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市空间关联与整合研究
[Abstract]:City is a par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Yunnan's urban construction responds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nforms to the reality of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geograph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orrelation measure mode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ity based on the central index has a distinct "core-periphery"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urban flow intensity, Yunnan city belongs to "strong core" push type.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urban spatial interaction,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from the central Yunnan city as the core area along the main traffic axis to the outer direction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Yunnan Provinc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forming Yangtze River Delta", "Circle layer"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ynergetic Innovation",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correl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一小时经济圈统计的都市区城市化空间结构谱及其经济—环境效应研究”(41071088)和“云南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机理与优化研究”(41261044)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学强,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1994年03期
2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6期
3 宋樝;王士君;冯章献;;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5 王发曾;闫卫阳;刘静玉;;省域城市群深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6 王士君;宋樝;冯章献;姜丽丽;;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7 王发曾,袁中金,陈太政;河南省城市体系功能组织研究[J];地理学报;1992年03期
8 宋吉涛;方创琳;宋敦江;;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9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10 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胜,曾光明,李向辉,曹麻茹;旧城商业步行街的复合开发模式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包善驹;;刍议新时期苏南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发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王振伟;李江风;龚健;;浅析南阳市区域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张恩广;张明斗;;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经济联系方向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5 冯凤英;李波;;基于低碳视角的中原经济区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架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张虹;;创新型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演进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7 吴国玺;张本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城市群区域整合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8期
8 李亦秋;冯仲科;马俊吉;;绵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9 刘耀彬;张安军;;江西省城市中心性测度及其中心城市选取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10 刘耀彬;张安军;姜晓璐;;基于DEA动态聚类的江西省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军;李贝贝;;论城市群-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一体化发展研究——以京津廊大都市区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斌;陆嘉;;杭州湾北岸地区空间发展协调机制的构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丽晔;;区位变迁下的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以滇西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熊向宁;;转型期大城市边缘区规划机制建设途径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卢锐;邵波;;小城镇群战略发展区选择及定量分析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临浦新城概念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晓楷;张婷婷;;基于街区尺度和密度的广州大学城空间形态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欧胜兰;吕耿;;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体系及动力机制初探——基于USAP城镇势力圈分析系统[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郭荣朝;苗长虹;夏保林;李军甫;;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曹新向;;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建设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柴岳;铁路多元经营系统物流节点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和业务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小洁;基于EI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李岩;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莫世英;肇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刘新平,李慎典,孙双峰;21世纪前期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定位及发展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3 顾朝林;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4 王长城;论城市化与劳动就业[J];财贸经济;2002年09期
5 彼得·霍尔;钱雯;;多中心大都市:西欧巨型城市区透视[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3期
6 李善同,刘勇;西部大开发中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7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8 柯建民,陈森发;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探讨[J];城市规划;1986年04期
9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10 吴缚龙;应开展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199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调查人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秦光荣;[N];光明日报;2011年
2 ;[N];河南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志富;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与功能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黄胜恩;郑汴地区空间结构重组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国琛;张志东;;向列型液晶分子理论中空间关联和取向关联[J];河北工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2 楼洪豪;;大都市连绵区边缘带与核心区的空间关联度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5期
3 吕锋;易晓锋;;用模糊遗传算法挖掘空间关联规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李晖;伍清河;;空间关联系统的最优控制[J];兵工学报;2010年06期
5 钟海燕;赵小敏;黄宏胜;;环鄱阳湖区32城市的等级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6 孙才志;王雪妮;;基于WPI-ESDA模型的中国水贫困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1年06期
7 张海森;宋向东;于尚洋;杨婧;;局部聚类的鉴别:一种基于模型的Moran's I检验[J];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江平;李平湘;;基于序半群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湖北省测绘学会2006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雷小锋;谢昆青;马修军;;一种有效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方法[A];第二十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3年
3 吴培中;;空间关联规则在土地利用与地形特征关系研究中的应用[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慧;李岩;王兴芳;;基于SVG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刚;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于欣;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磊;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潘力浩;陕西省城市间住房价格的空间关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虎;本体辅助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尚娜娜;区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与分异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7 杨言晋;动力学单元在关联性转变中的变化以及网络结构对奇异态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群洪;基于J2EE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理论研究与原型系统实现[D];福州大学;2004年
9 李博;流域空间关联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邓有莲;GIS数据库中带有决策属性集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1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3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