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Abstract]:In view of the objective fact that the jointed rock mass also contains macroscopic defects such as joints, fissures, microcracks and micropores, the viewpoint that macro and meso-def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dynamic damage of jointed rock mass is put forward. For this reason, the classical rock dynam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TCK (Taylor-Chen-Kuszmaul) model based on mesoscopic dynamic fracture mechanism is described. Secondly, based on the Lemaitre equivalent strain hypothesis, the composite damage variable (Zhang Liang) considering macroscopical defects is deriv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jointed rock mass is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 of load strain rate and the number of joints on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mass is discussed by using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mens overlap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formation at different load strain rates, and the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ain, the peak strength, peak strain and total strai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strain rate, and the number of joint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ain rate. The peak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 decreases gradually, but the decreasing trend gradually slows down and tends to a certain value. 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北承德钢铁公司;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西藏大学工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2113,41162009)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117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0ZY45)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人才创新团队项目(PHR201107143)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红岩;吕淑然;丹增卓玛;张吉宏;;节理岩体宏微观损伤耦合的三维本构模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2 孙卫军;周维垣;;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0年02期
3 李宁,张平,段庆伟,Swoboda G;裂隙岩体的细观动力损伤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11期
4 于亚伦;用三轴SHPB装置研究岩石的动载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03期
5 刘红岩;吕淑然;邢闯锋;刘冶;张吉宏;;宏微观缺陷对岩体力学特性影响规律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友;刘元雪;高干;杜炜;;岩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重庆建筑;2008年08期
2 冯明德;彭艳菊;刘永强;牛海成;李然;;SHPB实验技术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1期
3 李海波,赵坚,李俊如,李廷芥,高建光;花岗岩动态压缩力学特性的实验以及理论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刘军忠;许金余;吕晓聪;王泽东;张磊;;围压下岩石的冲击力学行为及动态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1期
5 李胜林;刘殿书;杨俊;陈斌;宋衍昊;;碳纤维包裹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4期
6 刘红岩;吕淑然;丹增卓玛;张吉宏;;节理岩体宏微观损伤耦合的三维本构模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7 孙玉军;Kwang Ik Kim;张怀;石耀霖;;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力学拉伸试验——以钢纤维混凝土为例[J];地震;2013年04期
8 王振;唐春安;马天辉;李连崇;杨岳峰;李根;;深埋硬岩隧洞落底开挖诱发围岩损伤破坏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9 张力民;吕淑然;张吉宏;刘红岩;;基于统计损伤模型的顺倾层状岩质边坡失稳分析[J];工程勘察;2014年09期
10 谢歆鑫;;复合材料的数字图像有限元化研究的进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富强;杨军;;围压岩石动载特性试验研究的新方法[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2 张强勇;;弹塑性损伤模型在溪洛渡地下厂房工程中的应用[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3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毕贵权;李宁;;岩体中应力波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明洋;唐廷;周泽平;;断裂构造对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海波;赵坚;李俊如;李廷芥;高建光;;花岗岩动态压缩力学特性的实验以及理论研究[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7 严鹏;李涛;卢文波;陈明;周创兵;;深埋隧洞爆破开挖荷载诱发围岩损伤特性[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8 张磊;郝龙;项笑炎;;主动围压下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周剑;张路青;;应力波时延与结构面刚度的关联性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10 Xiaolin Huang;Shengwen Qi;Songfeng Guo;Wanli Dong;;Experimental Study of Ultrasonic Waves Propagating Through a Rock Mass with a Single Joint and Multiple Parallel Joint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正军;基于最小耗能原理水力压裂裂缝启裂及扩展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腾;成层土中桩纵向振动理论及其在PIT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1年
5 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6 左宇军;动静组合加载下的岩石破坏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赵伏军;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碎理论及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张西前;节理岩体边坡爆破动力稳定性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秦飞;多裂纹体分析的边界元方法[D];清华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续文;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社豪;节理岩体等效本构关系研究及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邓环宇;悬空采场底板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文震;煤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明;茶胶寺单体结构稳定性研究与修复加固技术初探[D];湖南大学;2011年
7 张平;非贯通裂隙岩机低温动力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8 孙昱;复杂土中桩的纵向振动理论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3年
9 毕贵权;裂隙介质中波传播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10 展辰辉;混凝土及其组成材料动力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维;邓建;李隐;;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2 景锋;冷先伦;朱泽奇;;层状岩坡变形破坏及其治理的离散元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3 岳洋;;基于不同分布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比较[J];山西建筑;2010年24期
4 高玉臣,朱葳;含微裂纹材料的损伤理论[J];力学学报;1987年06期
5 川北稔;木下重教;于亚伦;佐藤一彦;;用三轴霍甫金松高速冲击试验机对岩石进行冲击试验的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83年06期
6 孙卫军;周维垣;;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0年02期
7 韩贝传,王思敬;一种计算多组节理系统损伤张量的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1期
8 凌建明,孙钧;脆性岩石的细观裂纹损伤及其时效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9 靖洪文;苏海健;杨大林;王辰;孟波;;损伤岩样强度衰减规律及其尺寸效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10 杨建平;陈卫忠;黄胜;;一种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2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3 周家伍;刘元雪;傅蕾;李忠友;;损伤本构模型在边坡工程损伤破坏研究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赖远明;李双洋;高志华;常小晓;;高温冻结粘土单轴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分布规律[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5 董毓利,,谢和平,李玉寿;砼受压全过程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6 杜炜;;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J];四川建筑;2010年02期
7 张强勇,向文,朱维申;节理岩体能量损伤本构模型与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8 刘汉龙;肖杨;崔允亮;;结构性软土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董毓利,谢和平,赵鹏;受压混凝土理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6年06期
10 卓卫东;岩石类介质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钟;王肖钧;刘文韬;;岩石的一种损伤本构模型及本构参数的实验拟合[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齐虎;李云贵;喻员林;;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数值算法及工程应用[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4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兑关锁;沈珠江;;土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常岩军;矫桂琼;王波;陶永强;王翔;;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单仁亮;薛友松;张倩;;岩石动态破坏的时效损伤本构模型[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庆斌;王光纶;张楚汉;;考虑围压影响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辉;土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吉宏;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4 梁宁慧;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李正;复杂受力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及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损伤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军;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俊;二维C/SiC复合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8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昌明;基于细观力学的耐火材料损伤本构模型开发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蔡灿;砂岩的动静态损伤本构模型及牙齿破岩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2 王菲;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杨磊;铸造镁合金塑性—蠕变交互作用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5 郗武;混凝土单轴受压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尹相振;混凝土动态破坏过程的细观数值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杨文东;坝基软弱岩体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8 王者超;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9 汪辉平;岩土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84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8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