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双向模拟振动台试验
本文选题:再生混凝土 + 性能增强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12期
【摘要】:基于课题组前期有关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EC-RAC)基本材性、构件等试验结果,设计并制作了一缩尺比例为1:4的3层含有多种类再生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模型,并进行了双向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得到了该框架结构模型的自振频率、阻尼比、结构振型、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层间位移角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C-RAC相较于普通RAC能够较好的控制裂缝的出现与发展,从而改善结构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随着地震烈度的逐渐增加,结构损伤累积,自振频率逐渐降低、阻尼比逐渐增大、加速度放大系数亦逐渐降低、位移幅值逐渐增大,同时位移幅值的曲线形式与结构第一振型相近,表明结构振动时以第一振型为主;模型经历了七度多遇至八度罕遇各地震作用后,层间位移角均未超过规范~[12]中所规定的1/50,上述试验结果均表明,所设计的RAC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完全满足规范~[12]中的要求。最后,参考《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文献,同时考虑各阶段试验现象,建立了能够应用于实际RAC结构震后破坏等级定量评估的5级划分。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EC-RAC), a three-layer frame structure model with a scale of 1:4 is designed and made. The self-vibration frequency, damping ratio, vibration mode, acceleration response, displacement response and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frame structure model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racks can be controlled better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mmon RAC, and the ductility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eismic intensity, the damage of the structure accumulates and the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decreases gradually. The damping ratio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acceleration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gradually, the displacement amplitude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curve form of the displacement amplitude is close to the first vibration mode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irst vibration mode is the main mode in the vibration of the structure. After several earthquakes,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floor is less than 1 / 50 specified in the code ~ [1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RAC frame has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ation ~ [12]. Finally, referring to the documents such as the Standard of earthquake damage rating for buildings and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50011-2010),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in various stages, a magnitude 5 parti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amage grade of real RAC structures after earthquake is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388,51008245)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12JS055,13JS050)、陕西省教育厅自然专项(2013JK0612) 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2013K07-07)
【分类号】:TU311.3;TU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社良;于洋;张博;赵昆;樊禹江;;粉煤灰和硅粉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12期
2 谭红霞;范志甫;汪超平;涂莉;李建南;;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樊禹江;王社良;张博;杜园芳;;再生混凝土柱地震破坏Park-Ang模型试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杜园芳;王社良;余滨杉;张博;;混杂再生纤维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J];工业建筑;2013年11期
2 刘志国;刘红霞;杨少伟;;水泥掺合料分析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性[J];混凝土;2012年09期
3 徐明;张牟;唐永辉;陈忠范;;高温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2年11期
4 王社良;李涛;杨涛;张博;巨晶;;掺加硅粉及纤维的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5期
5 张强;刘保华;刘巧玲;刘芳;黄伟;;双掺油菜秸秆灰分和硅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6 张学兵;匡成钢;方志;刘湘晖;王干强;赖帅;;钢纤维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强度正交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4年04期
7 樊禹江;余滨杉;王社良;;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随机损伤与评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5期
8 陈宗平;徐金俊;陈宇良;薛建阳;梁莹;;基于修正Park-Ang模型的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地震损伤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8期
9 蒋凌云;陈秋南;屈锋;刘文骏;尹诗钦;;氯盐侵蚀环境下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抗压性能试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勇;地面防护工程抗爆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荻涛,任利杰;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4期
2 宋灿;邹超英;徐伟;;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3期
3 胡琼;卢锦;;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肖建庄,李佳彬,兰阳;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年10期
5 吴建华;马石城;唐昭青;李晓全;刘小根;;聚丙烯纤维和硅粉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化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6年11期
6 陈爱玖;王静;章青;;正交法分析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J];混凝土;2009年01期
7 张波志;王社良;张博;景龙平;罗时超;;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7期
8 林煌斌;王全凤;刘良林;;高强混凝土柱变形-耗能损伤模型的参数确定[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刘昕;张雄;李雯霞;张永娟;沈中林;;国内外再生粗骨料研究新进展[J];建筑技术;2010年01期
10 沈海宁;王振波;张卫东;;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2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钟毅,李阳;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J];粉煤灰;2004年04期
2 肖建庄,兰阳,李佳彬,王军龙;再生混凝土长期使用性能研究进展[J];结构工程师;2005年03期
3 李彦军;刘志奇;;新型再生混凝土特性及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4 马勤;李腾忠;王云飞;;再生混凝土发展及应用现状[J];广东建材;2008年10期
5 吴清芳;杜辉;欧阳宏辉;;再生混凝土在承秦出海路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2009年02期
6 戴婷婷;;再生混凝土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7 石宵爽;王清远;;从灾后重建探讨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波;;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对比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9 王兵;朱平华;;钢骨再生混凝土的耐火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12期
10 苏发慧;袁旭梅;;再生混凝土的投资前景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傅晓剑;吕爱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叶跃忠;赵人达;;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建庄;;前言[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U,
本文编号:2094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9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