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4 14:34
【摘要】:高延性纤维混凝土(ECC)具有高强度、高延性和高能量吸收等特点,将其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连梁、承重柱底、梁柱节点和剪力墙塑性铰区等关键部位,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耐损伤能力,增强其抗震和抗裂性能,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便于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有关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不可缺少,其中受压力学性能作为材料最基本的力学性能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组分中不含有粗骨料,界面特性明显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基体内又均匀分布有大量的PVA纤维,造成其受压力学性能明显区别于普通混凝土。因此,有关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受压力学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拟对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强度关系、尺寸效应和受压本构模型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研究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的受压破坏过程、裂缝形态和受压破坏机理以及抗折破坏过程,并研究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和砂胶比四种因子以及环境因素对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各抗压性能指标和抗折强度的影响趋势,以便为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的构件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研究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和轴心抗压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不同尺寸间的强度折算关系,即确定高延性纤维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强度比值系数和尺寸效应系数。 (3)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对棱柱体试块进行单轴受压,,测定其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并分析纤维掺量、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砂胶比对受压全曲线及曲线上各特征参数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受压本构模型,为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Abstract]: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ECC)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trength, high ductility and high energy absorption. It is applied to the key parts of concrete structure, such as connecting beam, bearing column bottom, Liang Zhu joint and plastic hinge area of shear wall, etc.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uctility and damage resistance of the structure, and enhance its seismic and crack resistance, so it has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gh ductility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among which the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one of the most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no coarse aggregate in the composition of high ductile fiber concrete, and the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and a large number of PVA fibers are distributed uniformly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makes the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ductile fiber concret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of the research group,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flexural strength, strength relationship, size effect and compressive constitutive model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HFC) are studied by single factor contrast test.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the compressive failure process, crack morphology, compressive failure mechanism and flexural failure process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HFC) are studied, and the fiber content is also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our factors of fly ash content, water / binder ratio and sand / binder ratio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compressive properties and flexural strength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2)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ub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of strength between different dimensions are studied. The ratio coefficient of 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to cub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he size effect coefficient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are determined. (3)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uniaxial compress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prism specimen, the stress-strain curve of the prism was measured, and the fiber content and water-binder ratio wer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fly ash content and sand / binder ratio on the whole compression curv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n the curve is discusse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compression is put forward.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nonlinea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igh ductil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528.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危大结;徐自然;;浅议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机理与工程应用[J];才智;2010年19期

2 孙欣梅;;新型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J];黑龙江冶金;2011年02期

3 李蕾;杨宏伟;;浅析PP纤维混凝土的优越性[J];科技与企业;2011年12期

4 张亚坤;侯黎黎;;纤维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10期

5 ;第十四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在我校成功召开[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宋育安;张道珍;;钢丝纤维混凝土[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78年05期

7 素淋;;纤维混凝土[J];云南冶金;1991年05期

8 孙浦生;纤维混凝土国际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J];石油工程建设;1998年02期

9 卢兴江,钱春;化学短纤维混凝土的电镜测试研究[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罗立峰,周建春,黄培彦;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红;廖武华;;纤维混凝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邓兆会;;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二银;孙岩;戚劲松;;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程学会;石伏娅;;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5 高坚新;;钢纤维混凝土板材轴拉实验方法的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1992年

6 赵国藩;;序言[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高坚新;陆大坪;张洪良;;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王玉棠;赵荣明;柳志强;于明;刘旭晨;;泵送杜拉纤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A];混凝土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混凝土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杨志刚;黄达;陈应波;卢哲安;;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疲劳方程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姚立宁;张妃二;郭仁俊;黄金;陈湘新;;中空柔性纤维混凝土动力耗散研究[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胡春明;纤维混凝土:为市政工程的耐久性助力[N];中国建设报;2009年

2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王璋水;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二)[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王建樊;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4 陈进周;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会议召开[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王颖;钢纤砼势头紧逼钢筋砼[N];建筑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艳华;钢纤维混凝土增韧性能研究及韧性特征在地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洪雷;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智能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程红强;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曹吉星;钢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范小春;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邱继生;钢纤维混凝土密肋复合楼盖体系计算理论及受力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少伟;新型混凝土组合防护层的抗侵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吕雁;玻璃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及累积损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磊;钢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胡先坤;钢板—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江培情;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双轴动态抗压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业胜;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与恢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佳伟;单向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向超;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费厚乾;磁化水钢纤维混凝土抗冲击及抗裂性能试验与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熊阳;PVA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9 文杨;木纤维混凝土抗压弯及吸声性能试验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陈明;PVA纤维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性能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31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31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