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高精度母线防火检测系统研究与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03 18:16
【摘要】:近年来,新发布的建筑工程规范对现代化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配电用母线干线系统提出了防火和耐火的技术指标。与此同时,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研制开发,国内外对主流输配电成套设备----母线槽提出了更高的性能指标要求。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监督检验中心隶属于镇江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低压成套产品的指定实验室,为给防火耐火类配电产品提供优质的检验服务,从而研制开发了本文中的母线防火耐火检测系统。此系统的设备制造指导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方法标准GB/T9978.1-200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其采标于国际标准ISO834-1:1999,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母线防火耐火检测系统以工业燃气炉温度场为被控对象,通过对炉膛容积及形状、燃烧装置分布、炉内压力控制、燃料供给控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完整的燃气炉温控设计方案。此检验项目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作为设备核心,构建了由燃烧控制、温度控制、动力控制、连锁保护控制组成的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软件采用组态王作为人机交互开发平台,实现了参数设定、压力温度实时监控、故障报警、记录查询、报表生成等功能。系统中高精度温度控制器设计为此设备的关键部分,采用差分优化算法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相结合的优化策略,经过MATLAB模型仿真证明,此优化策略与基于传统PID的温度控制系统相比,前者响应时间更快,调节时间更短,超调量更小,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温度能够更好的拟合于标准温度曲线。在系统设备完成搭建和基本安装后,对此测试平台进行试验测试,以不同截面积、不同材质的母线在水平和垂直两个工位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装置能满足样件安装安全可靠、检验流程操作简便、温度及压力控制精度高等要求。该燃烧控制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好、燃料充分燃烧率高、温度场均匀且可控性强,节省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验检测的工作能效,在带来检测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检验检测行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newly issued building engineering code has put forward the technical index of fire resistance and fire resistance to the distribution busbar trunk system for modern buildings, especially for high-rise building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the mainstream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mplete sets of equipment-busbar has been put forward higher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tate Center for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medium and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equipment is attached to the Zhenjiang City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 As a designated laboratory for low-voltage complete sets of products, it provides high-quality inspection services for fire-resistant distribution products. Thus, the busbar fire-proof detection system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guidance standard of this system is the national recommended method standard GB/T9978.1-2008,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fire test method for building components, which is adopted and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834-1:1999,. Taking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industrial gas furnace as the controlled object, the busbar fire resistance detection system is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urnace volume and shape, combustion device distribution, furnace pressure control, fuel supply control and so on. A complete design scheme of gas furnace temperature control is put forward. Siemens S7-300 series PLC is used as the core of this inspection project, and a control system composed of combustion control, temperature control, power control and chain protection control is constructed. The upper computer monitoring software uses Kingview a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parameter setting, real-time monitoring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fault alarm, record and query, report form generation and so on. The key part of the system is designed with high precision temperature controller.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combining differenti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algorithm is adopt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MATLAB model prove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PID, this optimization strate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faster response time, shorter adjustment time and smaller overshoot. The real-time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can be fitted to the standard temperature curve better. After the system equipment has been built and installed, the test platform is tested, and the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cross sections and different materials are analyzed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ations. The device can meet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samples. The inspection procedure is easy to operate and the precis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trol is high. Since the combustion control system was put into operation, the actual ope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has high operation stability, good maneuverability, high fuel full combustion rate, uniform temperature field and strong controllability, thus saving detection cost. The efficiency of inspection and detection is improved,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also brought about.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5;TU8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林;新型的平板玻璃检测系统[J];建材工业信息;2003年01期

2 杨占福;;新型满箱检测系统[J];啤酒科技;2012年12期

3 成涵;陆维强;李强;;在线与离线质量检测系统 谁将主导未来(3)[J];印刷技术;2010年24期

4 ;管材和小型材用非接触式直径检测系统[J];钢铁研究学报;2001年02期

5 汤雪英;赵宝珍;;一种实用的光纤信息检测系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0年04期

6 范王展;刘学春;关菊梅;;表面检测系统在热镀锌线的应用[J];金属世界;2014年02期

7 周亚丽;马伟;;工业检测系统中的串行技术[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8年04期

8 包敬海;陆安山;龚文锋;;一种新型多路体温检测系统[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董淑雯;;质量检测系统在包装印刷行业的应用前景[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1年05期

10 屈建国,林华;在线式棉条均匀度检测系统的研究[J];纺织学报;199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丰岭;黄波;;智能型闸盘偏摆检测系统的设计研究[A];第24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6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唐宇;王洪;唐孟培;;新型激光诱导荧光光纤检测系统的研制[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牡丹;周光明;;超声C扫描检测系统性能校核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王振华;吕华;陆祖宏;;单分子荧光涨落检测系统的研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陈志强;高文焕;康克军;张丽;;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的新型客户/服务器网络模型[A];第9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韩疆;刘晓星;潘接林;张建平;颜永红;张鹏远;吕萍;刘建;;一种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语音关键词检测系统[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7 邓延;;SDI-5420 Delta X大型超声C-扫描检测系统[A];陕西省第九届无损检测年会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宋宋;郭延凯;钟鸣;;移动式电力能效检测系统及方法[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向新程;周立业;张颜民;灻毅斌;王立强;李富荣;高宝增;张玉爱;苗积臣;刘锡明;;组合移动式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钟文勇;唐胜江;杨新文;;电子学系统涂层检测系统开发[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齐泽萍;治超不停车检测系统在我省启用[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2 蒋梦恬 记者 王春;手机安全检测系统令“流氓”软件无处遁形[N];科技日报;2013年

3 郭晓;郑州建设简易工况检测系统[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马晓艳;全省高速公路57个治超点启用不停车检测系统[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5 孙宏;先进光学3D板坯表面 质量检测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6 谢昌民;运城高速全部实现不停车超限超载检测[N];山西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海瑞;创新科技治超 步入长效轨道[N];太原日报;2011年

8 方通;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构筑全方位保障[N];中国水利报;2003年

9 刘永春;阳高县科技治超效果好[N];大同日报;2011年

10 可可;特诺恩转炉喷溅检测系统技术获奖[N];中国冶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晓玲;含羧基类有机物修饰碳基电极的构建及细胞毒性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漆海霞;畜禽舍关键环境因子检测系统的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黎耀;IPv6环境下异常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熊俊;单细胞离子光电联合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苏波;集成光纤的毛细管电泳芯片检测系统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6年

6 胡文静;用于金属探测的混沌振子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贺惠新;燃机异常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浩;基于WSN农作物生理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王磊;基于DM642的人脸检测系统[D];苏州大学;2015年

3 倪生冬;维语版《士兵职业基本适应性检测系统》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钱云鹏;基于CCD的血浆乳糜度检测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鹤;高速、低噪声太赫兹检测系统[D];南京大学;2014年

6 宋智明;模块化实时人脸检测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葛楠;宁波移动公司基站维护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刚;基于多传感器的可穿戴跌倒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岩;圆网壁纸印刷机套印检测系统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10 朱旭;高速公路超限检测系统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20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20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