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重塑黏性土细观结构演化三轴CT试验
本文选题:合肥重塑黏性土 + CT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为研究非饱和黏性土的细观结构演化特征,采用CT-多功能土工三轴仪,对合肥地区重塑黏性土在不同吸力、不同净围压下进行了非饱和固结排水三轴试验,得到了土体内部结构演化的CT图像、CT数平均值和方差.研究结果表明:净围压对土体细观结构演化影响显著.净围压较低时,土体经短暂压密后,原有孔洞消失,产生裂纹,裂纹宽度和长度随时间扩展较快——吸力越大,裂纹扩展、贯通程度越显著;CT数平均值减小0.26%~4.16%,方差增大15.82%~37.80%,说明土体密度变得不均匀.净围压较高时,土体整体被压密,一般无裂纹产生;CT数平均值增大1.22%~14.87%,方差减小10.02%~83.37%,说明土体密度变得更均匀,土体更致密.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so-structure evolution of unsaturated clay, the unsaturated consolidation and drainage triaxi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suction and net confining pressure by CT-multifunctional geotechnical triaxial apparatus. The average value and variance of CT images of intern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soil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confining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volution of soil meso structure. When the net confining pressure is low, the original hole disappears after brief compaction, and the crack width and length grow faster with time-the larger the suction, the bigger the crack growth.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degree of penetration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average value of CT number decreases by 0.26 and 4.16, and the variance increases by 15.82 and 37.80, indicating that the density of soil becomes uneven. When the net confining pressure is high, the whole soil is compacted, the average value of CT number increases by 1.22 and 14.87, and the variance decreases by 10.02 and 83.37,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nsity of soil becomes more uniform and the soil is more compact.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2261)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SZ0178)
【分类号】: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宝龙;冯君;巫锡勇;;合肥地区重塑非饱和黏性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2 卢再华,陈正汉,蒲毅彬;原状膨胀土损伤演化的三轴CT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2年06期
3 雷胜友;唐文栋;;原状黄土硬化屈服的损伤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4 方祥位;申春妮;陈正汉;张伟;;原状Q_2黄土CT-三轴浸水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5 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马巍,朱元林;煤岩三轴细观损伤演化规律的CT动态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6 孙红;葛修润;牛富俊;蒲毅彬;马巍;;上海粉质粘土的三轴CT实时细观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7 李加贵;陈正汉;黄雪峰;;原状Q_3黄土湿陷特性的CT-三轴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8 蒲毅彬,陈万业,廖全荣;陇东黄土湿陷过程的CT结构变化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9 李晓军,张登良;路基填土单轴受压细观结构CT监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10 施斌,姜洪涛;在外力作用下土体内部裂隙发育过程的CT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平,张永兴,哈秋聆;裂隙岩体加载和卸荷条件下应力强度因子[J];地下空间;2003年03期
2 姚志华;陈正汉;;重塑膨胀土干湿过程中细观结构变化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王路君;左永振;孔宪勇;王志强;;CT技术在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4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非饱和重塑Q_2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5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Q_2黄土的非饱和直剪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6 苗强强;陈正汉;张磊;钱尼贵;张俊豪;;非饱和含黏砂土强度、变形和水量变化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7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廖全荣;CT技术应用于岩石实验动态观测的新进展[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8 刘增利,李洪升,朱元林,蒲毅彬,李红艳;冻土初始与附加细观损伤的CT识别模型[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9 金龙;赖远明;高志华;李双洋;;冻结砂土的损伤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10 郑剑锋;马巍;赵淑萍;蒲毅彬;;三轴压缩条件下基于CT实时监测的冻结兰州黄土细观损伤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百胜;张翔;刘水文;刘芳彬;张世杰;;利用CT技术探测煤体瓦斯吸附特性的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贞;汪时机;;岩土体CT图像三维重建方法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任建喜;;砂岩裂纹发育细观机理CT实时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5 黄质宏;朱立军;蒲毅彬;周训华;;三轴应力条件下红粘土力学特性动态变化的CT分析[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6 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图像配准[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7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混凝土细观动力破损过程CT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细观损伤特性的CT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9 刘波;吉海军;李东阳;廖建军;刘晓东;;郭屯立井深部人工冻土的CT力学试验研究[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可钧;;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几个研究热点[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赵彦旭;压实黄土增湿变形的非饱和土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天亮;冻融条件下水泥及石灰路基改良土的动静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铖;基于模糊集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循环荷载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周春生;寒旱区GCL防渗性能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杨海清;裂隙岩体动态损伤局部化机理的理论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胜军;红粘土路基水分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锋;端面状态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影响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吴传玉;铲土运输机械铲掘阻力形成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桂满;土水特征曲线滞回循环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文秀;升温—降温过程中饱和粉质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史晓英;变温荷载作用下饱和粉质粘土的固结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孙世军;重塑膨胀土宏细观结构演化CT-三轴试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长玲;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与湿陷变形规律及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梁晓波;非饱和压实黄土本构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羊群芳;基于湿陷、震陷、液化灾害的黄土微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紫汪,蒲毅彬,马巍,常小晓;冻土蠕变过程体积变化的CT分析[J];冰川冻土;1995年S1期
2 蒲毅彬,吴紫汪,马巍,常小晓,廖全荣;冻土CT实验的数学方程[J];冰川冻土;1995年S1期
3 吴紫汪,马巍,蒲毅彬,常小晓;冻土单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1996年04期
4 马巍,吴紫汪,蒲毅彬,常小晓;冻土三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1997年01期
5 蒲毅彬,,吴紫旺,常小晓,廖全荣;CT在岩土实验中的数值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4年03期
6 _5宗祜;;中国灻土类土湿陷性及渗透性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1962年12期
7 缪林昌,殷宗泽,刘松玉;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施斌;刘志彬;姜洪涛;;土体结构系统层次划分及其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9 倪万魁,杨泓全,王朝阳;路基原状黄土细观结构损伤规律的CT检测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1期
10 雷胜友,许瑛;原状膨胀土三轴浸水过程的细观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詹良通;吴宏伟;;新双室非饱和土体积变化测量系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2 邢义川;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与变形——强度特性规律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3 袁俊平;非饱和膨胀土的裂隙概化模型与边坡稳定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4 骆亚生;非饱和黄土在动、静复杂应力条件下的结构变化特性及结构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保健;公路路基沉降过程试验与理论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明山;基于GDS的原状黄土性状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志远,傅志平;材料细观结构与构件宏观响应间直接关联分析[J];上海力学;1996年04期
2 赵红晓;;蜻蜓翅膀宏细观结构的实验观察与力学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13年01期
3 朱珍德;渠文平;蒋志坚;;岩石细观结构量化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4 关振群,高巧红,顾元宪,宋超,单菊林;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三维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J];工程力学;2005年S1期
5 陈沙;岳中琦;谭国焕;;基于真实细观结构的岩土工程材料三维数值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6 宋迎东;孙杰;孙志刚;高希光;;基于遗传算法的复合材料细观结构拓扑优化设计[J];固体力学学报;2009年04期
7 方庆军;王笃波;洪宝宁;;基于数字图像的土体剪切带细观结构试验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于庆磊;杨天鸿;郑超;唐春安;王培涛;;岩石细观结构对其变形强度影响的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9 朱珍德;李道伟;蒋志坚;刘金辉;杨永杰;;温度循环作用下深埋隧洞围岩细观结构的定量描述[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10 张信贵,吴恒,方崇,易念平;水土相互作用与土细观结构变异的X射线衍射分析[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庆生;李春江;;时间相关细观结构复合材料的性能演化[A];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进展会议论文集扩展摘要[C];2005年
2 刘慧;杨更社;任建喜;张慧梅;;某页岩细观结构的数字表述及冻融温度场分析[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刘逸平;吴晓声;刘泽佳;汤立群;;一种基于网格化细观结构串并联模型的液体橡胶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估算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周宏伟;胡本;左建平;;基于细观结构的温度-应力作用下北山花岗岩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颖;亢一澜;李嘉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优化设计[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关振群;高巧红;顾元宪;;多相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赵妍;张国新;柴冬梅;;混凝土细观结构断裂过程试验模拟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谢怀勤;杜刚;;无机粒子填料对聚合物强度增益的细观结构模型及实验分析[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美华;王静;杨传民;马世虎;冯露;;对聚羟基丁酸酯球晶细观结构与力学行为试验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净;城市环境下粘性土的磁效应与细观结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张信贵;城市区域水土作用分析与土的结构强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阴子阳;一种基于三角形细观结构的工程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金利民;双轴向经编针织复合材料弹道侵彻破坏的细观结构模型和计算[D];东华大学;2009年
3 贾永刚;基于图像处理的材料细观结构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徐波;基于材料细观结构的混凝土数值模拟与性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5 车慎思;毛竹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高旭东;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损伤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7 傅景韫;减纱工艺对三维整体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8 姚彩霞;城市区域水化学环境下土体细观结构变异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55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5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