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多年冻土区单桩竖向承载力在短期异常气候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4 17:41
【摘要】: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多年冻土逐渐退化,严重影响上部构筑物的稳定性。尤其在日渐复杂的气候环境下,极端天气、气候的频繁发生,使得多年冻土区的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更加复杂。以多年冻土区某高温、高含冰量地段为例,考虑太阳辐射、冻土相变、大气对流、气候变暖等因素,通过数值方法计算分析了某单桩竖向承载力在短期异常气候作用下的响应。结果表明:短期异常变暖气候对桩基承载力有降低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桩土界面冻结强度,对冻结面积的大小基本没有影响,气候变暖对冻结强度影响时间长而且不可消除;升温幅度越高,承载力降低越强;极寒极暖交替期间,桩基的承载力随着外界气温波动,寒暖期交替过后对桩基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
[Abstract]:The permafrost is degraded gradually due to the global temperatur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the upper structure. Especially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climate environment,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occur frequently, which makes the change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in permafrost region more complex. Taking a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ice content area in permafrost region as an example, considering solar radiation, phase transition of frozen soil, atmospheric convection and climate warming, the response of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 to a short term abnormal climate i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numer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ort-term abnormal warming climate can reduc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duction of the freezing strength of the pile-soil interface, and has no effect on the size of the frozen area, and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freezing strength is long and can not be eliminated.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is, the stronger the bearing capacity is,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fluctuates with the outsid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extreme cold and extreme warming, and the pile bearing capacity has no effect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after the alternation of cold and warm period.
【作者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268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51236003)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No.2014BAG05B05) 中国铁路总公司课题(No.2015G005)
【分类号】: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荣;刘照球;刘文燕;;混凝土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康兴成;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3 李潮流;康世昌;;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4 康兴成,张其花,Lisa J.Graum lich,Paul Sheppard;青海都兰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重建及其变迁[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5 秦大河,康世昌;现代冰川过程与全球环境气候演变[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6 刘文燕,耿耀明;混凝土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率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年04期

7 李述训,程国栋,郭东信;气候持续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趋势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年04期

8 朱文琴;陈隆勋;周自江;;现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几个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S1期

9 张建荣;徐向东;刘文燕;;混凝土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测试研究[J];建筑科学;2006年01期

10 吴青柏;牛富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与工程稳定性[J];科学通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自立;罗隆诚;;青藏高原降水量·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王鸽;韩琳;;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3 程华;邓新建;;气候变化对若羌红枣品质与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4期

4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5 苏珍,施雅风;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6 吴青柏,李新,李文君;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区域分布计算机模拟与制图[J];冰川冻土;2000年04期

7 吴青柏,李新,李文君;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变化响应模型的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8 王根绪,李琪,程国栋,沈永平;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9 冯文杰,李东庆,马巍,张鲁新;不同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上限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10 南卓铜,李述训,刘永智;基于年平均地温的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制图及应用[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陆龙骅;卞林根;;地球三极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陈晓强;;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日照温度场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闫杰;刘丽红;苏少燕;;有机涂层在高原气候环境中的老化研究[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5 段安民;吴国雄;张琼;刘屹岷;;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杜彬;;高海拔高寒隧道综合施工技术[A];锚固与注浆新技术——第二届全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张中琼;吴青柏;张泽;侯彦东;;气候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变化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林婧婧;张强;;中国气候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分析的影响[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兰民;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小侠;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周保;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特大型滑坡发育特征与群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刘红波;弦支穹顶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温度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侯迎;基于树轮资料重建石羊河上游历史时期气候与径流量变化[D];兰州大学;2011年

6 余莲;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宁;多孔建筑材料表面换热系数的风洞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让宏;运营期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王婷;天山中部不同海拔高度天山云杉林的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靳德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斜坡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昊;青藏铁路格(尔木)唐(古拉山)段建设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志华;季节性冻融期盐渍土水热盐耦合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牛晓露;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成壤环境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志丽;内蒙古黄旗海中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5 王东;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效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6 肖荦彪;高墩多塔斜拉桥温度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录;新疆西部伊犁地区北天山南坡树木年轮气候重建与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夏晨;南京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对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运行性能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闫长城;考虑太阳辐射的渠道冻胀数值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权磊;不同养生方式对水泥混凝土板早期温度场和强度发展的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荣;周元强;林建萍;刘照球;;混凝土结构对流换热效应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张建荣;刘照球;刘文燕;;混凝土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3 程国栋,童伯良,罗学波;厚层地下冰地段路堤建筑中的两个重要问题[J];冰川冻土;1981年02期

4 程国栋,王绍令;试论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带的划分[J];冰川冻土;1982年02期

5 张廷军,童伯良,李树德;我国阿尔泰山地区雪盖对多年冻土下界的影响[J];冰川冻土;1985年01期

6 朱林楠;高原冻土区不同下垫面的附面层研究[J];冰川冻土;1988年01期

7 康兴成,张其花,Lisa J. GRAUMLICH,Paul.SHEPPARD;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都兰地区过去1835年的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8 陈拓,秦大河,李江风,任贾文,孙维贞;从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看树木生长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9 刘永智,吴青柏,张建明,盛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变形[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10 胡泽勇,钱泽雨,程国栋,王介民;太阳辐射对青藏铁路路基表面热状况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顺忠,李放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堑的设计与施工[J];铁道建筑;2003年03期

2 王志强;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施工的认识[J];山西建筑;2003年06期

3 张俊兵,程文斌;多年冻土区路堑爆破开挖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03期

4 邸建玄,聂清文;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挡水埝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S1期

5 彭维庆,于居洲;确保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堑施工质量的措施[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S1期

6 曹伟宏,苏庆国;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热棒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S1期

7 孙增奎,王连俊,魏庆朝,闵冬丽;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温度场的模拟与预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丁耀国;高海拔高寒多年冻土区路堤施工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3期

9 雒庆林;浅谈青藏线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监理要点[J];甘肃科技;2005年06期

10 任卫来;;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干法施工灌注桩[J];铁道建筑技术;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玉新;;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挡水埝施工技术[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2 曹元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曹元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A];快速提升铁路建设与装备现代化技术促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九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4 贾燕;;柴木铁路多年冻土区沼泽化斜坡路基设计[A];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林战举;牛富俊;许健;;多年冻土区青藏铁路沿线次生冻融灾害及成因初步分析[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成;;青藏铁路冻土工程有关问题的探讨[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胡薇;;高寒多年冻土区耐久性混凝土技术浅析[A];“粤京港沪”四铁道学会第九届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原思成;张鲁新;张学富;赖远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现浇混凝土涵洞基础水化热对路基热状况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程红彬;;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填筑技术探讨[A];锚固与注浆新技术——第二届全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沈宇鹏;许兆义;王连俊;魏庆朝;;多年冻土区站场路基的热水力耦合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贾明 通讯员 冯萍;我省设立多年冻土区公路建养研究观测基地[N];青海日报;2010年

2 王玉;向科学高峰登攀[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

3 钱 方 赵志中;青藏铁路穿越世界屋脊[N];大众科技报;2003年

4 记者  郭姜宁;青藏铁路通车,风火山冻土观测站立功[N];科技日报;2006年

5 高峻;铁一院在青藏铁路勘察设计中实现多项创新[N];陕西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熊治文;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机理及其整治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马立峰;动荷载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杨让宏;运营期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李永强;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马辉;片碎石护坡结构维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的作用机理和适应性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王立娜;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列车行驶路基振动反应与累积永久变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王娇月;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8 郑镝;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典型地质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飞;渗流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卫竞争;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排水措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s,

本文编号:2201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01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