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活性炭吸附法净化丙酮和二氧化硫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8 14:33
【摘要】:随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吸附净化气态污染物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环保人士所研究。尽管诸多研究显示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和二氧化硫的控制工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活性炭吸附微尺度分析理论对吸附作用影响机理研究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以丙酮为代表的VOCs和以二氧化硫(S02)为代表的无机气态污染物为吸附质,在活性炭多孔材料微尺度分析的理论上,定量系统地分析有机和无机气态污染物与微尺度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丙酮和二氧化硫气体在活性炭多孔介质内复杂的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和相互作用机制,从而科学地揭示吸附的微尺度构效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 (1)利用元素分析、扫描电镜、BET、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一系列分析测试方法对活性炭表面物理化学等结构特征数据进行测试分析,量化关联有机和无机气态污染物在活性炭中的吸附基础物性数据、吸附性能数据,热力学实验数据,建立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与吸附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分析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对有机和无机气态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活性炭对气态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中的传热传热耦合规律。结果表明: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丙酮在样品活性炭上的吸附。丙酮吸附量随着微孔孔容的增大而增大。丙酮在活性炭上的表面覆盖率随丙酮浓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活性炭孔结构影响吸附能,吸附能大的活性炭表面覆盖率小。在活性炭吸附丙酮的过程中,传热系数的变化对传质影响不大,传质系数对传热有一定影响,与浓度差异引起的传热效应相比,温度差异引起的传质过程更加明显。 在S02吸附研究中,活性炭的总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与S02吸附量的线性相关系数随进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较高进气浓度和较低吸附温度时,活性炭的总孔容和微孔孔容均与SO2吸附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相同的吸附温度和进气浓度下,活性炭的物性与SO2吸附量影响排序为:次微孔孔容微孔孔容微孔比表面积总比表面积总孔容。当吸附温度一定时,四种商业活性炭的微孔极限吸附容积排序为山西活性炭(AC-SX)最大,广州活性炭(AC-GZ)最小,而吸附能的排序为AC-GZAC-NXAC-HNAC-SX。AC-SX极限微孔孔容最大,吸附能最小,最易与SO2进行吸附反应。 (2)采用微波热处理,无机和有机化学试剂等三种方法对商业活性炭进行改性,借助Boehm滴定法、透射电镜、BET、FTIR等分析方法对改性活性炭的表面物理化学等结构特征数据进行表征,考察改性活性炭吸附丙酮规律。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更加适合描述丙酮在改性活性炭上的吸附;经微波辐照加热和碱性溶液浸渍改性后,活性炭的总比表面积、孔容均减小,但微孔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在微波辐照加热改性中,随着温度升高,酸性基团大量分解,碱性基团逐渐形成;在碱性溶液浸渍改性后,酸性基团被完全去除。随着活性表面碱性基团的增加,丙酮吸附量呈现递减的趋势;利用酯类试剂浸泡-真空干燥法改性活性炭,可以定向改变活性炭结构,促使中孔比表面积减小,微孔比表面积增大,提高了活性炭捕获吸附质分子的能力。酯改性活性炭吸附丙酮气体初期,会出现酯类改性试剂被丙酮气体少量置换脱附的现象,采用乙酸乙酯改性的活性炭(AC-ethy)在处理高湿度、低浓度丙酮气体过程中对丙酮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与宁夏商业活性炭(AC-NX)相比较,在维持对丙酮具有一定吸附量的同时,吸附能力基本不受水蒸汽含量的影响。 (3)采用两床五步式变压吸附工艺,研究了固定床的两床变压吸附处理SO: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的动态过程,理论分析了商业活性炭变压吸附SO2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规律和脱附状态下脱附气的浓缩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吸附床内的压力呈周期性变化。不同吸附高度的温度曲线随变压吸附循环的周期数改变而变化。在实验条件下,传质区主要集中在H=0.08m-0.15m处。随着吸附柱高度的增加,气相组分物质浓度逐渐降低,并且在400个周期以后开始达到稳定。在床层高度0.6m以上没有SO2气体的存在。SO2在吹扫脱附阶段和真空脱附阶段的不同脱附时刻的脱附气浓缩率均随变压吸附过程先快速升高,然后趋于稳定。当达到稳定时,SO2的脱附气浓缩率随脱附时刻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在实验条件下,变压吸附各阶段的最佳时长分别设为,均压段3s,吸附段为170s,吹扫脱附设为15s,真空脱附为180s;脱附气的SO2平均浓缩率为2。 (4)利用烟草工业废弃物(烟梗)采用化学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并对活性炭进行物性表征,探讨了不同活化实验条件下对制备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通过利用孔结构参数分析所制备的活性炭的大孔、中孔及微孔的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所制备活性炭对丙酮进行吸附效果的实验研究,考察其对丙酮为代表的有机气态污染物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在活性炭制备实验中,活化剂种类和用量对所制备的活性炭的孔结构和吸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采用ZnCl2为活化剂所制备出的活性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采用三种活化剂所制备的活性炭的氮吸附等温线基本符合Ⅰ型吸附等温线,采用D-A方程和H-K方程分别研究活性炭微孔分布可知,以ZnCl2为活化剂制备的活性炭H-K法微孔分布较宽,呈多峰分布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其形成的微孔极为丰富其且形成比表面积最大。采用BJH方程研究活性炭中孔和大孔分布可知,以KOH为活化剂制备的活性炭所形成的中孔及大孔最为丰富,而在相同活化剂的情况下,高活化剂用量有利于中孔和大孔的形成。通过活性炭固体表面分形维数的计算得到以K2C03为活化剂制备的活性炭表面是三类活化剂中最粗糙,说明该类活性炭极小微孔0.6nm含量最多。在所研究的温度和浓度范围内,采用K2C03活化剂用量为2:1时制备的活性炭对丙酮吸附能用Langmuir和Temkin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活性炭吸附法净化有机和无机工业气态污染物吸附处理的工业化应用和乡村废弃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83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岑泽文,曾汉才,张鹏宇,许绿丝,朱全利;PAN-ACF表面物化特性及其吸附能[J];电力环境保护;2004年03期

2 郭玉鹏,杨少凤,赵敬哲,王子忱,赵慕愚;由稻壳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3期

3 王贵珍;李丽欣;李永真;薛全民;;毛竹活性炭制备及其对含苯酚废水吸附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4 王玉新;苏伟;周亚平;;不同结构活性炭对CO_2、CH_4、N_2及O_2的吸附分离性能[J];化工进展;2009年02期

5 谢兰英;Lingai Luo;李忠;;VOCs在MAC上吸附等温线的测定与拟合[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6 余谟鑫;李忠;夏启斌;王书文;;活性炭表面热氧化对其吸附二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7年04期

7 郭亮;彭晓峰;吴占松;;甲烷在成型纳米活性炭中的吸附动力学特性[J];化工学报;2008年11期

8 李立清;宋剑飞;孙政;姚小龙;刘伟;刘峥;;三种VOCs物性对其在活性炭上吸附行为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1年10期

9 李立清;顾庆伟;石瑞;刘峥;梁鑫;;热改性活性炭吸附有机气体的性能[J];化工学报;2012年06期

10 李立清;梁鑫;石瑞;顾庆伟;姚小龙;唐琳;刘峥;;酸改性活性炭对甲苯、甲醇的吸附性能[J];化工学报;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2425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425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e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