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

发布时间:2016-12-29 16:22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5 卷 第 8 期 2013 年 8 月 文章编号: 1007-7588 (2013) 08-1535-08

2013, 35 (8) : 0000-0000

Vol.35, No.8 Aug., 2013

Resources Science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
2 秦伟山 1, , 张义丰 1 , 袁 境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摘 要: 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提出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六维路线图, 即生态文明城

市建设的生态经济体系、 资源保障体系、 环境支撑体系、 人居环境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制度体系六大体系; 从 意识文化、 经济运行、 环境支撑、 生态人居和制度保障五个方面选择 35 项指标构建了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进行 评价的指标体系, 提出了相应的测度方法, 并对沈阳市和平区、 苏州市相城区、 西安市浐灞区、 成都市温江区和贵阳 市等几个典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苏州市相城区、 成都市温江区和沈阳市和平 区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模范城市; 贵阳市和西安市浐灞区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最后针对各市、 区的生态文 明城市建设现状对其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城市; 指标体系; 水平测度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
1.1 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 概念, 并将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十八大又指出要把建设 生态文明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 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个方面, 并且第一次提 出要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学术界首先开始探讨生态文明的学者是申 曙光先生, 他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 明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并将逐渐取代 工业文明, 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但是他 并未针对什么是生态文明下一个严格的、 准确的定 义 [1,2]。邱耕田先生首次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定义: “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 关系,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 , 他认为生态文明是跟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三位一体的, 三者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大文明
收稿日期: 2013-04-29; 修订日期: 2013-06-28 41130748) 。

或整体文明 [3]。针对生态文明, 国内众多学者还进 行大量研究, 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4-9]、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10]、 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11-13] 等几个方面。 1.2 生态文明城市 城市是人类生产、 生活的集聚地与经济和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还 是一个环境友好、 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民健康富裕、 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 文明城市是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 就城市发展提 出的一个新概念, 也是生态文明发展观与 “人文经 济地理学” 紧密结合的切入点。国内众多学者对生 态文明城市进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 城市的内涵 (见表 1) 与态势[14-17]、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等方面。 在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定义的基础上, 我 们认为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和 社会 (PREES) 组成的复合有机系统, 它具有人地关 系和谐、 资源高效利用、 环境优美舒适、 生态优良持 指标体系构建 [18-20] 以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 [2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编号: 作者简介: 秦伟山, 男, 山东潍坊人,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E-mail: qinws.11b@igsnrr.ac.cn 通迅作者: 张义丰, E-mail: zhangyf@igsnrr.ac.cn



2

资 源 科 学 表 1 生态文明城市定义研究分类
Table 1 The defini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第 35 卷 第 8 期

学者 王良[14], 2010 覃玲玲[15], 2011

生态文明城市定义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 自然环境为依托、 资源流动为命脉、 社会体制为经络的 “社会—经济—自然” 的复合系统, 是资源高效利用、 环境友好、 经济高效、 社会和谐、 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达到最优化和良性运行, 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具 有高度自我调节、 自我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 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 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城市。

王家贵[16], 2012

“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的本质是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宗旨, 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 以全面提升居 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 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 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持续促进人类社会、 经济 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城市是在对城市复合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将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理论应用到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

孙静[17], 2012

续、 经济运行良好、 社会文明有序等特点。以生态 文明引领城市的发展转型, 以低碳、 绿色、 循环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 以文明和谐促进社会风气打造, 构 建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环境、 生态文明经济、 生 态文明人居、 生态文明制度五位一体的可持续、 健 康的城市发展模式 (见图 1) 。

开经济的支撑, 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内 涵增长模式。因此, 建设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 是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目标指向。 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根基 和保障。改变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 大力推进低 碳、 绿色和生态技术的运用; 通过破解资源环境约 束、 塑造新兴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立足点, (3) 建设持续承载的城市环境支撑体系。良好 (2) 建设集约利用的城市资源保障体系。集约

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六维路线图

的生态经济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保证, 也是建设生态

(1) 建设循环高效的城市生态经济体系。发达

文明城市的根本途径。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离不

Fig.1 Construction system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图 1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



2013 年 8 月

秦伟山等: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

3

环境支撑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核。 主要通过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维护 公民环境权益, 促进城市持续和健康发展。 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主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 城市文化是城 市的灵魂所在。主要通过弘扬生态文明、 提高环境 意识推动文化建设。 的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生态制度是保 加强体制改革, 建设有效文明的生态制度体系。 (6) 建设有效文明的城市生态制度体系。完善 (5) 建设绿色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先进 (4) 建设优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体系。优美

建 (见表 2) 。

3.2.1 意识文化层面

意识文化层面的指标选取首

先从政府和教育的层面选取可量化的生态文明知 识普及率、 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 政府进行生态 文明宣传的比例 3 项指标。更多的是注重从居民自 身的意识角度出发, 从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习惯、 行 为方式等方面选取了节能电器普及率、 节水器具普 及率、 居民生态文明行为普及率以及绿色出行率等 4 项指标。 3.2.2 经济运行层面 在经济运行层面, 要充分考

要通过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维护和改善民生推动经

虑城市生态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运行 方面选择地区人均 GDP、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 科技进步贡献率、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与 绿色品种植面积比重 4 项指标来评价城市经济运行 择了单位 GDP 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农 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审核比例等 5 项指标。 3.2.3 环境支撑层面

障生态文明城市健康推进的有力保障。主要通过

的健康度。在经济运行的资源和环境保障方面选 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碳排放强度削减率、 应实 在环境支撑层面, 首先选取

3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 水平测度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注重指标的区域性和地域特色原则。指标

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区域性原则, 考虑不同地区城市 的地域特色。因此, 选取的指标要能体现城市的独 特性和代表性。 虑其定量性, 尽量规避定性指标, 采取量化指标利 于评价, 而且更加直观可行, 避免误差。 要充分注重时效性, 尽量选取最新、 最近和最具有 代表性的指标。 选取充分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尽量选取普 适化的指标, 充分体现全民参与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一套完善的、 统一的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容易, 本研究的评 价指标体系在国家环境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ESI) 和国家环保总局 2008 年 《生态县、 生态市、 生 态省建设指标 (修订稿) 》 中的 《生态市建设指标》 两 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从意识文化、 经济 运行、 环境支撑、 生态人居、 制度保障等 5 个层面构 (4) 注重公众的理解度和参与度原则。指标的 (3) 指标的时效性和代表性原则。指标的选取 (2) 指标的定量化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

植被覆盖率、 生物多样性指数 (Shanon-wiener 指数) 等评价城市客观环境的 2 项指标; 在环境污染防治 方面选取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水、 气、 声) 、 农业面源 污染防治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 二氧 化硫、 氨氮、 氮氧化物) 、 生态拦截系统覆盖率等 7 项 指标。 3.2.4 生态人居层面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选择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垃圾处理 率和污水处理率 4 项指标。从居住的舒适度方面选 满意度 2 项指标。 择了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公众对居住环境的 3.2.5 制度保障层面 制度层面指标的选取主要是

针对城市的政府工作, 本研究选取了环保工作占党 政工作实绩考核的比例、 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所 占比例、 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环境影响评价率和 环境信息公开率等 4 项指标。 3.3 指标体系分析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 《生态市建设指 标》 相比较, 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意识 文化、 生态人居等两个方面的多项指标。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从内到外的建设, 首先从全民意

4

资 源 科 学 表 2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以苏州市相城区为例)
Table 2 Index system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construction (Xiangcheng District) 体系 意识 文化 1 2 3 4 5 6 7 经济 运行 8 9 10 11 12 13 14 15 环境 支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生态 人居 25 26 27 28 29 30 制度 保障 31 32 33 34 35 指标 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 (%) 节能电器普及率 (%) 节水器具普及率 (%) 考核标准 建设先进 ≥85 ≥80 ≥90 ≥90 ≥90 ≥40 ≥50 ≤20 ≥10 ≥55 ≥80 100 100 ≥7 ≥3 建设模范 ≥90 ≥90 ≥95 ≥95 ≥95 ≥50 ≥10 ≤0.5 ≥0.65 ≥15 ≥58 ≥90 100 100 ≤15 ≥55 ≥6 生态文明 ≥10 100 100 100 ≥60 ≥15 ≤0.4 ≥0.70 ≥20 ≥60 100 100 ≥98 100 ≤2 ≤3 ≤1 100 ≤10 ≥60 100 100 指标 权重 0.15 0.15 0.10 0.10 0.15 0.20 0.15 0.15 0.12 0.10 0.10 0.08 0.12 0.15 0.10 0.08 0.15 0.10 0.10 0.10 0.10 0.10 0.15 0.10 0.10 0.20 0.20 0.15 0.15 0.15 0.15 0.25 0.25 0.25 0.25

第 35 卷 第 8 期

指标属性 约束性 参考性 参考性 参考性 参考性 参考性 参考性 参考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参考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 (%)

政府进行生态文明宣传的比例 (%) 居民生态文明行为普及率 (%) 绿色出行率 (%) 人均 GDP (万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单位 GDP 能耗 (吨标煤/万元)
3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 /万元)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碳排放强度削减率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0.9 ≥0.55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 绿色品种种植面积比重 (%) 应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审核比例 (%) 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水、 气、 声) (%)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率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kg/万元) 二氧化硫排放量 (kg/万元) 氨氮排放量 (kg/万元) 植被覆盖率 (%) 氮氧化物排放量 (kg/万元) 生态拦截系统覆盖率 (%)

≥85 ≤3 ≤4 ≤3.6 ≥30 ≥50 ≥3 ≥8 ≤1

≤2.5 ≤3.5 ≤0.9 ≤1.8 ≥35 ≥75

≥90

≤0.8 ≥40

生物多样性指数 (Shanon-winner 指数) (%)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2

≥3.2 ≥90 ≥80 ≥22 ≥95 ≥95 ≥90 ≥95 ≥90 ≥8 ≥9

≥3.5 ≥10 ≥98 ≥90 ≥24 100 100

公众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 /人) 垃圾处理率 (%) 污水处理率 (%)

≥80 ≥70 ≥20 ≥90 ≥90 ≥80 ≥90 ≥80 ≥5

环保工作占党政工作实绩考核的比例 (%) 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 (%) 环境信息公开率 (%) 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环境影响评价率 (%)

≥12 ≥98 100 100

识上进行宣传教育, 严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规 范日常行为, 保护环境, 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 改善 居住环境,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等。 其次要转化城市的发展理念, 包括从经济运行上要 进行产业转型, 从环境支撑上要进行系统培育, 从 制度保障上要进行全面提升。该指标体系涵盖了 意识、 行为、 道德、 经济、 环境和制度等生态文明城

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相比较其他研究成果来看更加 全面, 而且更加直观和可行。 3.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测度 3.4.1 测度方法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 并且考虑到 研究区域对象较多以及数据获取的一致性和统一 性, 对所选择的指标按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准 进行统一赋值。当指标值符合生态文明, 赋值为 4;

2013 年 8 月

秦伟山等: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 表 4 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程度计算结果
Table 4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evelopment degree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苏州市 相城区 意识文化 经济运行 环境支撑 生态人居 制度保障 T值 2.65 3.19 2.95 2.80 15.09 3.50 成都市 温江区 2.40 2.78 2.50 2.80 13.73 3.25 沈阳市 和平区 2.25 2.75 2.40 2.45 13.10 3.25 贵阳市 2.85 1.87 2.25 2.00 12.22 3.25 西安市 浐灞区 1.55 1.89 1.60 2.65 10.69 3.00

5

当指标值符合建设模范, 赋值为 3; 当指标值符合建 设先进, 赋值为 2; 当指标值尚不符合建设先进, 赋 值为 1。

需要说明的是, 此处没有采用对指标进行无量

纲化处理的方法, 是因为在不同地域城市的指标评 价标准不一样。本文采用的东部、 中部和西部三类 评价标准, 例如人均 GDP, 在东部的苏州相城区, 符 合生态文明标准为人均大于 15 万元, 而位于西部地 规划》 为依托, 数据来源主要是各市、 区 2011 年统计 年鉴数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 环
(T) 文明发展程度 计算公式为: T i =∑R i P i , (n = 35)
i=1 n

区的西安浐灞区人均 GDP 大于 12 万元即符合生态 文明的要求。本研究以 5 个市、 区的 《生态文明建设

安市浐灞区 T i =10.69 (见表 4) 。因此, 苏州市相城

区、 成都市温江区和沈阳市和平区属于生态文明建 设模范城市; 贵阳市和西安市浐灞区属于生态文明 建设先进城市。 在意识文化层面, 贵阳市建设较好 (2.85 分) ,

境质量报告书以及实地调研数据。因此, 城市生态 (1)

R i 是第 i 指 式中 T i 是第 i 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程度; P i 是第 i 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 P i 的确 标的赋值;

这得益于贵阳市早在 2008 年就已经提出了建设生

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 并且成立了贵阳市生态文 明建设委员会, 颁布了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条例》 , 使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并得 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西安市浐灞区建设水平较 差 (1.55 分) , 浐灞区位于西部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 起步较晚, 主要是在节能、 节水电器普及率、 居民生 态文明行为普及率和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等几 个方面需要加强; 苏州市相城区、 成都市温江区和 沈阳市和平区在意识文化层面基础较好, 但还需要 进一步加强建设, 尽快达到生态文明城市的标准和 要求。 分) , 相城区经济发展已经由粗放型增长转型为集 约型增长, 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提高单位能源的产出 率和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 贵阳市和西安市浐灞区 建设较差 (分别为 1.87 分和 1.89 分) , 需要在服务业 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单 位 GDP 能耗等方面加强。成都市温江区和沈阳市 文明意识文化的培育; 继续促进经济发展转型, 大 力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城市经济内涵式增长。 分) , 相城区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环 境的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主要污染 在环境支撑层面, 苏州市相城区建设较好 (2.95 和平区需要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要加强生态 在经济运行层面, 苏州市相城区建设较好 (3.19

定采用德尔菲法, 通过面谈、 电子邮件、 电话等征求 了 10 余位国内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研究专家的 从而确定本研究的指标权重。 3.4.2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 本研究选取贵阳 市、 沈阳市和平区、 苏州市相城区、 西安市浐灞区和 成都市温江区等几个典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 设进行测度分析。对选取的 35 个评价指标进行逐 一赋值, 利用公式 (1) 进行计算分析, 并参考表 3 的 计算结果分为 Ⅰ 、 Ⅱ、 Ⅲ、 Ⅳ 四个等级 (见表 3) 。其 13.73, 沈阳市和平区 T i =13.10, 贵阳市 T i =12.22, 西
表 3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与水平测度
Table 3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level measurement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级别 Ⅰ Ⅱ Ⅲ Ⅳ 得分 12.50≤Ⅱ< 7.50≤Ⅲ<12.50 Ⅳ<7.50 17.50 Ⅰ≥17.50 阶段名称 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模范城市 建设先进城市 建设起步城市 城市 苏州市相城区、 成都市 温江区、 沈阳市和平区 贵阳市、 西安市浐灞区 -

意见, 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指标权重的赋值,

评价标准进行确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级按照 中, 苏 州 市 相 城 区 T i =15.09, 成 都 市 温 江 区 Ti =

6

资 源 科 学

第 35 卷 第 8 期

物排放量方面控制较好; 西安市浐灞区建设较差 (1.60 分) , 该区还需要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主要 污染物排放量、 植被覆盖率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加强。成都市温江区要注重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沈阳市和平区和贵阳市要注重提升公众对于环境 的满意程度。 在生态人居方面, 苏州市相城区和成都市温江 区建设较好 (2.80 分) , 其次是西安市浐灞区 (2.65 分) 和沈阳市和平区 (2.45 分) , 贵阳市建设水平稍 区均需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以 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分) ,, 成都市温江区、 沈阳市和平区和贵阳市建设水 平相当, 西安市浐灞区建设稍差 (3.00 分) ; 在生态 文明城市建设中, 以上 5 个市、 区需在政府经济社会 两方面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说, 苏州市相城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最 完善, 但是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培养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 文明的文化氛围。成都市温江区和沈阳市和平区 处于建设模范城市的起步阶段, 在生态文明城市的 建设中要继续促进经济发展转型, 大力发展生态经 济, 促进城市经济内涵式增长; 在环境支撑和生态 人居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贯彻实施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 提升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环境 影响评价率。贵阳市和西安市浐灞区属于建设先 进城市, 在接下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大力促进经 转型, 发展低碳、 循环、 绿色经济, 逐步关停部分高 耗能、 高污染的企业, 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 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 施的水平, 提升公众对于城市环境的满意度; 同时 浐灞区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文化形态 的培育,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城市建 设的制度保障建设。 在制度保障层面, 苏州市相城区建设较好 (3.50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和社会 (PREES) 组成的复合 经济体系、 资源保障体系、 环境支撑体系、 人居环境

有机系统。进而分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态 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制度体系的六维路线 图。六维路线图全面概括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 六大方面的内容, 对于指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居、 制度保障等五个层面选取了 35 项指标构建了生 例, 对指标体系的达标标准进行了详细分析, 指标 均现实可行。 但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 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 本文采取的指标均为可以量化的指标, 摒弃了部分 具有高显示度的定性指标, 所以导致评价指标体系 不够完整; 为了使指标在全国具有普适性, 所以本 文摒弃了部分代表地方特色的指标。东部、 中部、 西部甚至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和山区城市的评价指 标体系应该各具特色。因此,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 标体系仅是面向宏观层面, 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评 价指标体系, 建议各城市、 各地区按照本区域的地 域特色和应用要求, 在大框架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 进行调整、 替换和补充, 以适应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为主旨。同时建议学者们在相关研究中从定性的 角度对本文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 在研究方法上进 行深入研究, 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体系, 并且对典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测 度。研究发现苏州市相城区、 成都市温江区和沈阳 市和平区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模范城市; 贵阳市和西 安市浐灞区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各市、 区 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建议各城 市针对建设的不足之处, 加大力度尽快达到生态文 明建设的要求, 在国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充分发 挥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 1 ] 申曙光. 生态文明构想[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4, (7) :

(2) 从意识文化、 经济运行、 环境支撑、 生态人

差 (2.00 分) ; 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 以上 5 个市、

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并且以苏州市相城区为

发展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和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

(3) 本文构建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水平测度

4 结论与讨论

讨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认为生态文明城市是由

(1) 本文从地理学 “人地关系” 的角度出发, 探

2013 年 8 月
5-8.

秦伟山等: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

7

[ 2 ] 申 曙 光. 生 态 文 明 : 现 代 社 会 发 展 的 新 文 明 [J]. 学 术 月 刊 , [ 3 ] 邱耕田. 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兼与申曙光等人商榷[J]. 求 [ 4 ] 李绍东. 论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 [ 5 ] 伍瑛.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J]. 生态经济, 2000, (2) : 38-40. 报, 2004, (6) : 74-78. 2006, (12) : 23-25. 社会科学版) , 1990, (2) : 104-110. 索, 1997, (2) : 84-87. 1994, (9) : 34-37.

[14] 王良.生态文明城市—兼论济南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时代动因与 [15] 覃玲玲.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 [J]. 广西社会科 [16] 王家贵. 试论 “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及其评估指标体系[J]. 城市 [17] 孙静. 新形势下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 [18] 申振东. 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J]. [19] 朱增银, 李冰, 高鸣, 等. 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量化指标 [20] 廖海伟. 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1] 崔向红.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 哈尔滨: 东 [22] 马道明. 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 城市发展 [23] 李波. 贵州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展态势思考[J]. 贵州大学学 [24] 彭强.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 [25] 李玉倩. 县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定位与对策建议[J]. 国土与 自然资源研究, 2012, (6) : 45-46. 大学, 2012. 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9 (3) : 132-138. 研究, 2009, 16 (10) : 80-85. 北林业大学, 2005. 2011. 体系的初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0, 12 (6) : 131-136. 中国国情国力, 2009, (5) : 13-16. 究[J]. 改革与开放, 2012, (8) : 83-84. 发展研究, 2012, 21 (9) : 14-16. 学, 2011, (7) : 110-113. 战略展望[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

[ 6 ] 廖才茂.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 [ 7 ] 李良美.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J]. 理论参考, [ 8 ] 李红卫.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J]. 社会主义 [ 9 ] 方世南.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 [10] 蒋小平.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 [11] 顾孟潮. 山水城市与生态文明 [J]. 城市发展研究, 1995, (6) : [12] 王朝全. 论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战略[J]. 软科学, 1996, (3) : [13] 仇保兴. 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 [J]. 城市规划, 2008, (4) : 9-21. 34-36. 17-18. 业大学学报, 2008, 42 (1) : 61-64. 丰富和发展[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4) : 17-22. 研究, 2004, (6) : 114-116.



8

资 源 科 学

第 35 卷 第 8 期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connot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was first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geography,
2 Qin Weishan1, , Zhang Yifeng1

we believe that the eco-civilization city is a composite organic system that composed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PRE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harmonious man-land relationship,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comfortable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ecology system, dynamic and sustainable economy,civilized and orderl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n the six dimensional map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was constructed—which are the six construction systems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ecological system, ecological culture system and ecological government policy system;and then constructed the 35-index of several typical city was analyzed, like Heping District in Shenyang, Xiangcheng District in Suzhou City, Chanba system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from five aspects: consciousness&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support, ecological District in Xi'an city, Wenjiang District in Chengdu City and Guiyang cit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Heping District, Xiangcheng District and Wenjiang District are model cities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hanba District and Guiyang city are advanced cities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in Xiangcheng District is the most perfect. But in the process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ducation of strengthened. In the progress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eping District and Xiangcheng Distri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should be enhanced;And in the eco-civilization, the resident’ 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ltural should be aspect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aspect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yang city and Chanba Di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ycle, green shuttled down gradually;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growth rate,the economy should be enhanced, and some of the high energy-consuming, high polluting enterprises should b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should both be promoted;also the level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of the public with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oth be improved. At last, there is something must be explan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 constructed in the study only for the macro level,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we suggested that the cities in the adjust, replace or supplement the framework of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Eco-civilization City; Index System; Level Measurement economic system, resources guarantee system, environment supporting system, environmental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and system security. Based on the former studies, the level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progress of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in this area,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8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6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