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的湿载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黄土 + 结构性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08期
【摘要】:土结构性是土结构空间排列几何特征和联结特征所表现出的力学性质,是影响土力学特性的重要内在因素。它与土的密度、粒度、湿度相联系,能够综合反映土的强度、变形等力学特性的变化和发展。从综合反映增湿导致土结构内在主动变化和加载变形导致土结构被动变化两个方面出发,沿用土综合结构势的应力比结构性参数,首先建立压缩、剪切及增湿作用下黄土的结构性演化规律;其次,通过压剪湿作用下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屈服破坏特性及其与结构性之间的关系,揭示结构性变化对土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反映压剪湿作用下黄土结构性发展演化的湿载结构性本构模型。最后通过与试验数据、修正剑桥模型的比较分析,初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
[Abstract]:Soil structure is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spatial arrangement geometry and joint characteristic of soil structur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internal factor that affects soil mechanics characteristic. It is related to the density, particle size and humidity of soil, and can reflect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of soil. According to the two aspects of synthetically reflecting the internal active change of soil structure caused by humidification and the passive change of soil structure caused by loading deformation, the stress ratio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soil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potential are used to establish compression at first. Secondly, through the stress-strain characteristic, yield failure characteristic and its relation with structure,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on soil mechanics property is revealed. Furthermore, a wet load constitutiv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reflect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loess under compression-shear-moisture action. Finally,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preliminarily verified by modify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ambridge mode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作者单位】: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72320)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黔科合J字LKB[2012]13号)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No.黔教合KY字[2013]179)资助项目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非线性损伤力学模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3年03期
2 谢定义,齐吉琳,朱元林;土的结构性参数及其与变形强度的关系[J];水利学报;1999年10期
3 罗爱忠;邵生俊;;湿载耦合作用下黄土结构性损伤演化及本构关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4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5 谢定义;试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向[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6 邵生俊,周飞飞,龙吉勇;原状黄土结构性及其定量化参数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7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堆砌体模型[J];岩土力学;2000年01期
8 沈珠江;粘土的双硬化模型[J];岩土力学;1995年01期
9 田堪良;王沛;张慧莉;;考虑结构性的原状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探讨[J];岩土力学;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tructural bonding-break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natural unsaturated clayey soils[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0年06期
2 党进谦;蒋仓兰;吉中亮;;剪切速率对结构性黄土力学性状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戴继;王铁宏;高广运;刘小敏;张季超;;由压缩试验分析砾质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特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贾敏才;王磊;周健;问延煦;;双层地基沉降预测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5 陈辉;刘明振;宋战平;;重塑及原状饱和黄土结构性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6 刘元雪;周家伍;李忠友;;土体损伤复合体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7 王铁行;罗扬;任海波;;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金龙;赖远明;高志华;李双洋;;冻结砂土的损伤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9 金旭;赵成刚;刘艳;蔡国庆;;非饱和原状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金旭;赵成刚;;非饱和原状土本构模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邵生俊;;黄土的结构性参数、强度特性及弹塑性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柏生;马芹永;涂智溢;胡时胜;;冻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秦四清;胡瑞林;马凤山;孙强;王媛媛;李曼;;我国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天津市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7 史永跃;李新生;尚彦军;;试样面积和黄土各向异性对湿陷性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8 秦四清;胡瑞林;马凤山;孙强;王媛媛;李曼;;我国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天津市为例[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静涛;王常明;周波;;辽西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成玉祥;杜东菊;李忠良;;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结构性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兰常玉;冻融循环与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章荣军;土体开挖引起的邻近受荷桩基附加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6 邓龙胜;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邓林;地下水补给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长安大学;2011年
8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谭捍华;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彦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变形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瑞禹;改良风积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张建俊;冻融循环作用下季冻区高铁路基沉降预测的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史生志;基于粘性土土性机理分析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俊;考虑非连续性土体性状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子振;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综合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郭仲魁;扰动状态模型和扰动有限元基本方程求解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丁勇;人工降雨模拟作用下的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黄成飞;厚湿陷性黄土层下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汤志刚;大型堆山工程的山体地基土体变形特性[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雷胜友,唐文栋,王晓谋,戴经j;原状黄土损伤破坏过程的CT扫描分析(Ⅱ)[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3 吴义祥;工程粘性土微观结构的定量评价[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年02期
4 高国瑞;CLASSIFICATION OF MICROSTRUCTURES OF LOESS IN CHINA AND THEIR COLLAPSIBILITY[J];Science in China,Ser.A;1981年07期
5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6 苗天德,王正贵;考虑微结构失稳的湿陷性黄土变形机理[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1期
7 高国瑞;中国黄土的微结构[J];科学通报;1980年20期
8 骆亚生,谢定义;复杂应力条件下土的结构性本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张诚厚;;两种结构性粘土的土工特性[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3年04期
10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非线性损伤力学模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如梦;考虑结构性的黄土弹塑性本构关系探讨[D];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邵生俊;罗爱忠;于清高;周飞飞;;加荷增湿作用下Q_3粘黄土的结构损伤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2105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0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