;辽西风积土特性及冻融后结构性演变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1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5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