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直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Abstract]:Ancient architecture record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style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has important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value. Tenon join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wood structure in ancient buildings of our country, and it has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The damage of tenon joint usually leads to the whole structure tilting or even collapsing. Therefore, mastering the properties of tenon joint is the foundation of repair and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 wood structure. Firstl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direct-tenon joint (unidirectional direct tenon joint, tenon joint and semi-tenon joint) is studied by monotonic or low-cycle repeated loading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exural bearing capacity and flexural stiffness of unidirectional tenon joints are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enon joints, but their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s lower than that of tenon joints,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emi-tenon joints is relatively poor, and the model ratio and mortise length are increased. The flexural bearing capacity and bending stiffness of unidirectional direct tenon joints can be improved obviously, and the bending capacity of joint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model ratio, bu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odel ratio. Different types of wood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joints. The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simulation of joint damage,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amage types and different damage degree, through the low-cycle repeated load test of seven damaged unidirectional straight tenon joints,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ints are obtained. Bending moment-angle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stiffness degradation law and energy dissip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tational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damaged joints a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intact joints, and de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amage degre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of artificial simulated fungus decayed nodes with the same degree of damage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artificial simulated worm-eaten nodes, but their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s lower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simulated worm-eaten nodes.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ment and angle of tenon joint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mechanical equilibrium condition and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conditi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366.2;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篇首语[J];世界建筑;2002年09期
2 樊承谋;木结构在我国建筑中应用的前景[J];木材工业;2003年03期
3 王金元;木结构建筑为奥运场馆添绿[J];森林与人类;2003年12期
4 沙晓冬;木结构建筑的生态思考[J];四川建筑;2004年03期
5 于群,杨晓慧;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J];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吴兴意;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J];建筑工人;2005年07期
7 刘雁,张建新,周宝国,环志中;现代木结构建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初探[J];江苏建筑;2005年03期
8 周海宾,费本华,任海青;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J];山西建筑;2005年21期
9 郝春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从中西方木结构建筑的对比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J];新建筑;2005年05期
10 刘杰,赵冬梅,田振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上海[J];新建筑;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志泉;;木结构建筑的养护和装饰[A];第六届中国木材保护大会暨2012中国景观木竹结构与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2橡胶木高效利用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孟繁兴;钟川人;;谈古代建筑木结构加固阻燃技术——兼议故宫的防火[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3 方东平;俞茂捫;;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保护研究——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4 王永兵;张伟;王建功;王双永;;木结构建筑组合墙体生产线设备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葛安祥;谢剑;杨建江;张爽;;房屋类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晖;;比较中日木结构建筑中的檐高与檐出的比例关系[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7 张伟;杨建华;金征;;木结构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备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黄宝成;贾媛媛;;浅论木结构在大庆绿地金融中心售楼处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9 吉英年;周峰;;木结构在大跨度建筑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石志敏;周乾;张学芹;黄占均;夏荣祥;卓媛媛;徐超英;;汶川地震古建筑木结构震害研究——已加固构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云江;我国木结构建筑市场前景看好[N];建筑时报;2004年
2 杨帆;加拿大欲占领中国木结构建筑市场[N];中华建筑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任欢欢;木结构建筑:还住宅节能与环保[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彭哲晖邋唐丽;木结构建筑受到业界热捧[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记者 孟苗邋实习生 仝美超;长治元代前木结构建筑单体数量162座[N];山西日报;2008年
6 薛秀春;加拿大为四川地震灾区建造可持续木结构建筑[N];中国建设报;2008年
7 王民;河北将与加拿大合作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9年
8 丁洪美;节能减排推动传统木结构走向复兴[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记者薛秀春;木结构建筑技术让未来更加绿色[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迟诚;小木屋平民化还有多远[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施煜庭;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及前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高大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孙正军;竹材的分级与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春荣;从中西木结构建筑发展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D];清华大学;2004年
2 高先占;云南省木结构民居火灾蔓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康;现代大跨度木结构建筑的建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志伟;CLT板工作性能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钱冲;现代重型木结构建造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亚;徽州传统建筑木结构加固修缮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7 沈曼;木结构纠偏中的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毛荣骏;正交胶合木板平面内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谭劲;我国自芬兰进口木结构建筑的分析及其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10 郑培君;古建筑木结构直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49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4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