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冻融循环下CFRP—高性能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发布时间:2018-08-19 13:50
【摘要】:通过双面剪切试验,研究了冻融环境下CFRP-高性能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发展规律。对比分析了未经冻融和经历25、50、100、150、200及300次冻融循环作用试件的破坏特征、剪应变分布、荷载滑移曲线、粘结承载力以及粘结破坏机理。结果表明,所有试件的界面破坏均发生在混凝土表层内,但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破坏界面有向胶层发展的趋势;经受冻融循环次数较少时(25、50次),界面的粘结强度、刚度及开裂荷载的变化不明显,甚至略微提高;但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进一步增加,界面粘结性能有明显的变化,界面粘结强度、端部滑移量减小,刚度退化,初始开裂荷载水平降低,非线性特征增强。粘结极限承载力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长存在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混凝土强度变化是界面粘结性能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terfacial bond behavior of CFRP-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nder freezing and thawing environment was studied by double shear test.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shear strain distribution, load-slip curve, bond bearing capacity and bond failure mechanism of specimens without freeze-thaw and 2550100150200 and 300 freeze-thaw cycl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l failure of all specimens occurs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concrete,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eze-thaw cycles, the failure interface tends to develop towards the adhesive layer, and when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s less (2550 times),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e is increased. The change of stiffness and cracking load is not obvious, or even slightly increased, but with the further increase of freeze-thaw cycle, the interfacial bond property has obvious change, the interfacial bond strength, the slip at the end decreases, and the stiffness degenerates. The initial cracking load level is reduced and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 is enhanced.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bond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cube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eze-thaw cycle times. The change of concrete streng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hange of interfacial bond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1420105015) 青岛市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计划项目(13-1-4-115-jch)~~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华;张鹏;康侃;邓朗妮;;CFRP板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试验[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杨勇新,叶列平,岳清瑞;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指标[J];工业建筑;2003年02期

3 管巧艳;高丹盈;李杉;;冻融循环作用后C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6期

4 王新玲;杨佳佳;孙宏运;李可;康现栋;;基于梁式试验的CFRP布-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模型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5 张悦悦;黄登科;;冻融环境对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年05期

6 艾毅然,杨玉启,胡耀林;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J];建筑技术;2005年01期

7 张勇;卜娜蕊;马国庆;;C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冻融试验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王苏岩;尹晓明;刘林;;持载作用下CFRP-高强混凝土界面的抗冻性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张鹏,蒙文流,唐小林,韦树英;碳纤维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生,肖建庄;建筑结构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4期

2 李趁趁;黄承逵;高丹盈;;特定环境下FRP与混凝土正拉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3 王公山,王有军,赵风岐;碳纤维加固混凝土工程几个问题的讨论[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6期

4 丁剑霆;王莉;王国峰;徐建成;;路用混凝土构件表观抗冻耐久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4期

5 李刚;王林;;引气剂用量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关系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5期

6 卢小雨;马芹永;涂智溢;王长柏;;我国碳纤维加固补强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福建建筑;2006年01期

7 蔡晨宁;;基于ANFIS的碳纤维布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年01期

8 亓路宽;杨友林;张治华;张彦林;;部分粘贴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J];公路;2007年10期

9 李刚;;公路附属设施混凝土构件表观抗冻耐久性研究[J];公路;2009年10期

10 陈华;张鹏;康侃;邓朗妮;;CFRP板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试验[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韦华洋;杨勇新;邢建英;李爱文;;纤维布与混凝土正拉粘结性能试验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红飞;黄发军;;蒸养混凝土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立新;谢丽丽;桑大勇;;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树森;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桥梁复合结构的力学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趁趁;FRP加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志平;粘钢技术在平战功能转换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贺学军;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及剥离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任庆新;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春良;预应力CFRP加固钢筋砼梁复合结构力学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知兵;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温差与冻融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郑小红;湿热环境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琳琳;等强替换法在混凝土梁外粘加固技术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张杰;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拱桥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王勇华;粘贴CFRP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王怡中;BFRP筋混凝土双向板承载力弹塑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5 韦华洋;纤维布与混凝土正拉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徐竞雄;FRP加固矩形混凝土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路;碳纤维布加固箱梁的承载性能及温度效应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裕超;铁路重力式桥墩的抗震鉴定及加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9 周婷;碳纤维布与钢板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涂智溢;低温条件下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伟辰,李杰;碳纤维材料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2 彭明兰,石志飞;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界面应力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施嘉伟;朱虹;吴智深;吴刚;;BFRP/HFRP布-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郭永昌,李丽娟,刘锋;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构件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阮积敏,王柏生,张奕薇;FRP筋的特点及其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J];公路;2003年03期

6 岳清瑞,陈小兵,牟宏远;碳纤维材料(CFRP)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新技术[J];工业建筑;1998年11期

7 许清风,蒋永生,张晋;浅谈梁的粘FRP板加固法[J];工业建筑;2000年02期

8 岳清瑞;我国碳纤维(CFRP)加固修复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工业建筑;2000年10期

9 严志亮;李伟文;;FRP加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研究[J];混凝土;2006年09期

10 田水,朱暾;纤维增强塑料(FRP)在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慧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基本力学性能和长期受力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李趁趁;FRP加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牛松山;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荻江;冻融循环条件对手糊聚酯玻璃钢的界面破坏作用[J];玻璃钢/复合材料;1987年01期

2 姚家伟;覃丽坤;宋玉普;;三轴压的普通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J];混凝土;2011年03期

3 叶其业;杜乃红;米胜东;;冻融循环后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12年05期

4 张慧梅;杨更社;;岩石冻融循环及抗拉特性试验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魏强;谢剑;吴洪海;;超低温冻融循环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3年S1期

6 慕儒;田稳苓;周明杰;;冻融循环条件下混凝土中的水分迁移(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0年09期

7 周科平;李杰林;许玉娟;张亚民;杨培强;陈路平;;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核磁共振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8 苏伟;唐绍辉;唐海燕;牛小明;;冻融循环条件下花岗斑岩物理性质的试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9 覃丽坤,宋玉普,陈浩然,王列东,张众,于长江;双轴拉压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及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10 苏谦;唐第甲;刘深;;青藏斜坡黏土冻融循环物理力学性质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强;谢剑;吴洪海;;超低温冻融循环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2 覃丽坤;宋玉普;陈浩然;张众;于长江;;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友均;许辉;龙广成;;混凝土在不同溶液中的抗冻融循环性能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更社;张全胜;任建喜;蒲毅彬;;冻融循环条件下砂岩细观损伤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立成;刘汉勇;;冻融循环后轻骨料混凝土双轴压压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杨全兵;;冻融循环条件下NaCl浓度对混凝土内部饱水度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施嘉伟;朱虹;吴智深;吴刚;;冻融循环与荷载耦合作用下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燕;申向东;;不同纤维掺量轻骨料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力学性能及损伤量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9 宣金琦;赵立群;陈宁;;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对预拌抹灰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10 王立成;;不同特性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双轴压压统一强度准则[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众;冻融及高温后混凝土多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慕儒;冻融循环与外部弯曲应力、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0年

4 商怀帅;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阵地;基于无损监测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过程和机理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6 陈妤;冻融循环与氯盐侵蚀耦合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劣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周春生;寒旱区GCL防渗性能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魏海斌;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宁宝宽;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损伤破裂试验及其本构模型[D];东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庆;冻融循环与碱—硅酸反应对混凝土及砂浆体的复合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刘旭峰;冻融循环后混凝土抗压性能与短柱轴压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3 苏伟;冻融循环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2年

4 化晋创;冻融循环条件下粗粒土填料的静、动力特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5 聂治平;混凝土早期冻融循环后渗透性能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李晓媛;冻融循环条件下改性黄土力学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连江波;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物理性质变化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翟雪;海水中冻融循环后湿筛混凝土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潇;冻融循环条件下陕北府谷地区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学波;湿筛大骨料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91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91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9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