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具有自复位功能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3 08:51

  本文选题:自复位 + 预制混凝土 ; 参考:《工程力学》2015年S1期


【摘要】:具有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框架节点采取一种"干式"拼接方法,通过预应力筋提供自复位能力。为了探明具有自复位功能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因素,该文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以节点预应力筋的张拉应力、预应力筋的数量、节点配筋率等为参数进行了单调加载和低周往复荷载下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筋数量对自复位预制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大,张拉应力在一定范围内有明显影响,普通钢筋的配筋率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对装配式框架的推广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Abstract]:An "dry" splicing method is adopted for assembly frame joints with self-reset function, which provides self-reset capability through prestressing tendon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joints with self-reposition function,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ensile stress and the number of prestressed tendons respectively. The joint reinforcement ratio is calculated under monotone loading and low cycle reciprocating l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restressing tendons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self-reset prefabricated frame joints, the tensile stress has obvious influence in a certain range, and the reinforcement ratio of ordinary steel bars has little eff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ssembly frame.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240)
【分类号】:TU375.4;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薛伟辰;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进展[J];工业建筑;2002年11期

2 潘振华;潘鹏;叶列平;邱法维;;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3期

3 潘振华;潘鹏;邱法维;叶列平;钱稼茹;;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4 蔡小宁;孟少平;孙巍巍;;自复位预制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姚谦峰;柳炳康;汪训流;;往复荷载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柱接合部受力性能数值模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蔡建国;冯健;王蜂岚;黄利锋;;考虑节点刚度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刘璐;吴斌;李伟;赵俊贤;;一种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张季超;楚先锋;邱剑辉;李楠;刘波;曹军伟;李于辉;许勇;杨作用;;高效、节能、环保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及其产业化[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5 陈适才;闫维明;李振宝;王文明;高杰;;大型预制混凝土梁柱叠合板中节点整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2期

6 种迅;孟少平;潘其健;张林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及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06年05期

7 汪梅;梁书亭;李刻铭;朱筱俊;庞瑞;;全预制齿槽连接框架柱的受力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2期

8 淳庆;张宏;朱宏宇;;钢网构架混凝土复合结构住宅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工业建筑;2010年S1期

9 马贺;于江;;钢绞线伸长值的简化计算公式和误差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12期

10 张爱林;张艳霞;刘学春;;震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结构体系研究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佳;辛克贵;何铭华;虎良;;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分析模型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2 蔡建国;冯健;;考虑节点刚度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俊;陈文秀;白义兵;任志彬;;绵阳科教创业园产业孵化中心结构分析与设计[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邹昀;林晖;马卫强;;具有自复位功能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初明进;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刘丰军;盾构法隧道预应力衬砌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刘猛;新型铅阻尼器与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5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黄慎江;二层二跨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郭娟利;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何小辉;钢框架新型耗能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张勤;RC柱考虑剪切作用的抗震性能和残余变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志宏;预制构件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及设计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媛媛;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张娅莎;制造绿色住宅[D];天津大学;2012年

4 徐远征;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黄祥海;新型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潘其健;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张林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有关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朱洪进;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世构体系)节点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刘华;预制预应力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能力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王慧英;预制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云;邓雪松;汤统壁;吴从晓;聂一恒;丁鲲;;中国(大陆)耗能减震技术理论研究、应用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2 薛伟辰,康清梁;纤维塑料筋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1999年12期

3 薛伟辰,康清梁;纤维塑料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1999年12期

4 薛伟辰;有粘结预应力纤维塑料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1999年12期

5 薛伟辰;环氧涂层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1999年12期

6 李镇强;西欧预制装配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发展概况[J];建筑结构;1997年08期

7 潘振华;潘鹏;叶列平;邱法维;;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3期

8 周颖;吕西林;;摇摆结构及自复位结构研究综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郑清;;平面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建筑结构;2009年04期

2 吴涛,李红星,朱佳宁,白国良;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及设计计算方法[J];建筑科学;2003年04期

3 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夏洪流;单亮;;空间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工业建筑;2009年02期

4 秦新刚;改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方法的研究[J];江苏建筑;1994年03期

5 王力;闫世杰;郑圆;张成龙;;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吴涛;邢国华;刘伯权;白国良;黄华;;钢筋混凝土框架变梁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0期

7 崔建宇;车轶;孙建刚;宋玉普;渡边史夫;;配筋形式对框架顶层角节点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8期

8 年飞;;浅析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若干因素[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2期

9 刘春阳;李振宝;马华;韩建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空间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6期

10 郝永昶,李忠献,周炜,康谷贻,胡庆昌,徐云扉;钢筋混凝土分体柱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光;吴转琴;尚仁杰;;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建国;朱洪进;冯健;;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世构体系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程浩德;;考虑剪拉比影响的预应力扁梁内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顾欣;王岩;;浅析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5 刘海峰;王全;郭涛;;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因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秦新刚;徐明;;P—Δ效应对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陈明;高鹏;;带垫板的双肢C形钢斜节点抗震性能分析[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施卫星;朱伯龙;杨续义;;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简体与环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9 邹昀;林晖;马卫强;;具有自复位功能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10 刘春阳;李振宝;高等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空间节点抗震性能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治洪;RC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傅剑平;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 杨文伟;管桁结构搭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4 曾磊;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祥;RC框架偏心夹心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许立明;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顶层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江正;采取改进措施的夹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何微;钢筋混凝土框架错层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张保亮;RC框架变梁异型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郭宝军;空间角钢骨架加强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7 陈勇;无粘结预应力砼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8 孔德利;135°L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异形柱节点抗震性能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9 韩艳丽;预制管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10 王文进;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顶层角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56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56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b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