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开槽U型金属屈服阻尼器横向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7 13:25
【摘要】:在隔震层安装金属屈服阻尼器可以有效控制隔震层在地震下的位移。由于隔震层在地震下产生多向变形,因此要求安装在隔震层中的金属屈服阻尼器需具有多向的变形能力。既往研究表明U型金属屈服阻尼器在面内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对于提高结构阻尼比,控制隔震结构的位移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关于其面外性能的深入研究尚未见报道。提出了开槽U型阻尼器以提高其面外性能,并通过拟静力试验考察了阻尼器宽度,高度,以及长度对其面外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合理设计的开槽U型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低周疲劳性能。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补充了试件的数量,进行了参数分析。根据参数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开槽型U型金属屈服阻尼器的屈服位移,屈服恢复力设计公式。另一方面,根据虚功原理提出了开槽U型阻尼器的极限恢复力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校对了该公式的精度和适用范围。
[Abstract]:Metal yield damper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placement of isolation layer under earthquake. Due to the multidirectional deformation of the isolation layer under the earthquake, the metal yield damper installed in the isolation layer is required to have multi-directional deformation ability.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U-type metal yield dampers have a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n the plan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damping ratio of structures and controlling the displacement of isolated structures. However, the further study of its out-of-plane performance has not been reported. A grooved U-damper is proposed to improve its out-of-plane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s of the width, height and length of the damper on its out-of-plane performance are investigated by quasi-static test.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lotted U-damper has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low cycle fatigue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upplement the number of specimens, and the paramet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arameter analysis, a formula for designing yield displacement and yield restoring force of grooved U-type yield damper is presented. On the other han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ultimate restoring force of slotted U-damper is proposed, and the accuracy and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formula are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羿射旭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250,51422809)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4Z22067)
【分类号】:TU35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潘鹏;曹海韵;齐玉军;潘振华;叶列平;赵世春;徐亚军;;底部薄弱层结构的柱顶隔震加固改造设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6期

2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程光煜;宋世研;缪志伟;潘鹏;;屈服后刚度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2期

3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成清;赵世春;;基于IDA的网壳结构动力失稳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陆新征;叶列平;;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1期

3 曲哲;叶列平;;计算结构非线性地震峰值响应的等价线性化模型[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4 吴应雄;祁皑;黄英;;某综合楼层间隔震设计及分析[J];工业建筑;2012年03期

5 张绍武;王昊焱;冯莹;孙长征;;既有结构增设早屈型抗侧力分支体系的性能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4期

6 魏巧丽;;某别墅首层柱顶隔震设计分析[J];福建建筑;2012年10期

7 吴应雄;;低位层间隔震技术在某框架结构的应用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邢国华;付国;刘伯权;;钢绞线(丝)网-聚合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1期

9 徐晓良;;中小学建筑应用柱顶隔震技术的有关问题分析[J];福建建筑;2013年06期

10 潘鹏;邓开来;李吉超;苗启松;李文峰;王涛;;低配筋剪力墙双边抗震加固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常兆中;薛彦涛;金林飞;高杰;赖忠毅;厉伟;;隔震技术在中小学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基于震后残余位移的结构可修复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樊剑;周金;刘志雄;龙晓鸿;;非平稳随机地震作用下铅芯橡胶隔震结构支座优化设计[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薛强;考虑二阶效应的钢框架抗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林治丹;考虑几何非线性的串联隔震体系随机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4 马高;FRP加固震损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损伤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张勤;RC柱考虑剪切作用的抗震性能和残余变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明;底层架空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罗熠;考虑地震动谱形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朋;隔振技术在地铁平台上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昊焱;既有结构增设早屈型抗侧力分支体系的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李鹏;采用层间隔震的车辆段上盖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6 胡宝庆;高层建筑分段隔震结构抗风抗震的减震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迪;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概率峰值和残余位移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8 徐大燕;火电厂主厂房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方法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曹海韵;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胡肖一;高烈度区掉层结构的隔震设计探索[D];重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进萍,邹向阳,龙旭,吴斌,潘凯云,王凤霞,张杰民;振戎中学食堂楼耗能减震分析与设计(Ⅰ)一反应谱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2 徐忠根,谢军龙,周福霖;多层建筑隔震改造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3 苏经宇,曾德民;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4 吴波,李惠;液压粘弹性控制系统对建筑结构抗震控制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2期

5 周云,刘季;两种摩擦耗能器的比较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1期

6 周云,刘季;新型耗能(阻尼)减震器的开发与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7 吴波,郭安薪;粘弹性阻尼器的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2期

8 周云,刘季;双环软钢耗能器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2期

9 常业军,程文p<,隋杰英,梁晓峰;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采用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北京火车站抗震加固与改造设计项目组;北京火车站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J];工程抗震;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素铎,卞晓芳;SMA-MR阻尼器在大跨度挑篷结构中的减振控制研究[J];空间结构;2005年02期

2 杨军,李黎,唐家祥,叶昆;铅挤压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5期

3 邹向阳;王晓天;朱坤;刘方;赵万里;李九阳;;电磁阻尼器性能参数试验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用在建筑、桥梁上的阻尼器[J];工程质量;2007年08期

5 赵U,

本文编号:2170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70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d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