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基于八面体强度的计算模型

发布时间:2018-06-06 03:51

  本文选题:梁柱节点 + 钢纤维混凝土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针对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受剪性能与承载力计算方法,采用混凝土八面体强度模型,并以国内外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相关试验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梁柱节点破坏时核心区混凝土正应力与剪应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影响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的因素。结果表明,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随柱端轴压比、混凝土强度、节点核心区配箍率以及钢纤维含量特征参数的增加而增大;梁柱截面高度比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基于相关的试验数据,通过趋势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综合反映柱端轴压比、混凝土强度、节点核心区箍筋以及钢纤维含量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Aiming at the shear behavior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column joints, a concrete octahedron strength model is adopted, and based on the test data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column joints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studied theore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stress and shear stress of concrete in the core area during the failure of Liang Zhu joints is established, an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shear capacity of reinforced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Liang Zhu) joints is present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hear capacity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Liang Zhu) joint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capacity of reinforced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FRC) Liang Zhu joint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concrete strength, hoop ratio of core zone a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teel fiber content. The Liang Zhu section height ratio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hear capacity. Based on 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verified by trend analysi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effects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concrete strength, stirrups in the core region of joi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teel fiber content.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hear capacity of reinforced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FRC) Liang Zhu joint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78159)
【分类号】:TU3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唐九如;冯纪寅;庞同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2 蒋永生;卫龙武;徐金法;鲁宗悫;;钢纤维高强砼框架节点性能的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3 章文纲,程铁生;钢纤维砼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9年01期

4 高丹盈;史科;赵顺波;;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5 郑七振,魏林;钢纤维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6 王宗哲,王崇昌,黄良璧,王辉家,郑七振;钢纤维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抗震性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7 方根生;欧阳林;;低周反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8 王辉家;;钢纤维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破坏机理及抗剪强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忠;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地下旋流池防水性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刘海峰;赵斌;;预制结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3 石开展;;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4 杨彦克;陈辉;宋登富;潘绍伟;叶跃忠;李固华;;桥梁裂缝注浆修补材料及技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5 刘晓红;;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构件偏心距增大系数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6 于秋波;刘立新;谢丽丽;胡丹丹;冯辉;;HRB500级钢筋用于先张预应力梁的非预应力筋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7 林沂祥;郑廷银;蔡万军;陈志军;;蜂窝状钢骨混凝土不对称十字形柱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8 管品武;郭海峰;雷士发;;HRB500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破坏形态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9 刘晓红;李鸿芳;雷光宇;;M-N相关曲线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圆形截面偏压构件截面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10 薛刚;张晓斌;李奉阁;;损伤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计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金凌志;谢旦;;预应力RPC简支梁受弯性能浅析[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季韬;郑作樵;鄢飞;;关于框架节点中一些问题的讨论[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3 言志信;叶振辉;刘培林;;钢筋混凝土烟囱定向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4 宋美瑶;吴宇环;许宁;程小珂;蒋秀根;;基于拉压组合受力的混凝土劈裂受力数值试验[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毅;李密密;崔娜;吴丹;蒋秀根;;钢筋骨架支承下混凝土梁受损破坏行为数值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季韬;郑忠双;;关于框架节点抗震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7 王来;王琦;尹燕霞;;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来;马云良;尹燕霞;;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须亚平;查万理;彭煜;曾义;朱爱军;王磊;王辉刚;;置于岩石地基的独立基础力学特性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须亚平;袁志英;常达美;王林枫;彭煜;王辉刚;;岩石地基上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缺陷[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强;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劳晓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静;多重螺旋箍筋增韧轻质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成琛;大跨径PC桥梁弯曲孔道有效预应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小勇;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8 叶苏荣;基于梁段模型的FRP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剥离破坏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9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贤;端板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凤莲;配置加强箍筋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甲甲;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周世忠;钢纤维局部增强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梁端的抗震性能[D];郑州大学;2010年

5 肖志龙;中置集中荷载作用下FRP筋混凝土双向板冲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爱霞;FRP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D];郑州大学;2010年

7 王磊;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D];郑州大学;2010年

8 雷鸣;锈胀损伤RC拱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鑫;无筋及水平灰缝配筋砌体干燥收缩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曹磊;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琏;叶连生;钱辉惋;;乱向短纤维增强混凝土的裂后纤维有效系数[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2 蒋永生;卫龙武;徐金法;鲁宗悫;;钢纤维高强砼框架节点性能的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3 魏林,郑七振,邵震蒙;钢纤维混凝土框架节点抗裂强度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章文纲;程铁生;张儒汴;;钢纤维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及工艺特性[J];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1984年04期

5 章文钢;程铁生;;钢纤维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的作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7年03期

6 朱海堂;高丹盈;汤寄予;;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及其相互关系[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3期

7 框架节点专题研究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3年06期

8 章文纲,程铁生;钢纤维砼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9年01期

9 唐九如,杨开建,周起敬;钢纤维砼对框架节点性能的改善[J];建筑结构学报;1989年04期

10 安玉杰,赵国藩,黄承逵;配筋钢纤维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四维,蔡敏;纤维混凝土的损伤理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2 么兰,董立波;浅谈纤维混凝土在施工中的增强机理[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0年04期

3 张小辉,何天淳,宋万明;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疲劳损伤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王端昌;高强泵送钢纤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与施工应用[J];山西建材;2000年02期

5 卢兴江,钱春;化学短纤维混凝土的电镜测试研究[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董振英,李庆斌,王光纶,潘家铮;钢纤维混凝土轴拉应力应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2年05期

7 翁志峰,黎志强;杜拉纤维混凝土的应用[J];广西土木建筑;2002年S1期

8 覃青军;钢纤维混凝土在刚性屋面中的应用[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9 王璋水;机场与公路钢纤维混凝土弯拉疲劳方程分析[J];河南科学;2002年06期

10 严安,吴科如;高掺量钢纤维混凝土表面损伤特征的定量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兆会;;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宋二银;孙岩;戚劲松;;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程学会;石伏娅;;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4 赵国藩;;序言[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高坚新;陆大坪;张洪良;;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王玉棠;赵荣明;柳志强;于明;刘旭晨;;泵送杜拉纤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A];混凝土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混凝土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杨志刚;黄达;陈应波;卢哲安;;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疲劳方程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姚立宁;张妃二;郭仁俊;黄金;陈湘新;;中空柔性纤维混凝土动力耗散研究[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曲福来;王冠月;韩嵘;赵顺波;;钢纤维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张联洲;刘卫东;杨小凤;;钢纤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A];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胡春明;纤维混凝土:为市政工程的耐久性助力[N];中国建设报;2009年

2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王璋水;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二)[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王建樊;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4 陈进周;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会议召开[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王颖;钢纤砼势头紧逼钢筋砼[N];建筑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艳华;钢纤维混凝土增韧性能研究及韧性特征在地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洪雷;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智能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程红强;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范小春;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曹吉星;钢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邱继生;钢纤维混凝土密肋复合楼盖体系计算理论及受力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少伟;新型混凝土组合防护层的抗侵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吕雁;玻璃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及累积损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江;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疲劳损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红州;纤维混凝土界面性能及纤维作用机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3 陈湘新;柔性纤维混凝土动力耗散的机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4 孙莹莹;纤维混凝土大变形阻尼性能的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5 赵雪峰;钢纤维混凝土在机床床身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孙树章;钢纤维混凝土中应力传递细观力学机理的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宋名海;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弯拉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于海霞;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及市政构件应用试验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年

9 袁豪庭;泵送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苑辉;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韧性计算公式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4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84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6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