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桩水平位移荷载施加位置的探讨
本文选题:被动桩 + 路堤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10期
【摘要】:被动桩是指一种由于土体水平位移而发生挠曲变形的桩。目前不论是室内试验还是数值计算,常在模型边界对土体施加水平位移荷载(位移边界条件)形成土体的位移场,用来研究被动桩的变形特征,但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水平位移施加位置(边界位置)与被动桩的距离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一个工程案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水平位移加载位置进行了单变量参数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水平位移加载位置与被动桩距离的增加,桩身变形显著减小。这表明了施加位移边界后地基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扩散。当该距离小于5.5倍桩径时,在模型边界施加同等大小的水平位移所需应力显著增加。同时讨论了水平荷载加载位置与被动桩距离的合理范围,认为应在5~8倍桩径范围之内。
[Abstract]:Passive pile is a kind of pile with deflection due to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soil. At present, t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soil is usually formed by applying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load (displacement boundary condition) to the soil at the model boundary, which is used to study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ssive pile, whether in laboratory test or numerical calculation. Howev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osit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pplied by different researchers and the passive pile is quite different. Combined with an engineering case, the single variable parameter analysis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loading position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loading position and the passive pile distance, the pile deformation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obvious stress diffusion in the foundation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boundary. When the distance is less than 5.5 times of the diameter of the pile, the stress required to apply the sam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the boundary of the mode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sonable rang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orizontal loading position and the passive pile is discussed,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it should be within the range of 5 ~ 8 times the diameter of the pil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172248)
【分类号】:TU47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琳;杨敏;熊巨华;李顺群;;被动桩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况与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2 杨剑;高玉峰;程永锋;鲁先龙;;受侧向土体位移斜桩的特性[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3 周德泉;杨帆;谭焕杰;;土体中倾斜桩工程性状研究[J];中外公路;2012年03期
4 王雪平;李富敏;齐好东;;堆载作用下桩体负摩阻力的颗粒流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5 瞿万波;刘新荣;;洞桩法隧道边桩参数对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6 杨宏宇;胡刚;白伟明;邹洪海;;单桩负摩阻力特性的离散元与有限元模拟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14年05期
7 周德泉;颜超;邓超;;堆载作用下桩体工程特性研究[J];中外公路;2015年01期
8 龙伟民;;基于目标可靠度的水平荷载下基桩优化设计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年06期
9 王崇宇;刘晓平;;深水港斜顶桩驳岸结构后高回填桩土相互作用研究[J];海岸工程;2009年04期
10 叶洪东;邝利军;韩利民;乔兰;;CFS夯扩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初探[J];混凝土;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章荣军;土体开挖引起的邻近受荷桩基附加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荣庆;港口工程板桩结构和桩基可靠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瞿万波;城市地铁洞桩法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袁炳祥;发展三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桩土相互作用研究中应用[D];兰州大学;2012年
5 张爱军;挡土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及抗滑桩加固边坡简化计算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吴翔天;隧道开挖对桩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及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丽萍;土质边坡加固机理与安全分析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张军;桩承式加筋路堤挂网技术开发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国冠;大口径输气管道公路穿越力学性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2 刘振;被动桩桩土相互作用的模型与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崇宇;深水高桩码头斜顶桩驳岸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立中;柔性管加筋注浆新技术试验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邝利军;夯扩CFS桩桩体材料试验及复合地基颗粒流模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硕;邻近土坡群桩工作性能三维数值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贺健军;秦巴山区陡坡地段桥梁桩基横轴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8 马乐民;软土地基中桥台与桩基础共同作用机理研究与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黄生文;富水砂质地层洞桩法施工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赵晓波;堆载作用下邻近复合地基的力学性状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杨位m8,杨小平,刘叔灼;基坑开挖中软土侧移形成的曲桩的竖向承载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3 李国豪;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的分析[J];上海力学;198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华;微分法求大坝水平位移量的改进[J];南昌水专学报;1996年02期
2 李云璋;姚谦峰;秦立科;;地下圆形连续墙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公式[J];力学与实践;2009年01期
3 ;拱脚水平位移引起的内力计算成果表[J];广东水电科技;1975年01期
4 于丽;葛洲坝工程大江围堰横向水平位移的观测与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1987年04期
5 史兆琼;陈骏峰;;库水位剧烈变化对砌石高坝水平位移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06期
6 张启广;;用后方交会法测定水平位移的简捷算法[J];东北水利水电;1987年07期
7 何宝恕;用微分法建立的水平位移计算公式[J];江苏测绘;1994年04期
8 邱学忠;在变形点上监测建筑物水平位移[J];江苏测绘;2002年04期
9 孙介华;关于水泥搅拌桩挡墙水平位移的分析与控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5期
10 斯建龙;涂刚;沈凤亚;余国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塔架顶端的水平位移的计算[J];能源工程;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远锋;许再良;刘高峰;;测斜仪观测水平位移技术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及技术改进[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2 苏耀华;郑惠强;;变截面悬臂构件顶端水平位移的简便计算[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陈忠汉;宰金璋;李乃菊;;搅拌桩支护结构的原体观测与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四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4 许璋珉;王浩;;软土中打桩施工不良影响的防范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闫滨;周晶;周丽丽;;丰满大坝位移观测分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于银花 孙明;中原钻井创大庆水平位移最长纪录[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纪辛 通讯员 海宣;广州江南西一工地坍塌20米[N];广东建设报;2011年
3 记者 冯善书 通讯员 海宣;广州一楼盘基坑坍塌[N];南方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斐;考虑地基影响的高桥墩稳定及水平位移实用计算方法[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传贺;深基抗支护结构的变形对周边环境水平位移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庄泳浩;厚淤泥层地区桥梁墩台的水平位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3 陈正威;深基坑坑周土体水平位移量预测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年
4 杨俊;基坑开挖侧向卸荷对坑周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罗朝荣;相邻深基坑施工相互影响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05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0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