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层岩体边坡地震动力破坏离心机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边坡工程 + 顺层岩体边坡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使用相似材料分别制作只含有非连续的层面和同时含有非连续的层面和非贯通的次级节理顺层岩体边坡小比例物理模型,进行离心机动力试验,研究边坡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以及非连续层面和次级节理对其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顺层边坡的动力响应对地震波的频率和边坡内部结构面的发育特征敏感,边坡结构面发育越复杂,边坡对地震波的频率响应越复杂,地形放大效应也越明显;顺层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和破坏机制受结构面发育特征控制,含有次级节理的边坡动力稳定性更低,破坏范围也更浅,在破坏过程中还会出现次级节理的张拉破坏导致的岩体内部解体破碎,可能诱发岩石碎屑流。
[Abstract]:The small scale physical model of rock slope with discontinuous layer and discontinuous layer is made by using similar materials, and the centrifuge dynamic test is carried out.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slope and the influence of discontinuous plane and secondary joint on it are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bedding slope is sensitive to the frequency of the seismic wave 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plane of the slope. The more complex the structural plane of the slope is, the more complex the frequency response of the slope to the seismic wave is, and the more obvious the effect of terrain amplification is. The dynamic stability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bedding slope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slope with secondary joints is lower and the failure range is lighter. In the process of failure, the fracture of rock mass caused by tensioning failure of secondary joint may induce rock clastic flow.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区岩体稳定性研究”项目(121201091403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K12B09)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海波;肖克强;刘亚群;;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安全系数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2 董金玉;杨国香;伍法权;祁生文;;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海林;黄润秋;郑颖人;唐晓松;;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2 许江波;郑颖人;叶海林;冯夏庭;;埋入式抗滑桩支护地震边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3 许江波;郑颖人;叶海林;;土质及软岩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4 金爱兵;孙金海;高永涛;;边坡动力响应主导频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崔英明;刘家敏;;强震区桥台滑移变位特性及趋势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史石荣;陈林杰;余超;;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高烈度地震区边坡稳定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李安洪;许江波;;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8 ;Application of dynamic analysis of strength reduction in the slope engineering under earthquake[J];Engineering Sciences;2010年03期
9 言志信;张森;张学东;段建;;地震边坡失稳机理及稳定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6期
10 袁进科;黄润秋;裴向军;王昊宇;刘云鹏;;基于地震动力响应的强风化花岗岩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J];公路;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唐晓松;;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蒋昱州;徐卫亚;王如宾;石崇;杨圣奇;;高拱坝动力时程分析及安全评价[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位伟;段绍辉;姜清辉;漆祖芳;张房房;;反倾边坡影响倾倒稳定的几种因素探讨[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许江波;郑颖人;;埋入式抗滑桩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5 杨国香;叶海林;伍法权;祁生文;董金玉;;反倾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机制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6 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祁生文;;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7 言志信;高乐;彭宁波;任志华;郭斌;;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李阳;李同春;牛志伟;;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过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9 Jiangbo Xu;Faquan Wu;Yingren Zheng;;New technology for the slope seismic design-the embedded anti-slide pil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田小甫;太原晋阳大佛边坡岩体风化分级及地震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张华;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官涛;露天矿边坡设计及工程动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中南大学;2011年
5 袁进科;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果;强震条件下层状岩体斜坡动力失稳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文畅平;多级支挡结构与边坡系统地震动力特性及抗震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李祥龙;层状节理岩体高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9 张晓咏;抗滑桩现场试验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0年
10 廖少波;强震作用下块状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积魁;云冈石窟9、10窟三维稳定性分析与地震动力响应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李俊;地震作用下边坡安全系数确定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温宏伟;长大顺层滑坡滑移失稳模型实验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佳;爆破振动对高陡边坡的作用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5 朱付广;大岗山水电站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及地震响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滕光亮;地震作用下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2年
7 陈子华;金沙江流域某库岸古滑坡静力及动力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2年
8 黄云飞;黄土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高乐;地震耦合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聂春晓;场地动力特性的地形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王思敬;岩石边坡动态稳定性的初步探讨[J];地质科学;1977年04期
3 郑颖人,赵尚毅,张鲁渝;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10期
4 郝建斌,门玉明,彭建兵,李树刚;层状岩体边坡动力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1期
5 许强;陈建君;冯文凯;肖锐铧;左雅娅;;斜坡地震响应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门玉明,彭建兵,李寻昌,郝建斌;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4期
7 李树德,任秀生,岳升阳,徐海鹏;地震滑坡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8 王勇智,戚炜,门玉明,彭建兵;大柳树坝址岩体松动机制物理模拟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徐光兴;姚令侃;高召宁;李朝红;;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0 许强;刘汉香;邹威;范宣梅;陈建君;;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梅英;;微束分析应用于边坡工程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90年03期
2 张均锋,王思莹,祈涛;边坡稳定分析的三维Spencer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3 陈云敏;魏新江;李育超;;边坡非圆弧临界滑动面的粒子群优化算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4 刘文方;隋严春;周菊芳;李红梅;;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的突变模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5 龚宪伟;易念平;张信贵;;对边坡工程安全系数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姜彤;马瑾;许兵;;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边坡动力稳定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7 李晓云;吴顺川;;Hoek-Brown屈服准则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09期
8 李银海;;边坡工程常用稳定性分析方法[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5期
9 卢应发;周盛沛;罗先启;吴延春;;渗流对抗滑桩加固滑坡后的影响效果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10 冉亚;;改进模型在边坡岩体稳定性中的预测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雷;张振;;岩体边坡工程中的位移监测及分析(英文)[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高艳平;王余庆;辛鸿博;;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的灰色关联计算实用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雷;石振明;王兵;;位移监测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及定量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赵明华;刘建华;陈炳初;刘代全;;边坡变形及失稳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雷;曹吉庆;叶勇;;岩体边坡工程中的位移监测及分析[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唐晓松;;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年廷凯;栾茂田;王栋;崔春义;;基于ABAQUS的边坡稳定性强度折减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刘耀儒;黄跃群;杨强;王峻;;岩土边坡的变形和稳定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9 张新敏;蒋中明;樊火;王桂尧;;考虑开挖效应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洪磊;岑国平;;黄土地区机场高边坡的敏感性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侯若志;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构建平安和谐家园[N];甘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俞伯汀;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亚群;动荷载作用下层状结构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安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李炜;边坡稳定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乐;基于Cosserat介质理论的层状岩体均匀化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7 喻和平;区间分析理论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8 卢坤林;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土质边坡空间效应研究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巫德斌;层状岩体边坡工程力学参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李祥龙;层状节理岩体高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凯;基于平动加转动运动场的边坡稳定极限分析法[D];浙江大学;2006年
2 祝传兵;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文娟;东岗联合泵房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4 夏卜敬;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神经网络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5 冯敏杰;基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黄跃群;基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的边坡静—动力稳定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7 张杰;降雨条件下边坡入渗及稳定性的影响因子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8 李隐;基于逆可靠度的边坡工程反演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汤涌;汶川大地震边坡工程设施震害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5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5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