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作用下基于构件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评估
[Abstract]:Based on the limit value of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index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a criterion for judging the ultimate state of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based on member performanc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ncept of "collapse resistance coefficient" is put forward.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seismic collapse resistance of structures. On this basis, 27 typica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levant codes, and the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is evaluated by the method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seismic grade, the stronger the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the frame structure with the same height, and the smaller the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the frame structure with the same seismic grade. The coefficient of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3-story and 6-story frame structure is more than 1, which has enough ability to resist collaps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9-story frame structure with grade two is between 0.5 and 0.8, so the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should be improved.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reinforcement ratio of column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floor with the largest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storie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most seriously damaged floor, but it is still insufficient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frame structure with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221)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5020088)
【分类号】:TU352.11;TU37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新征;唐代远;叶列平;施炜;;我国7度设防等跨RC框架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5期
2 汪梦甫;;基于振型损伤的高层建筑结构地震破坏准则[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6期
3 唐代远;陆新征;叶列平;施炜;;柱轴压比对我国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5期
4 魏琏,王迪民,,韦承基,王亚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探讨[J];工程抗震;1998年01期
5 施炜;叶列平;陆新征;唐代远;;不同抗震设防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3期
6 劳晓春;韩小雷;;延性RC剪力墙构件的性能指标限值[J];工程力学;2011年09期
7 成文山 ,邹银生 ,程翔云;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恢复力特性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8 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4期
9 汤保新;叶列平;陆新征;;丙类与乙类设防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对比[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0期
10 岳茂光;王东升;王亚勇;李宏男;;设计性能目标下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伦斌;;汶川地震框架填充墙的震害现象及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2 周宏庚;马巍;沈小璞;;合肥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预测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于红杰;姚艳红;;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的抗震探讨[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4 姚谦峰;庞乃勇;夏雷;郭猛;;基于抗震概念设计的密肋复合墙新型抗震结构体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李振宝;刘春阳;马华;;45°方向地震作用下RC空间梁柱节点破坏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6 杨立军;陆守明;孙晋;;某中学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鉴定及加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威;周颖;梁兴文;章红梅;张松;张富文;;砌体结构在2008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经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1期
8 黄愿;汪梦甫;;基于竖向承载力及能量阈值的建筑结构地震损伤准则[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9 石宏彬;孙景江;;计算模型对框架结构梁柱内力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10 王立成;;汶川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结构破坏情况调查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波;余江滔;丁斌;;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震损加固方法的对比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李英民;韩军;刘立平;郑妮娜;王丽萍;刘建伟;伍云天;刘阳冰;;建筑结构强震破坏机制与控制方法的讨论[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刘洪全;朱辉;;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新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红培;张卫兵;;有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6 姚攀峰;;砌体结构抗高烈度地震的探讨[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邢勇;詹猛;王社良;陈洁;;5.12汶川地震-宝鸡市建筑物震害调查与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孙伟民;郭樟根;倪天宇;丁帅;沈丹;;汶川地震中中小学校建筑震害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张东海;张超;邓雪松;邹征敏;;由汶川地震学校震害反思学校建筑安全[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健祥;侯建国;;我国现行规范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安全度设置水平初探[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宏波;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小勇;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3 初明进;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群贤;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于婧;施工缝的模型化及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何春凯;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震后损伤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罗桂发;钢支撑和框架的弹塑性抗侧性能及其协同工作[D];浙江大学;2011年
9 史庆轩;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10 李俊华;低周反复荷载下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底层框架砌体结构地震破坏过程仿真及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马军卫;无筋砌体墙的受弯能力分析及砌体抗震墙弯曲破坏的试验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唐修慧;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廖永石;楼梯参与整体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锋;带组合连梁混合双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非线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7 陈辉明;底层架空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曾航;密肋复合墙恢复力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邓言付;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唐元丽;楼梯间刚度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欢军,吕西林,卢文胜,李帧章,廖旭钊;广州南航大厦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2 钱稼茹;徐福江;;钢筋混凝土梁基于位移的变形能力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3 朱志达,沈参璜;在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1)[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4 吕西林,邹昀,卢文胜,赵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模型振动台抗震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5 龚治国,吕西林,卢文胜,李培振,杨松,赵斌;混合结构体系高层建筑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6 周定松,吕西林,蒋欢军;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7 周云;高向宇;阴毅;陈长缨;张平;苗建方;陈留刚;吴从永;;中海名都高层住宅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8 章红梅;吕西林;鲁亮;曹文清;;边缘约束构件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9 韩建平;吕西林;李慧;;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10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欧进萍;李惠;吴斌;郭安薪;;地震工程灾害与防御(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分析与比较[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岳茂光;场地—结构体系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娟;HRB500级箍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伶;谈框架结构的建筑空间与结构[J];电大理工;2000年04期
2 刘进红;;框架结构中的建筑与建筑中的框架结构[J];山西建筑;2008年16期
3 李国强;框架结构P-△效应的简捷计算[J];工业建筑;1991年03期
4 赵玉星,孟曙光,贾甲,张波;设置附加剪弯杆的大跨度框架结构[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万瑞明 ,范平;非地震区底框架结构耐火稳定性分析[J];甘肃消防;2000年02期
6 黄志强,黄志斌;跨变框架结构的设计[J];浙江建筑;2001年S1期
7 王滋军,刘伟庆;中高层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春;框架结构构造措施不可忽视[J];建筑工人;2004年07期
9 李楠,李柠;不同施工顺序对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影响[J];辽宁建材;2005年05期
10 姜q
本文编号:2420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42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