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型钢再生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试验及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9-07-21 18:23
【摘要】:为研究型钢再生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对7个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了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得了试件的承载力和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分析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轴压比和体积配箍率对试件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积分法编写型钢再生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分析程序,得到构件的N-M相关曲线及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数值模拟程序对构件的N-M相关曲线进行参数分析,获得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型钢强度、配钢率和加载角度的影响规律。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positive cross-sec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ection steel regenerated concrete column, the low-cycle and repeated load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7 test pieces,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bending moment-angle hysteresis curve of the test piece were obtained, and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the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was analyzed. The effect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volume ratio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ositive section of the test piece. On the basis of the test research, the analysis program of the positive sec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ection steel regenerated concrete column is prepared by means of the numerical integrat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N-M correlation curve of the component and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ositive section, and the result of the calculation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result. The N-M correlation curve of the component is analyz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gram,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rete strength grade, the strength of the section steel, the steel distribution rate and the loading angle is obtained.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384)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979) 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2012ZDK01)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3GXNSFDA0190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新团队 人才科技基金项目(RC1245)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云霞,李秋义,赵铁军;再生骨料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陈宗平,张喜德,苏益声,赵鸿铁;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理论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良;顾理;肖强;;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典型节点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4年03期

2 陈小良;肖强;顾理;刘定文;;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节点深化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4年06期

3 陈智峰;;组合结构的节点及抗火性能浅识[J];江西化工;2012年01期

4 李秋义;李云霞;姜玉丹;;再生细骨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王志伟;刘桂颖;李秋义;姜利明;;大流动性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邹传学;李秋义;张同波;;聚丙烯纤维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李秋义;李艳美;毛高峰;张健;吕雪源;;再生细骨料种类和取代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张健;李秋义;杜俊;吕雪源;;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强度试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孙家瑛;蒋华钦;;掺再生集料的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与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朱亚光;韩纪权;李秋义;戴小倩;;颗粒整形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庆帅;冀志江;王静;;建筑废弃物在轻质隔声墙板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陈庆帅;冀志江;王静;;建筑废弃物在轻质隔声墙板中的应用[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3 毛志伟;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威;王力波;张仕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建业务办公用房钢结构部分设计[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崔U_刚;;浅谈型钢混凝土柱的发展及特性[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耿翠珍;刘中华;;内置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特性及梁柱节点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7 林明强;姜维山;安建利;;高强混凝土RC与SRC结构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秋义;全洪珠;杨向宁;朱亚光;;再生骨料强化技术及其质量评定方法的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家瑛;蒋华钦;;掺再生集料的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与应用[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毛高峰;李艳美;张建;吕雪源;李秋义;;颗粒整形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钧;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天诣;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刘建明;核心钢管外包钢骨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黄彩萍;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孙建运;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钢骨混凝土柱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芳芳;钢骨-FRP管混凝土结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森亮;某工程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文Pr;提高异形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各项措施的可行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侯晓曦;L形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受力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王晓林;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及其构件受力性能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宝磊;山西首幢高层钢结构公寓设计与整体计算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鲍伟丽;大连世界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及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马畅;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9 叶浩;某工程逆作法技术的应用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小芹;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深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刚;牟在根;张举兵;王翠坤;陈才华;孙慧中;;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实验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2 王海生;陈以一;赵宪忠;胡敬礼;;高含钢率钢骨混凝土柱试验和恢复力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4期

3 张国军;吕西林;刘伯权;;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恢复力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4 肖开涛,林宗寿,万惠文,杨力远;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1期

5 薛刚,许淑芳;钢骨混凝土双偏压柱正截面承载力有限元数值分析[J];工业建筑;2002年07期

6 刘凡;翁晓红;邵永健;;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剪切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03期

7 肖建庄,李佳彬,兰阳;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年10期

8 孙跃东,肖建庄;再生混凝土骨料[J];混凝土;2004年06期

9 朱映波;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改善措施[J];混凝土;2004年07期

10 张俊杰,刘书贤;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开涛;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陈宗平;桁架式钢骨的混凝土异形柱——不对称T形截面正截面承载力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航;曲哲;叶列平;;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的简化计算[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2 刘慧萍;李宝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汪鑫;韩永强;付臻瑜;;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分析[J];四川建材;2013年05期

4 戴旭谦;周云鹏;;梯形梁正截面承载力的图表求解法[J];八一农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5 徐海燕,薛海宏,袁志华;Z形截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试验与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陈安生;;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简便计算法[J];山西建筑;2006年10期

7 陈小毛;;增加配筋对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J];天津建设科技;2007年S1期

8 曾庆响;曾小华;肖芝兰;王小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器程序设计[J];江西水利科技;2006年04期

9 孙犁,康怀云;试用迭代法求解梯形、三角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10 朱星彬,刘新民,田中敏;钢筋钢纤维砼梁正截面承载力的简化算法[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蔡万军;郑廷银;;T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会平;卫国祥;;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简便计算[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邓志恒;苏益声;郑宏宇;;偏心受压半圆配筋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4 贾金青;;劲性高强砼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5 阎西康;王铁成;毕永清;;海水环境下碳纤维布增强梁的正截面承载力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6 薛刚;冯玉芹;吴涛;李建;;钢骨混凝土双偏压柱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机摸拟及简化计算[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7 胡海涛;高纪业;杨勇新;;海水侵蚀环境下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田广宇;叶列平;曲哲;;对称配筋混凝土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叠加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p,

本文编号:2517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17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