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喻情为景——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隐喻表达

发布时间:2018-06-06 04:40

  本文选题:公共艺术 + 文化景观 ; 参考:《华中建筑》2014年11期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个性鲜明的元素之一,通过自身或泛化于景观场地内的形式介入城市景观空间。公共艺术的形态、材质,不同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内的排布组合都是其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实现隐喻表达的方式。在城市文化景观里,运用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功能,可以凝聚城市的历史记忆,突显场地文化的唯一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发挥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作用,对公共艺术自身"公共性"的回归,城市历史文化的保留与继承,以及公众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As one of the distinctive elements in the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public art is involved in the urban landscape space through its own or generalized form in the landscape site. The form and material of public art and the 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ublic art in the landscape space are all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in the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function of public art can condense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city, highlight the uniqueness of the site culture, and exte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of public ar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turn of public art itself,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public spiritual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分类号】:TU984.1;C912.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李哲;成玉宁;;从隐喻到移情——基于体验的城市景观设计新观念[J];中国园林;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王晓南;;五凤溪场镇开放空间的特色与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3 张凤;王营池;;构筑特色高校景观意象——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新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4 廖丹;;古镇的情感空间、管理空间及其旅游开发——以天府古镇黄龙溪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5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6 廖一联;方舟;屈晓勤;;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7 张昊;张鲲;;浅析城市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8 杨卫国;王京;暴磊;郭栋;;现代城市广场与历史文脉结合研究——邯郸市王朗城址公园概念方案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9 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孙金芳;论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住区景观[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超群;刘松茯;;历史建筑与历史地段的同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于海漪;许方;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空间体系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扈万泰;王力国;;1949年以来的重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演变——兼谈城市意象转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艾杰;郝飞;白小鹏;;城市高密度人工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俊超;;浅谈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塑造[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虹;王树声;;从遗产保护到城市文化环境营造——介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佩娟;周晗;彭焱;;城市商业外部空间吸引力的物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商业外部空间调查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以植物景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天;姜黎黎;谢爱华;;城市设计中“边界”的表现形式与构建方法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慧钧;;第三章 城市共生论[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李乾;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分析与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吴鹏;城市公园改造中文化的延续[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丁一;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与动态思考[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宪礼,胡远满,布仁仓;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2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3 景贵和;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J];地理学报;1986年01期

4 景贵和;我国东北地区某些荒芜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J];地理学报;1991年01期

5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6 钱智;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8年02期

7 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年02期

8 俞孔坚,刘向军,龙翔,林树郁;给建筑一个环境——西安千年文化商业街设计[J];城市建筑;2004年01期

9 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J];人文地理;1990年02期

10 萧笃宁,石铁矛,阎宏伟;景观规划的特点与一般原则[J];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学利;;关于企业廉政文化的探析与构建[J];广西电业;2005年10期

2 王燕;张新荣;王新军;;论常州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J];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04期

3 郑翔;;构筑大学校园文化景观[J];美术大观;2006年07期

4 汪瑞霞;;宗教主题文化景观吸引力的构建与提升[J];艺术百家;2008年S1期

5 唐旭;;简谈江南水乡传统文化景观的延续[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12期

6 杨玲;王中德;;差异化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村文化景观的历史成因与未来发展[J];中国园林;2009年01期

7 郭纪;;对文化景观的几点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王越;胡玎;;城市特色文化景观的营造途径之三 特色源于交流[J];园林;2010年04期

9 邱海玲;陈文婧;;新疆乌鲁木齐市文化景观探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10 袁银枝;徐红罡;杨彦锋;;西藏昌都嘎玛沟文化景观的构成、特征及形成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晓文;;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一华;;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单文苑;文化“富矿”的保护性发掘[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2 孙转贤;浅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N];山西日报;2005年

3 ;专家畅谈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文化景观和自然纪念物”[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唐一军(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6 邹鹏辉邋郑英;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N];江阴日报;2007年

7 景亮邋许杰;兴文化呼唤大思路[N];烟台日报;2007年

8 娄清;保护贵州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孙睿 郑毅津;让世界遗产文化走进高校校园[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全面提升文化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3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4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8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9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孟庆艳;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武汉城市文化景观类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刘巍;网络文化的异化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3 肖竞;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李雯莉;浙江城镇文化景观地缘性特征及形成肌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殷洁;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景观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叶妍君;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旅游地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亚平;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表达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游荣盛;园林植物文化解读体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吴晓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之解读[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5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85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1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