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在2012伦敦奥运中的规划实践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looking for innovation" and lack of utilization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Games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ety, economy, environment, planning target and location, design and utilization of venues and so on. Tak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as the reference object, summarizes its beneficial practice in the above aspects.
【作者单位】: 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分类号】:TU98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卓;蔡武成;周美芳;;江西省体育系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兼谈体育场地设施管理[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2 钱杰;汪元榜;;城市现代化、体育产业化与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3 霍建新;李芾;;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 孙娟;;转变经营思路、实现奥运场馆赛后的综合利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许彩明;;2008年奥运会全寿命周期体育场馆风险管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杨冬茹;;基于SWOT分析的海阳亚沙会赛后场馆开发与利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16期
7 任吉东;;城市“后运动会”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利用[J];城市;2013年11期
8 王小梅;;延安市体育场馆使用现状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4年02期
9 李春柳;王洪海;曹志刚;姜铭阅;;后奥运时代秦皇岛市奥体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柴伟丽;李俊;;体育场馆与城市功能及形象关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彭耀;;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研究——以奥运会场馆为例[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晓菲;;2008年奥运后青岛奥帆中心体育场馆运营的研究[A];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圆圆;全民体育背景下的竞技体育建筑策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陈元欣;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蔡玉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4 吴香芝;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5 耿宝权;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6 张宇;生态学视域下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涂永民;大型体育竞赛场馆赛后运营的产品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刚;“长三角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巍;济南市奥体中心规划建设理念及运营管理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蕾;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许浒;北京电视台“海洋沙滩狂欢节”文化创意产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谭敏;“长株潭”城市圈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6 张俊伟;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琮;北京高校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陶;对后奥运时期青岛市经营性帆船(帆板)俱乐部现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张娜;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场馆赛后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10 杨小燕;北京新建奥运场馆投融资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明曙,吴秋丽,谌利斌,于富玲;实施陆地生态修复的科学观[J];中国水利;2004年08期
2 张艳红,葛茂行,张汉君;生态修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03期
3 刘国彬,杨勤科,许明祥,张文辉,陈云明;水保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J];中国水利;2004年16期
4 陈静堂,贾洪纪,酒学进;东宁地方铁路建设项目的生态修复体系[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4年03期
5 田素平;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04期
6 康爱民,徐建中;对牧区草原生态修复的认识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4年12期
7 刘毅,廖汉民;龙南县实施生态修复建设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4年12期
8 张建军,闫美华;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努力促进包头市生态修复工作的全面开展[J];内蒙古水利;2004年04期
9 陈冬奕,吴宏川;海南省生态修复的实践和经验[J];人民珠江;2005年03期
10 何建华;;对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思考和探讨[J];山西水利;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岩;;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及恢复指标[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张希三;沈承秀;;城市河湖生态修复的种类和材料[A];中国公园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3 周万龙;;加快生态修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杨新民;张勇;;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修复的思路及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武烽东;范军波;;陕北榆林生态修复现状、问题与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孙礼;;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屈振军;;树立并坚持科学的生态修复观[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郭志民;黄传伟;;闽东南沿海丘陵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A];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2004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郭志民;黄传伟;;闽东南沿海丘陵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维杰;李重新;刘红旗;;45里白沙坡生态修复试验报告[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巩旭东邋刘学 记者 杜弋鹏;我国首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揭牌[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 黄哲雯;生态修复,给大自然一个“疗伤”机会[N];工人日报;2006年
3 王晓荣;伊旗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修复与放牧的矛盾[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4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 曾宪成;发挥先天优势投身生态修复[N];中国化工报;2012年
5 记者 杨R,
本文编号:2331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3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