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8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 38 No. 2 Feb. 2013
文章编号: 1674 - 6139 ( 2013 ) 02 - 0159 - 06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综述
刘哲, 马俊杰
(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
摘
要: 回顾生态城市思想的产生过程, 分别阐述生态 城 市的 概 念、 内涵、 特 征 等 内 容, 从 生态 城 市 建设 的基 本
理论 、 原则、 规划方法、 思想等方面分别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总结, 通 过 对 比 国内外 有 关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差异, 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提出建议, 如区别现实生态城市与 理 想 生态 城 市 的差异, 探寻城市生态化的驱动因子和建设途径,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的 系统 性和 整 体性, 营造全方位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等的方面。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 A
Review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 - city Construction
Liu Zhe,Ma Junjie
(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co - city theory and demonstrated the concept,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ty.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 - city from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basic theory, principles,plann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Through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future research of eco -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such as distinguishing reality and ideal ecological city,exploring the driving factor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city,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e,and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atmosphere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 eco - city; theory; practice
前言
城市 是 人 类 社 会 经 济 高 度 集 中 发 展 的 产 物
[1 - 2 ]
与 生 物 圈 计 划 (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 MAB ) ” , 提出生态城市研究的核心框架, 生态建设 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目标, 生态城市的理论 与实践研 究 受 到 各 国 城 市 政 府 和 学 术 界 的 关 注。 2012 年 7 月第三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 “生态城市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 ” 会议以 为 会召开, 生态城市建设成为 21 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流 话题, 方向。 。据统计, 1900 年, 全球只有 10% 的人口生
活在城市; 目前, 全球有超过 50% 的人以城市为家, 预测到 2030 年, 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 60% , 城 市化进程正以迅猛之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进
[3 - 4 ]
。而
实践与研究表明, 城市化过程带来人类社会经济繁 同时导致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生态问 荣, 题产生, 以及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 绿地减少等“城 市病” 出现
[5 - 8 ]
1
生态城市思想产生过程
生态城市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 自 1898 年英国 E. 霍华德提出田
园城市的概念起, 人们就已开始对理想城市模式的 追求。20 世纪 70 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
收稿日期: 2012 - 10 - 26 作者简介: 刘哲( 1985 - ) ,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 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 。
而在古代欧洲的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 的思想, 的村庄也存在生态城市的雏形
[ 9 ]
。现代生态城市思
想来源于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898 年, 霍华德 ( E. Howard ) 在《明天: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 , 中提出建设城乡结合、 环境优美的“田园城市 ” 路》 · 159·
第 38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刘哲等·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Vol. 38 No. 2 Feb. 2013
而他于 1903 年设计的英格兰莱奇沃思 ( Letdhworth ) 城镇一个世纪后依然具有宜人的人居环境。 进入 20 世纪后, 出现了 2 次城市生态学高潮, 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研究 的发展。20 世纪 40 年代, 塞特 ( Sert ) 将 CIMA 文件 — — —《Can our City Survive 》 总结成书 揭示了城市发 展对环境的影响; 芒福德 ( Lewis Mumford ) 在城市规 划中的自然观和对城市小汽车发展的担忧为人们敲 响了城市发展带来的人与自然失衡的警钟
[10 - 12 ]
居民的身心健 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 物质财富、 能 量、 信 息 高 效 利 用, 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
[13 ] “生态城市 雷吉斯特在其研究中指出 境” 。同年,
是指生态健全的城市, 是紧凑、 充满活力、 节能并与
[14 ] 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澳大利亚建筑师唐顿
( P. F. Downton) 认为 “生态城市就是人与人之间、 人 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平衡的城市, 并指出创建有 活力的人居环境、 构建与生态原则一致的健康的经 济、 促进社会公平与改善社会福利是生态城市建设
[15 ] 的关键” 。
。
、 此后, 罗 马 俱 乐 部 的《The Limits to Growth 》 英国 Goldsmith 等人 的《Blueprint for Survival 》 以及卡森 ( R. Carson) 的《The Silent Spring 》 表明经济学家和 生态学家对城市化、 工业化前景的忧虑和现行经济 增长模式的疑问
[12 ]
中国学者王如松把亚尼斯科基的生态城市思想 概括为“生 态 城 市 是 按 生 态 学 原 理 建 立 起 来 的 社 会、 经济、 自然协调发展, 物质、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1 ] : “生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 。 黄光宇认为
。
197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 ( MAB ) , 划” 首先提出了“生态城市 ” 的概念。1972 年,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人类环 “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 境宣言》 发表, 提出 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并为大家取得 加以规划, 。1975 年, 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 美 社会、 国建筑学家雷吉斯特 ( Richard Register ) 等人成立了 “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 以 为宗旨的城市生态组 并于 1990 年在伯克利组织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 织,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举办了未 际会议。1992 年, 来生态城市全球高级论坛。 自此, 生态城市的思想 被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接受, 生态城市建设也正式 走向实施阶段。
态城市是社会和谐、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 自然、 城、 人融为有机整体, 形成互惠共生 住区形式,
[16 ] 结构” 。2001 年, 黄肇义、 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
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即“生态城 理论, 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 的可持续子系统, 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 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 , 更是具有自 和谐、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 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
[9 ] 理想人居环境” 。
2. 2
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城 市 概 念 的 多 样 性 论 述 可 以 发 现 , 不
[17 - 18]
2
2. 1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同学者对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
从生态哲学 角 度 看 , 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 人、 人与自 然 的 和 谐 ; 从 系 统 论 的 角 度 看 , 生态城 市是一个结 构 合 理 、 功能稳定的社会 - 经济 - 自 然复合生态系统 ;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 , 生态城市 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这一支持系统的需求 处于生态承 载 力 和 环 境 容 量 范 围 内 ; 从 社 会 学 角 度看 , 生态城市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化 , 更是人 类社会的生态化 , 即教育 、 科技 、 文化 、 道德 、 法律 、 制度等的全面生态化 ; 从地域空间角度看 , 生态城 市是以一定 区 域 为 依 托 的 无 封 闭 式 城 乡 综 合 体 , 即城市与周 边 关 系 趋 于 整 体 化 , 形成互惠共生的 统一体 ,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2. 3 生态城市的特征 根据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可以看出, 生态城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20 世纪 70 年代,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 , “生态城市是 ” 研究过程中指出 从自然生态和 圈” 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 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 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城市生态改 城市生态理论研究的深入, 生态城市 造运动的开展, 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 1987 年, 前苏联科学家奥 · 亚尼斯科基 ( O · Yanitsky) 阐述生态城的概念, 认为“生态城市是一 种理想城市模式, 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的创 · 160·
第 38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刘哲等·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Vol. 38 No. 2 Feb. 2013
市不同于传统的城市, 它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 ( 1 ) 健 康与谐性, 生态城市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 和谐的生 稳定的 态秩序以及完善的生态功能; 能够提供正常、 生态服务, 是生态系统内部、 外部及其子系统间健康 和谐的区域。( 2 ) 高效与活力, 生态城市追求系统整 体功能的高利用和增值, 即物尽其用、 地尽其得、 人尽 各施其能、 各得其所; ( 3) 持续与公平, 生态城市 其才、 要求资源合理公平配置, 注重技术、 资源、 信息、 经济 等成果的分享, 协调发展与保护, 为区域间、 区域未来 的发展负责, 进而形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19 ]
改善社会公平;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培育丰富的文化 景观; 纠正对生物圈的破坏等
[23 ]
。这些原则与欧盟
都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十项关键原则类似 , 强调对现有城市系统不合理内容的改造, 提出的措 施都针对城市具体问题, 虽然缺乏系统性, 但具有很 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 多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通过的国际生态 城市重建计划, 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 体行动
[24 ]
: 重构城市, 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 改造传
。
统的村庄、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修复自然环境和具有 生产能力的生产系统; 根据能源保护和回收垃圾的 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 要求来设计城市; 建立步行、 向的交通 体 系; 停 止 对 小 汽 车 交 通 的 各 种 补 贴 政 策等。 3. 1. 2 规划方法方面 1987 年, 亚尼科斯基阐述了生态城市的设计与 实施阶段, 将生态城市的实施分为基础研究 、 应用研 究、 城市设计、 建设过程和形成城市有机组织五个阶 段
[1 ]
通过上述生态的定义、 内涵和特征分析, 可以看 生态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的,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出, 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 生态良性循环 的理想区域形态, 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3
国内外生态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的提出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
也是人类的生态意识从“生态失意 ” 到 转化的产物, “生态觉醒” 的转变。 生态城市的概念自 1971 年提 出, 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 得到极大发展。 3. 1 3. 1. 1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建设原则方面 1984 年, MAB 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 的 5 项原则, 即生态保护战略( 包括自然保护, 动、 植 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 ) ; 生态基础设施 ( 自 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 ) ; 居民的生 活标准; 文化历史的保护; 将自然融入城市 容, 成为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 。 1996 年, 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 基于之 前生态城市建设的四项原则( 1984 年) ( 1987 年)
[ 14 ] [ 23 ] [20 ]
。同年, ( Eco 雷吉斯特在《生态城市: 伯克利 》
- city Berkeley) 一书中指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实 如建设慢行街 践应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之上, 道, 恢复废弃河道, 沿街种植果树, 建造利用太阳能 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 的绿色居所, 构, 优化配置公交线路, 提倡以步代车, 推迟并尽力 阻止快车道的建设等等
[14 ]
。1993 年, 多米尼斯基
( T. Dominski) 提出了三步走的模式, 即减少物质消 费量 ( reduce ) 、 重 新 利 用 ( reuse ) 、 循 环 回 收 ( recycle) ; 荷兰也提出了三步走的模式[17]。 同期, 加利 福尼亚 Ventura 县的城市规划师 Josephsmyth 提出了 生态城市建设的八项规划设计原则 ; William Mcdonough 在德国汉诺威 2000 年世界博览会上提出了九 条设计原则; 澳大利亚的规划设计师 David Engwicht 提出了十条重建生态城市的方针; 建筑师唐顿 ( Paul Downton) , 社会活动家 Cherie Hoyle 和澳大利亚生 态城市学会成员一起提出了 12 项“生态圈设计原 。2002 年, 则” 雷吉斯特在其著作《Ecocities: 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 》 中综述了生态城市 近 30 年来的理论和建设实践, 介绍和精练了世界各 个角落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最好的理念、 模式以及 设计和建设的具体案例, 提出了城市、 城镇和乡村建 设的全新方法。这些原则都丰富了生态城市的设计 思想。 · 161·
。这
五项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
和八项原理
, 提出了更加完整的生态城市十项原则:
城市土地开发、 交通方式、 自然环境、 资源利用技术、 生产和消费方式、 生态意识和社会公平和管理等方 面
[ 22 ]
。这些原则使得生态城市体系更加丰富, 而且
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对实践的直接指导意义。 1997 年,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 ( UEA ) 提出生 态城市的发展思路: 修复退化的土地; 城市开发与生 物区域相协调、 均衡开发; 实现城市开发与土地承载 力的平衡; 终结城市的蔓延; 优化能源结构; 提供健 康和有安全感的社区服务, 鼓励社区参与城市开发;
第 38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刘哲等·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Vol. 38 No. 2 Feb. 2013
3. 1. 3
实践方面
控制社会生态规模 ( 人口合理规模与布局 ) 经济) 、 和提高系统自组织性 ( 环保及环卫设施体系 ) 等一 来促进城市经济、 社会、 环境协调发 系统规划手法, 展。刘建军认为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城市与自然环 境的协调和配合。 钱学森曾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 ” 设 将中国山水诗词、 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 想, 合在一起应用到城市建设,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现 代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宋永昌认为城市生态 运用环境科学、 系统科 规划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学的方法, 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规划, 协调系统 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 确保自然 内的各种生态关系, 平衡和资源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在设计指 应 强 调 结 构、 功能指和协调度指 标体 系 的 时 候, 标
[29 ]
从 1971 年生态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至今, 各个 并取得丰富 国家建设生态城市的步伐都不曾停歇, 的成果。美国在西海岸的海滨城市伯克利通过改善 能源利用结构和调整城乡空间结构, 对波特兰和克 利夫兰大都市区制定详细计划成果解决城市交通拥 环境恶化的问题; 巴西的库里蒂巴通过公交导向 挤、 式城市开发规划、 社会公益项目和市民环境教育等 方面的建设,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 ; 澳大 利亚的怀阿拉市将建设放在解决城市能源和资源问 题上,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真正降低社区费用 , 提 高人居环境质量; 阿德莱德市通过制定详细建设原 则和衡量标准, 解决了城市资源问题; 除此还有日本 丹麦的哥本哈根、 印度的班加罗尔、 新加坡 的九州、 全岛等等。他们都将生态城市的理论贯彻在实践 中, 在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 寻求突破, 得到了值得 其他城市借鉴的丰硕成果。 3. 2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中国 步 入 生 态 城 市 领 域 较 晚。 1972 年 成 为 MAB 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 , 1978 年建立 1979 年, 成立中国生态学 中国 MAB 研究 委 员 会, 会。1984 年, 首届全国生态科学研讨会在上海举 会议讨论城市生态学的目的、 任务和方法等, 并 办, 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 3. 2. 1 建设与规划理论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是从 1980 年代开始的, 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1984 年, 马世俊与王如松 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理论
[25 ]
。王如松、 欧阳志云提出了天城合一的中国生
同时, 王如松指出生态城市建设应满足 态城市思想, 十个要求: 紧凑的空间格局, 宽松的红绿边缘, 健康 健全的生态服务功能, 主动脉凸显, 混 的代谢环境, 低能耗、 低废弃、 高能效; 鲜明的 合多样的生态功能, 自然和人文生态标识, 民本公交, 民风淳朴
[30 - 31 ]
。
景观规划学者俞孔坚用“反规划 ” 一词表达生 态城市的景观规划途径。潘军平认为生态城市规划 而不仅仅是城市规划中的 应当与城市规划相融合, 一个专项规划或一个生态专家的专业领域 , 它应当 法规性成果。 马道 是一个各方利益妥协的政策性、 明等人提出生态城市调控的概念, 认为生态城市在 灵活而有序地建立起和 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控, 谐城市的方方面面, 同时他还认为城市要创造平等 化、 平民化的空间, 大力开发市民可介入的城市社会 公共空间。叶立梅提出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 运行的 五个理念: 运 行 低 碳, 建设低冲击( 尽可能小的改 变) , 区位以生态服务能力为依据, 城市绿化以生态 功能为先、 绿地与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相结合 , 资源循 环利用
[32 ]
。此后, 王如松 提 出 了 用 生 态 系 统 优 化 原
控制论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研究城市生态 , 他 理、 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人类学的满意原则 、 经 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 济学的高效原则、
[26 ]
。 沈清
基认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系统应该是结构合 理、 功能高效、 关系协调、 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城市 生态系统
[27 ]
。
。 陈勇认为生态城市的时空定位可从
[18 ]
可以看出,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多强 注重从整体性、 系统性把握城 调融入中国传统特色, 市生态建设方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理论宏观 性较强, 且研究多为生态学、 建筑规划等领域, 缺乏 学科综合研究, 对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3. 2. 2 实践方面 1980 年代初, 北京、 天津、 上海、 长沙、 宜春、 深 圳、 马鞍山等城市都相应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评
哲学、 文化、 经济、 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
黄光宇指出生态城市建设应综合社会学、 经济 学、 系统科学、 生态工艺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分 析利用自然、 社会、 文化、 经济等各种信息、 协调现代 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8 ]
。 胡俊认为生
态城市应通过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 开敞空间和提高 绿地率) 、 调整经济生态结构 ( 发展清洁生产、 循环 · 162·
第 38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刘哲等·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Vol. 38 No. 2 Feb. 2013
价和对策方面的研究。此后,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城市试点建设 。 江西 长沙市生态建 宜春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市的试点, 设规划的研究编制, 使中国的城市生态应用研究从 分析、 评价阶段向综合规划、 统筹建设的阶段迈进了 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 一步。进入 1990 年代, 来越高,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许多城市都 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并开展了生态市规 划与建设的实践, 如广州 ( 山水生态城市 ) 、 厦门 ( 海 乐山 ( 绿心环形生态城市 ) 和北京 湾型生态城市) 、 ( 绿色生态城市 ) 等城市。 截止 2010 年底, 中国提 其中生态市 出生 态 城 市 建 设 的 城 市 共 有 360 个,
[33 ] 134 个, 生态县 226 个 。
体制、 行为的结合, 往 内生态城市建设则强调技术、 往由政府单一主导, 欠缺市场和公众资源支撑, 由于 理论与实际稍有脱节, 资金投入大, 但生态实效和示 范性不强
[34 ]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与 未来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 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 索与拓展
[35 - 36 ]
; ( 1 ) 深入理解生态城市内涵, 区别
现实生态城市与理想生态城市的差异, 通过生态城 市系统协调发展机制与演化模式研究, 探寻城市生 态化的驱动因子和建设途径; ( 2 ) 加强理论研究与 使规划方案符合地方特征, 建设目标设 实践相结合, 定具体、 可行; ( 3 ) 加强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 整体性, 同时把握城市内部、 城乡区间的生态建设关 系, 实现城乡整体结构生态化和区域生态的完整性 ; ( 4 ) 增强民众生态意识,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组织和 民间组织的作用, 积极引导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 与到生态城市建设活动中, 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城市 建设氛围。 参考文献:
[ 1] 王如松. 高效、 和谐: 城市生态系统调控原理与方法 [ M] .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 [ 2]杨 士 弘.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学[M] . 北 京: 科 学 出 版 2003. 社, [ 3] Grimm N, Faeth S, Golubiewski N, et al. Global change J] . Science, 2008, 219: 756 - 760.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 [ 4]Alberti M. Advances in Urban Ecology - Integrating . Huma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Urban Ecosystems[M] New York: Springer, 2008. [ 5] BOLUND P,HUNHAMMAR S.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J] .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 29 : 293 - 301. [ 6]WHITFORD V,ENNOS AR,,HANDLEY J F.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 — —indicators for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urban area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erseyside,UK [ 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1 , 57 : 91 - 103. [ 7] 付博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用[ [ 8] D] . 哈尔滨工 文宗川. 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 2008. 程大学, [ 9] 黄 肇 义, 杨 东 援. 国 内 外 生 态 城 市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 J] . 城市规划, 2001 , 25 ( 1 ) : 59 - 66. [ 10] . 北 京: 科 学 出 版 马世 俊. 现 代 生 态 学 透 视[M] 1990. 社, [ 11] 吴良镛. 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
尽管如此,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依然存在问题: 部 没有结合 分城市盲目照搬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中国国情和城市具体发展阶段与特点 , 过分、 盲目依 赖生态技术和新技术进行生态城建设; 一些生态城 不 市建设出现设定目标值太理想或规划期限太短 , 切实际, 导致目标无法完成或生态建设成果大打折 扣; 多数城市在生态建设过程中, 过于强调自身发 缺乏与周边城市在资源和城乡方面的协调 , 导致 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公共设施等资源重复建设; 此外, 国内对居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全方 位宣传不足, 缺乏生态城市建设氛围等。
4
结论
对比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 可以看
出: ( 1 )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强调回归自然, 主张 资源利用、 城市扩张、 经济增速等的适度性; 国内则 追求人 - 自然 - 社会的复合发展, 强调资源的高效 利用维持, 较少考虑适度原则, 以环境压力换生态效 益。( 2 )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注重设计特征和技 术特征, 研究多针对各城市的现实问题, 实用性、 可 本土特征明显, 形成了“提出问题 - 方案研 操作性、 究 - 实践应用 - 理论提升完善 ” 这样一套理论与实 际联系紧密的研究模式; 国内则强调继承中国的传 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 宏观性、 抽象性的理论研 对理论研究的实际操作性不够重视 , 已有实践和 究, 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有限。 ( 3 ) 国外生态城 市在建设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 政策和资金支撑, 形 成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和企业化的城市运营模式 , 且 由于方案针对性强, 成效显著, 经验可复制性强; 国
· 163·
第 38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刘哲等·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Vol. 38 No. 2 Feb. 2013
J] . 城市规划, 1996 ( 1 ) : 35 - 41. 设的启示[ [ 12] J] . 现代农 秦柯, 李利.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2008 ( 19 ) : 318 - 319. 业科技, [ 13]Yanitsky O. Social Problem of Man's Environment [ J] . The city and Ecology, 1987 ( 1 ) : 174. [ 14] Richard Register. Eco - 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M] . USA, 1987 : 13 for a Healthy Future,North Atlantic Books[ - 43. [ 15]澳 大 利 亚 城 市 生 态 协 会 网 站 资 料 . http: / / www. urbaneco - logy. org. au / whyalla / EcoCity_defn. html. [ 16] J] . 城市 黄光宇, 陈勇. 论生态城市化与生态城市[ 1999 , 12 ( 6 ) : 28 - 31. 环境与城市生态, [ 17] . 城 市 发 展 研 究, 陈 勇. 生 态 城 市 理 念 解 析[J] 2002 , 8 ( 1 ) : 15 - 19. [ 18] . 王飞儿. 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2004.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 19] 赵数魁, 谭淑梅, 王继珍. 大庆市生态城市建设的 J] . 生态学杂志, 2008 , 27 ( 5 ) : 847 - 852. 影响因素与对策[ [ 20] 景星蓉, 张健, 樊艳妮.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 J] . 城市问题, 2004 ( 6 ) . 理论[ [ 21] Richard Register,Eco - cities. IN CONTEXT( a quar. USA: North Atlantic terly of human sustainable culture) [M] 1984. Books, [ 22] Roseland M. Dimensions of the Future: An Eco - city M]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Overview. Eco - city Dimensions[ 1997 : 1 - 12. [ 23] 王祥荣. 生态与环境: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调控新论[ [ 24]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 - building Program.
Village Wisdom / Future Cities[ C]/ / Register R,Ed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cocity and Ecovillage Conference. Oakland: Ecoc1996 : 204 - 205. ity Builders, [ 25] 马世俊, 王如松. 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J] . 生态学报, 1984 , 4 ( 1 ) : 1 - 9. [ 26] 王如松. 生态库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态学中的应用 [ J]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88 , 1 ( 2 ) : 28 - 32. [ 27] M] . 上海: 同济大学 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1998. 出版社, [ 28] M] . 黄光宇, 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2002.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9] 宋永昌, 戚仁海, 由文辉, 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J]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 12 ( 5 ) : 16 - 19. 及评价方法[ [ 30] 赵清, 张洛平, 陈宗团, 等.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 [ J] . 生态经济, 2007 ( 5 ) : 155 - 15. [ 31] J] .现 王如松, 刘晶茹. 城市生态与生态人居建设[ 2010 ( 3 ) : 28 - 21. 代城市研究, [ 32] . 城市观察, 2012 叶立梅. 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J] ( 1 ) : 125 - 131. [ 33] 张伟, 张宏业, 刘婷, 等.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 . 城 市 发 展 研 究, 2012 , 19 演化格局及 其 驱 动 机 理 分 析[J] ( 5 ) : 44 - 49. [ 34] 杨 培 峰. 我 国 城 市 规 划 的 生 态 实 效 及 对 策 分 — —从 “统筹人和自然” J] . 城市 析— 看城市规划生态化革新[ 2010 , 34 ( 3 ) : 62 - 66. 规划, [ 35]王 爱 兰.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的 国 际 比 较 与 借 鉴 [ J] . 城市问题, 2008 ( 6 ) : 88 - 91. [ 36] 王效科, 欧阳志云, 仁玉芬, 等. 城市生态系统长期 J]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 24 ( 8 ) : 928 - 934. 研究展望[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 上接第 143 页)
[ 6]Yu D L,Mao H Y.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case studies of Bohai Rim area[ J] . Joural of Gepgraphical Sciences, 2002 , 12 ( 2 ) : 177 - 185. [ 7] Feng L H,Zhang X C,Luo G Y. Application of in analyz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Yiwu City, China[ J] .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8 , 79 ( 3 ) : 269 - 278. [ 8] Gui S P,Zhu Q,Lu L F. Area Logistics System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 J] .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2005 , 10 ( 2 ) : 265 - 269. gy, [ 9] 李泽红, 董锁成, 汤尚颖.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 J] . 资源科学, 2008 , 30 ( 9 ) : 1336 - 1342. 进及其实证分析[ [ 10]Herman E,Daly J F. Ecological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3. [ 11]郭 志 伟. 北 京 市 土 地 资 源 承 载 力 综 合 评 价 研 究 [ J] .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 15 ( 5 ) : 24 - 30. [ 12] 韩明霞, 过孝民, 张衍燊. 城市大气污染的人力资 J] .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 4 ) : 509 - 512. 本损失研究[ [ 13] 匡耀 求, 黄 宁 生, 宋 金 芳, 等. 广 东 省 各 地 市 绿 色 GDP 的评估与分析. 2007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 .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 续发 展 学 术 年 会 论 文 集[C] 2007. 社,
· 164·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7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