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动力时程分析
本文选题:自复位钢框架结构 + 抗震性能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摘要】:文中主要针对梁腹板带有摩擦阻尼器的自复位钢框架整体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和自复位性能的研究。首先提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连接单元实现整体结构自复位梁柱节点双旗帜滞回模型的模拟方法。将用该方法模拟的自复位梁柱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与课题组已经完成的3个节点试验滞回曲线相对比,结果表明:节点刚度和弯矩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对同条件的自复位钢框架和刚接框架(仅梁柱节点形式不同)进行了24条地震动下的时程分析,结果显示:自复位钢框架各层最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和自振周期与刚接框架均十分接近,层间位移角接近或略大于刚接框架,基底剪力、结构塑性发展和震后残余层间位移角均远小于刚接框架,结构震后自动复位优势明显。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self reset performance of the self reset steel frame with a friction damper are mainly studied. First, the simulation method of the Double Flag hysteresis model of the self reset beam column node by using the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connection unit is proposed. The self reset beam column node is simulated by this method. The bending moment hysteresis curve is compared with the 3 node test hysteretic curves which have been completed by the project 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iffness and moment value of the joint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value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proved. Then 24 earthquakes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self reset steel frame and the rigid frame (only the beam column node) in the same condition. The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ximum absolute velocity, the absolute acceleration and the self vibration period of the self reset steel frame are very close to the rigid frame, the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angle is close to or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rigid frame, the base shear, the structure plast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st earthquake residual displacement Jiao Junyuan are less than the rigid frame, and the structure is automatically reset after the earthquake. It's obvious.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建筑节能减排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02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项目资助(PMX2013_014210_000166)
【分类号】:TU391;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爱林;张艳霞;刘学春;;震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结构体系研究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宋良龙;郭彤;;下翼缘摩擦式自定心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数值模拟[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eng Kailai;Pan Peng;Alexandre Lam;Pan Zhenhua;Ye Lieping;;Test and simulation of full-scale self-centering beam-to-column connection[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3年04期
2 张艳霞;叶吉健;赵微;李瑞;刘学春;;自复位平面钢框架推覆分析[J];地震研究;2014年03期
3 张艳霞;张爱林;孙文龙;;震后可恢复功能的钢框架预应力梁柱节点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4年11期
4 宋良龙;郭彤;;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12期
5 刘学春;林娜;张爱林;赵亮;王艺蒙;腾伟;;索支撑-钢框架结构滞回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5年04期
6 刘学春;林娜;张爱林;赵亮;王艺蒙;;多高层预应力钢结构索支撑-框架静力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5年06期
7 郭彤;宋良龙;;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8 孙文龙;赵微;李瑞;;自复位平面钢框架有限元分析对比[J];山西建筑;2014年18期
9 经聪;李启才;;利用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结构体系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4年01期
10 徐基磊;李启才;经聪;朱晓蓉;;利用带缝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体系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文龙;张艳霞;赵微;李瑞;;自复位平面钢框架动力时程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小辉;钢框架新型耗能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江东;新型可变梁高装配式梁柱节点数值模拟及其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巨晶;顶底角钢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扬;防屈曲支撑作为可替换耗能元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 欧云龙;盾构隧道管片接头采用SMA螺栓短期加固的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惠丽洁;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蔡忠奎;榫卯接缝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数值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徐基磊;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作为耗能元件的自复位结构体系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8 杨永龙;新型卷边PEC柱—钢梁BRS耗能板部分自复位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彤;宋良龙;;自定心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5期
2 潘振华;潘鹏;叶列平;邱法维;;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3期
3 刘学春;许可冉;张爱林;;高性能钢预应力撑杆柱整体稳定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1期
4 葛家琪;张爱林;杨维国;张国军;王树;张玲;;基于性能的大跨度钢结构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2期
5 周颖;吕西林;;摇摆结构及自复位结构研究综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6 吕西林;陈云;毛苑君;;结构抗震设计的新概念——可恢复功能结构[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7 邢燕,牛荻涛;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与抗震评估方法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爱伏,董毓利,刘仲奇;面向对象的钢框架结构火灾行为分析程序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郑廷银,赵惠麟;巨型空间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实用分析[J];建筑结构;2005年08期
3 宋向东;;钢框架结构整体稳定分析的高等分析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1期
4 刘洪波;翟长海;谢礼立;欧进萍;邵永松;;钢框架结构典型震害的计算机模拟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5 方洪;;北京建工博海建设有限公司 巨型钢框架结构技术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J];工会博览;2008年05期
6 周樟法;;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工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2期
7 徐觉慧;张树勋;宋明志;陈利民;张宗英;吕恒林;;某在役钢框架结构使用性能的检验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8 贾绍雷;;平面钢框架结构火场下的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08期
9 叶斌;;多层钢框架结构的技术分析及比较[J];山西建筑;2009年19期
10 张秀华;段忠东;张春巍;;近地空中爆炸作用下钢框架结构冲击响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理列;赵成文;;钢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秀华;段忠东;;爆炸荷载作用下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数值分析[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临洁;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基本概念之我见[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4 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的计算方法初探[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5 黄见东;王遒堂;;钢框架结构优化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4)[C];1989年
6 李君;张耀春;;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7 王景涛;马华;蒋华戈;尚自端;;钢框架结构健康检测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春丽;罗永峰;;某钢框架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与加固方法[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舒兴平;陈绍蕃;;钢框架结构二阶弹性精确分析及简化方法[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郑廷银;;空间钢框架结构的改进二阶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方洪;“上挂下托”技术破解国内巨型钢框架结构施工难题[N];中华建筑报;2007年
2 杨骏;把软肋做硬[N];中华建筑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林;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2 程东梅;半刚性钢框架结构研究及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刘坚;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刘洪波;钢框架结构典型震害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周晓峰;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6 齐宝欣;火灾爆炸作用下轻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机理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董可;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动力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杨秀英;钢框架结构火灾反应分析及其模拟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杨帆;大空间及框架钢结构受火全过程数值模拟及损伤评估[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周奎;高层建筑钢框架结构几何、材料非线性分析[D];东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大伟;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隅撑钢框架结构的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卢倍嵘;空间钢框架结构二阶弹塑性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曾福英;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黄志华;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和抗震分析[D];广西大学;2006年
5 王迎春;大跨钢框架结构钢梁施工过程整体稳定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晓静;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数值模拟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2年
7 李文勇;钢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与倒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徐超;隅撑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
9 范炜;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分析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10 沈霄鹤;超高层巨型钢框架结构失效模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56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5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