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连云港海相软土在孔隙水盐分溶脱环境下的固结特性

发布时间:2018-06-23 08:43

  本文选题:孔隙水盐分 + 溶脱环境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第四纪海进海退成因的典型区域性软土,连云港海相土的工程特性也日益引起关注。海相软土沉积过程中孔隙水盐分较高,而随着地表或地下淡水的冲蚀,孔隙水盐分发生溶脱,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发生会改变,但是目前研究较少。以连云港海相沉积软土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托离岸线不同距离的连临高速与临海高等级公路,进行了多个场地的原位测试试验(CPTu)和孔隙水化学成分分析,对比后发现,两处场地具有相类似的沉积历史,含水比w0/wL、颗粒粒组与矿物成分基本相同;而相同深度处,孔隙水盐分高的场地土体强度较高。为了进一步探明其机理,设计了换盐和固结装置,即采用蒸馏水和取样点原位地下水(盐水)在一定水力梯度下淋洗原状土,淋洗后进行固结试验。结果表明:盐水淋洗的试样LYGOed1的压缩指数Cc、回弹指数Cs和次固结系数Ca小于蒸馏水淋洗试样LYGOed2,而LYGOed1的压缩模量EOed、固结系数Cv与渗透系数k大于LYGOed2,说明了盐分溶脱环境下,土的压缩性增大,次固结变形增大,固结时间变长,渗透系数变小。研究成果不仅能加深对连云港海相软土的认识,也为近岸或近海岩土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Jiangsu coas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a typical regional soft soil of Quaternary sea entry and regression,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Lianyungang marine facies soil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rine soft soil deposition, the salt content of pore water is higher, but with the erosion of surface or underground fresh water, the salt of pore water dissolves and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 change, but little research is done at present. Taking the marine sedimentary soft soil in Lianyung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in-situ test (CPTu)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pore water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high speed highway and the high grade highway near the sea at different distances between the offshore line,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wo sites have a similar sedimentary history, the water content ratio w _ 0 / w _ L, the particle group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at the same depth, the soil strength of the site with high pore water and salt content is higher.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its mechanism, a salt exchange and consolidation device was designed, that is, distilled water and in-situ groundwater (brine) were used to wash undisturbed soil under a certain hydraulic gradient, and the consolidat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fter leach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ssion index Cc, springback index Cs and secondary consolidation coefficient Ca of LYGOed1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distilled water leaching sample LYGOed2, while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LYGOed1, consolidation coefficient CV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k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LYGOed2, which indicated tha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alt solution desorption,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LYGOed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YGOed2,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LYGOed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YGOed2. The compressibility of the soil increases, the secondary 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increases, the consolidation time becomes longer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becomes smaller.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not onl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soft soil in Lianyungang,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near shore or offshor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117,41330641) 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SLK2012B01)
【分类号】:TU447;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汝龙;;我国沿海软粘土特性及其工程问题[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魏汝龙;软粘土的工程性状[J];土木工程学报;1986年03期

2 秦肖;;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软土地基上堤防稳定性分析[J];土工基础;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邵光辉;刘松玉;;连云港海相粘土的沉积化学及其对土基本性质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魏汝龙;;软粘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仁平;软土地基中被动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2001年

2 向先超;海滩区淤泥路基排水固结变形性状与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孙笑;基于E_(v2)的港区陆域高填方工后沉降预测方法研究及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辉;基于土体工程特性的高速铁路软弱地基加固效果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李又云;同时考虑加荷、变形和时间的公路软基固结沉降理论及仿真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3 严宗雪;软土地基固结沉降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4 毕庆涛;红粘土固结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5 吕国平;兼做挡土结构的后桩台有限元仿真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6 刘志方;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与计算[D];东南大学;2006年

7 谢乔木;软土固结沉降反分析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谌军;脱硫灰改良路基软土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9 邓胜强;路堤填土速率与软土地基变形关系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姚宏刚;土工聚合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建成,张利民;广州地区软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凌申;苏北全新世海进与古砂堤研究[J];台湾海峡;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广信;;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兼与陈愈炯先生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2 毛昶熙;段祥宝;;关于“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3 甘德福;;野外孔隙水压力量测仪器简介[J];勘察技术资料;1978年S2期

4 窦宜;;周期性降水过程中地层内孔隙水压力的测量及分析[J];上海地质;1981年02期

5 Leonardo Zeevaert;方达欧;;细砂中地震孔隙水压力的分析与现场观测的对比[J];世界地震工程;1985年02期

6 邢开第;孔隙水压力测头在滑坡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6年06期

7 张建民;谢定义;;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下)[J];世界地震工程;1992年01期

8 许江;杨红伟;李树春;姜永东;;循环加、卸载孔隙水压力对砂岩变形特性影响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9 钟佳玉;郑永来;;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的改装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10期

10 许江;张媛;杨红伟;汪金能;;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变形损伤的能量演化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民;谢定义;刘家沛;;饱和砂层震动孔隙水压力二维扩散解析理论的研究[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2 孙保卫;魏海燕;;建筑场地孔隙水压力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杜尧俊;;有孔隙水压力的花岗岩破裂试验中孔隙水压力的模拟问题[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5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6 吴京平;王淑云;;粘土中孔隙水压力-圆锥触探试验结果的解释及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薛里;张志毅;杨年华;孟海利;任亮平;;爆炸动力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变化规律[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8 高玉峰;张健;沈扬;;不同频率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孔隙水压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定;徐金明;刘丽波;朱春伟;;强夯作用下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0 王育兴;孙钧;;打桩施工对周围土性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静;粘性土弱透水层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何杨;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力及体变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秀绍;CFG桩施工引起工程环境问题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周青春;温度、孔隙水和应力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解家毕;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良勇;不同类型孔隙水压力的动力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洪帅;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雷俊;卸荷作用下软土回弹变形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4 冯苍旭;土壤孔隙水压力检测系统试验研究及关系模型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艳华;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能量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郭成成;孔隙水压力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及其监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杨兵;软基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孙田磊;10000kN·m高能级强夯置换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深层土体位移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文秀;升温—降温过程中饱和粉质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晓龙;温度和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红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56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56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