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高等分析及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6 08:00
【摘要】:针对现行钢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的不足,强调了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偏心支撑钢框架兼顾了纯框架结构和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优点,刚度大、延性好,受力性能合理,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目前对于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偏心支撑钢框架的高等分析方法研究较少。此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规定大多来源于美国规范,对采用我国钢材的耗能梁性能研究较少,不利于准确评估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性能。 现阶段对于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设计,先由弹性分析求出基底剪力和各楼层的侧向力,再计算出耗能梁所受的剪力,通过耗能梁的设计原理确定截面的大小;根据耗能梁的内力和规范中的相关放大系数,确定其余构件截面的大小。然而,基于弹性分析所设计的结构,直接运用于罕遇地震下的非弹性分析中,可能无法满足预期的破坏模式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针对以上关于高等分析方法和偏心支撑钢框架所存在的不足,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基于截面组合法和截面弹簧刚度理论,提出了一种有分布荷载作用时考虑单元跨内塑性铰的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稳定函数考虑几何非线性和剪切变形、在初始屈服方程中考虑残余应力、折减弹性模量法考虑初始缺陷的影响等。此外,当单元上有分布荷载作用时,,在可能出现屈服的两端和跨内分别假想有一个零长度的弹簧考虑截面在不同受力时的刚度,得到仅使用一个单元/杆件就能准确模拟跨内塑性铰的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 (2)基于串联弹簧模型在单元端部同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半刚性连接的影响,并在有分布荷载作用时,提出了一种准确模拟跨内塑性铰的半刚性钢框架的高等分析方法; (3)现行规范中对翼缘宽厚比的限制过于严格,许多轧制型钢很难作为耗能梁使用。与已有试验对比,校正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为了重新评估该值,基于Q235钢材设计70个不同翼缘宽厚比和长度的耗能梁模型,并在往复荷载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对剪切型耗能梁和弯曲型耗能梁,可考虑将翼缘宽厚比放宽至10235/fy,并得到相应的破坏模式、超强系数及力-位移曲线等; (4)基于Q235钢材设计50个不同加劲肋间距、厚度和布置方式的耗能梁模型、36个不同轴力作用下的耗能梁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往复荷载作用下各种因素对不同长度耗能梁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一种耗能梁的优化设计方法; (5)根据耗能梁有限元分析所得的多线性力-位移曲线,在单元两端分别假定有三个零长度的转动子弹簧和三个零长度的平动子弹簧来模拟弯矩和剪力的影响,中间单元始终处于弹性状态,并结合截面组合法理论所推导的考虑单元应变强化的屈服方程,得到了耗能梁的高等分析模型。此外,基于该模型还考虑了半刚性连接的影响。耗能梁以外构件的分析模型与普通单元的高等分析模型相同,由此提出了偏心支撑钢框架的高等分析方法; (6)基于预先确定结构在非弹性变形下的目标位移和屈服机理,并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纯框架结构和D型、K型和V型偏心支撑框架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该方法还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能量平衡原理得到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各楼层的剪力值,并考虑耗能折减系数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对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各种结构设计时,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和迭代,就能满足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下的预定功能; (7)根据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设计某三十层的偏心支撑钢框架,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评估。将结构的性能目标选为D,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再根据相关规范确定各构件的性能指标,从层间位移角和构件变形两方面对结构进行评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3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曦;王湛;;加强环式钢管混凝土节点梁柱连接刚度的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李应斌,刘伯权,史庆轩;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3 韩小雷;郑宜;季静;黄艺燕;;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4 刘小强,吴惠弼;高层钢框架的非线性分析模型[J];工程力学;1993年04期

5 郑廷银,张玉;空间钢框架结构的改进塑性区模型[J];钢结构;2005年01期

6 陈小峰;邓开国;郝际平;;偏心支撑钢框架能力设计方法研究[J];钢结构;2010年03期

7 王连坤;张俊峰;郝际平;;空间钢框架高等分析的塑性区方法研究[J];钢结构;2010年09期

8 刘永华,张耀春;钢框架高等分析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9 王亚勇;我国2000年抗震设计模式规范展望[J];建筑结构;1999年06期

10 黄冀卓;王湛;马人乐;;半刚性钢框架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永华;空间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潘建荣;基于相关性的框架节点半刚性分析方法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34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34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