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渗透的雨水塘下渗设计及运行方法
【图文】:
应,北区3d内的雨水收集利用量应满足929m3,其中:北区可利用雨水量每天为89m3(包括绿化灌溉、冲厕、道路及广场冲洗、洗车用水),3d利用水量为267m3;因此还有662m3雨水需要在3d内就地下渗.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北区内设计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成都活水公园案例,提出利用成都活水公园的水流循环系统蓄水,并将活水公园内的荷花池进行下渗改造,改造成雨水滞留塘,实现本区域收集的雨水在3d内就地下渗,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其中:北区调蓄池、清水池的总容积274m3,满足3d内回用水量的蓄水要求;沉淀池、景观鱼眼、人工小溪、荷花池的总容积701m3,满足3d内下渗水量的蓄水要求,并最终通过荷花池就地下渗.图1城市最佳实践区北区雨水利用示意图Fig.1SchemeofrainfallrunoffuseandinfiltrationinnorthUBPAofShanghaiWorldEXPO2雨水塘下渗能力计算基本原理雨水渗透塘下渗能力计算公式可表示为Q=vA(1)式中:Q为雨水下渗量;A为雨水塘下渗接触面积;v为雨水塘下渗速率,根据达西定律可表示为v=kJ=kH1-H2L(2)式中:k为土壤介质的渗透系数;J为水力坡度;H1为雨水塘水位;H2为某一监测地点的地下水水位;L为雨水渗透塘与地下水水位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即对于H1,H2两点水头差的平面距离).雨水下渗过程中,首先是垂向下渗至地下含水层,其次是在地下含水层中水平扩散.垂向下渗时,H
)进行注水.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两次试验的参数有所不同,通过计算出下渗有效接触面积,将下渗水量换算成单位面积的下渗速率,两次试验参数具有可比性.试验结果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注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圆筒内水位到达一定高度时,下渗水量和注水量相等,水位稳定在某一高度;随后停止注水,观察水位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第一次试验开始时的下渗起始水位高度为2.84m;第二次试验开始时,另外调换一台功率大的水泵,注水量加大,下渗试验起始水位高度增加至3.45m.从图3可以看出:圆筒内水位下降速率随时间逐渐减缓,并趋向于稳定.这一现象与圆筒内水位和地下水水位之间的水位差有关,试验初期,水位差大,下渗速率快;随着水位差的降低,下渗速度逐渐减缓;当圆筒内水位接近于地下水水位时,停止下渗.第一次试验时,90min后水位基本稳定在2.65m左右不再下降;第二次试验时,45min后水位稳定在2.90m左右不再下降.图3雨水塘改造前的现场下渗试验水位动态变化Fig.3Waterlevelvariationwithtimebeforerainfallinfiltrationpondtransformation根据式(1)计算出两阶段试验的动态下渗速率731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3ZX07304-002) 上海市研发基地建设项目(13DZ2251700) 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13210701001)
【分类号】:TU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邢薇;赵冬泉;陈吉宁;王浩正;;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20期
2 龚应安;陈建刚;张书函;赵飞;;城市小区绿地雨水下渗后收集利用技术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09期
3 程江;徐启新;杨凯;刘兰岚;李博;;下凹式绿地雨水渗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给水排水;2007年05期
4 李卓;吴普特;冯浩;赵西宁;黄俊;庄文化;;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影响模拟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5 刘目兴;聂艳;于婧;;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粘质土壤的入渗过程[J];生态学报;2012年03期
6 杨珏;黄利群;李灵军;叶亚琦;黄冠群;;城市暴雨过程对下凹式绿地设计参数的影响研究[J];水文;2011年02期
7 张光义;聂发辉;宁静;李田;;城市下凹式绿地长期运行蓄渗效率的概率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朱伟;陈学东;钟小春;;降雨入渗规律的实测与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哲;张光辉;严明疆;周在明;聂振龙;;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容重与含水量空间结构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2 赵慧芳;苏德荣;;北方高尔夫球场雨水资源的利用模式[J];北京水务;2008年01期
3 曹美娟;李光;王维刚;陈展弘;;绿地辅助排水在石环辅道雨水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2期
4 丰光亮;胡新丽;吴刚;孙淼军;章广成;;鄂西恩施地区非饱和土降雨入渗规律[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5期
5 孙金山;陈明;左昌群;周传波;陈建平;;降雨型浅层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J];地质科技情报;2012年02期
6 何金兰;钱国平;秦志斌;唐荣;;路面径流污染处治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7 温铭生;王连俊;李铁锋;徐为;李昂;;基于实时监测的河口糖厂滑坡监测系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8 龙天渝;卢齐齐;王玉霞;;人工模拟暴雨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入渗过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2期
9 李卓;刘永红;杨勤;;土壤水分入渗影响机制研究综述[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5期
10 侯琼;王英舜;杨泽龙;师桂花;;基于水分平衡原理的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水动态模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海燕;李小雪;黄延;;城市雨水渗透利用技术研究进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2 邢薇;干里里;左剑恶;白瑶;阮文权;;降雨径流源头控制措施的运行效果及系统评估[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3 刘星;吴冬粤;王蔚;;天津中心城区排水安全规划对策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4 尹海龙;解铭;;基于动态渗透的雨水塘下渗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G海岸环境与地球物理流体力学[C];2014年
5 匡晓明;黄政委;朱弋宇;;城市径流绿色源头管控复合实践——以上海陈家镇国际实验生态社区规划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3生态城市的水环境、水文规划与水生态修复[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特征与分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程江;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水文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静;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社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贾官伟;固废堆场终场土质覆盖层中水分运移规律及调控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雪转;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增丽;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郭晓霞;多年免耕轮作对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勇勇;垄沟灌溉土壤水分入渗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9 原林虎;PHILIP入渗模型参数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蒋芳市;花岗岩崩岗崩积体侵蚀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方圆;杭州园林节水技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黄福明;降雨入渗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宋日权;绿洲农田表层掺砂、覆砂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焦庆先;黑土覆盖对草甸碱土理化性质和植被修复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曹辉;大学校园节水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尼玛次仁;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削减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允爽;生活小区雨水利用与雨水管网模拟[D];天津大学;2010年
8 王玉霞;不同供水条件下紫色土入渗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王鹏;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李岚;天津市城区雨水利用技术的优化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恒;赵成义;孙栋元;;塔里木河上游绿洲典型地表特征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2 侯爱中;唐莉华;张思聪;;下凹式绿地和蓄水池对城市型洪水的影响[J];北京水务;2007年02期
3 周丰;彭小金;李玉来;;下凹式绿地对城市雨水径流和汇流的影响[J];东北水利水电;2007年10期
4 万荣荣,杨桂山;流域LUCC水文效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5 郑兴,周孝德,计冰昕;德国的雨水管理及其技术措施[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2期
6 聂发辉;李田;宁静;;概率分析法计算下凹式绿地对雨水径流的截留效率[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2期
7 赵冬泉;王浩正;盛政;佟庆远;李王峰;陈吉宁;;城市暴雨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20期
8 张炜;车伍;李俊奇;杜q;李蔚然;;图解法用于雨水渗透下凹式绿地的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20期
9 李俊奇;向璐璐;毛坤;李宝宏;李海燕;车伍;;雨水花园蓄渗处置屋面径流案例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0期
10 赵冬泉;邢薇;佟庆远;王浩正;;基于数字排水技术的城市雨洪控制方案设计与评估[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群杰;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调蓄及相关污染削减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守珊;城市化地区雨洪模拟及雨洪资源化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贵良,王浙彬,王炳飞,李发展;基于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截污下渗系统[J];水利学报;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尹海龙;解铭;;基于动态渗透的雨水塘下渗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G海岸环境与地球物理流体力学[C];2014年
本文编号:2533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3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