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填场区软黏土地基的次固结特性研究
【图文】:
Table1Physicalparametersofsoilsamples土性吹填浅层吹填深层天然沉积浅层天然沉积深层深度/m0~34~67~1516~40密度/(g/cm3)2.01~2.041.92~1.961.94~1.991.91~2.09含水率ω/%20~2222~2825~3525~40孔隙比e0.60~0.70.7~0.810.67~1.10.69~1.2液限/%48~5645~5421~3322~38塑限/%25~3420~3513~2315~253固结变形特性分析3.1应变-时间关系曲线由于每层土样的试验规律相同,分别取代表性土样进行结果分析。图1为中心渔港吹填场区吹填土层和天然沉积土层双面排水条件下的应变-时间关系曲线,图2为4层土的应变速率与时间双对数关系曲线。图1应变-时间关系曲线Fig.1Strainvs.timecurves图2应变速率与时间双对数关系曲线Fig.2Doublelogarithmcurvesofstrainrateandtime从图1中可以看出,4层土在加载后均产生较大的瞬时应变,随着时间的增加,应变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图2表明,4层土的应变速率与时间双12108642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t/min(25kPa)(50kPa)(175kPa)(225kPa)PPPP吹填浅层吹填浅层天然沉积浅层天然沉积浅层-20246810lnt6420-2-4-6-8-10n(l/t)吹填浅层吹填深层天然沉积浅层天然沉积深层
122岩土力学2015年对数曲线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均为0.99,说明吹填土和天然沉积土均符合Mitchell的应变速率与时间双对数关系,其应变速率-时间双对数曲线拟合方程为ln(/t)alntb(1)式中:t为计算时间;为相应时刻的应变;a、b为曲线拟合参数。3.2压缩特性与深度的关系图3为4层土在整个压缩试验过程中的e-p曲线。图中,e为土样压缩过程中的孔隙比;p为施加的外部荷载。以此曲线及相关试验数据为依据,计算不同荷载等级下的压缩指标见表2、3。图3土样的e-p压缩曲线Fig.3e-pcompressioncurves表2不同荷载等级下的压缩系数Table2Compressioncoefficientsunderdifferentconsolidationpressures荷载等级/kPa压缩系数/MPa-1吹填浅层吹填深层天然沉积浅层天然沉积深层0~250.840.921.841.825~500.40.441.320.9250~1000.220.30.940.78100~2000.170.170.630.54200~3000.10.120.420.31300~4000.0810.0830.40.18表34层土的压缩指数Table3Compressionindicesoffoursoils吹填浅层吹填深层天然沉积浅层天然沉积深层0.05990.06750.20810.1574对比不同土层压缩系数发现,相同荷载等级下吹填浅层土压缩系数最小,其次是吹填深层土,再是天然沉积深层土,天然沉积浅层土压缩系数最大,压缩指数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这是因为土体的压缩性受含水率的影响,吹填浅层土排水路径短,排水充分,经过真空预压处理后其含水率低,土颗粒密实,颗粒间的摩擦力较大,,土体不易被压缩;吹填深层土排水路径变长,真空预压加固效果有所减弱。天然沉积土受真空预压作用不明显,其含水率高,土体表现出较高的压缩特性。4次固结变形特性分析4.1次固结系数与荷载的关系Buisman(1936年)认为,在次固结变形阶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雷华阳,肖树芳;天津软土的次固结变形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晓亮;赵晓豹;李晓昭;;南京河西地区软土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滕军林;熊传详;;基于土结构性的软土流变试验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刘红军;张立敏;;齐齐哈尔湿地软土压缩固结特性的试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侯晓亮;赵晓豹;李晓昭;李家奇;;南京河西地区软土地层特征及工程特性研究[J];地质论评;2011年04期
5 章定文,刘松玉,于新豹;连云港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及处治方法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6 贾永刚,周其健,马德翠;生物活动对海床沉积物工程地质特征改造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7 徐珊;陈有亮;赵重兴;;单向压缩状态下上海地区软土的蠕变变形与次固结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8 王松鹤;骆亚生;李焱;;黄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5期
9 牟春梅;刘之葵;刘宝臣;;同时考虑结构性和初始应力影响的双参量土体本构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10 孟静;王云龙;;北京平原区软弱黏性土次固结系数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邹宇;王清;苑晓青;郑浩然;张明瑞;吕赫;项乃亮;;考虑预压荷载对吹填土次固结系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彦斌;;超固结土一维次压缩特性实验研究[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克瑾;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李西斌;软土流变固结理论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张长生;深圳后海湾海相沉积淤泥固结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5 柳雁玲;草炭土路基沉降与变形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红军;寒区湿地软土地基固结沉降与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7 付艳斌;考虑卸载扰动状态的3D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同济大学;2008年
8 刘用海;宁波软土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徐燕;季冻区草炭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变形沉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庆光;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浩;湖相软土物理力学特性及蠕变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周珊珊;考虑流变的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3 彭惠;沿海高速公路沧州段高填方桥台软基稳定性加固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贾亚芳;滨海软土非线性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李肖;滨海软黏土加速蠕变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滕军林;基于土结构性的软土流变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7 赵华;宇辉地方铁路沼泽软土路基沉降变形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朱鸿鹄;软土固结—蠕变耦合效应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9 单凌志;揭普高速公路腐木淤泥混合土层工程性质及处理措施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陈琦慧;高含水率疏浚泥物理力学及固结沉降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雷华阳,肖树芳;天津软土的次固结变形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2 曹玉苹;;论饱和粘性土次固结系数与含水量的关系[J];中国港湾建设;2007年03期
3 张洪亮,胡长顺,刘保健,王建海;压实石灰黄土力学特性试验[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4 张军辉,缪林昌,黄晓明;连云港软黏土次固结变形研究[J];水利学报;2005年01期
5 陈宗基;固结及次时间效应的单向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1958年01期
6 凌申;苏北全新世海进与古砂堤研究[J];台湾海峡;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波;王江宏;卢广宁;;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固化方案的技术比较[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范逸峰;陈星;;钱塘江河口软弱低洼场地吹填试验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3年01期
3 张文龙;;南通渔轮厂吹填土的利用[J];上海地质;1982年02期
4 刘娉慧;王清;石丙飞;蒋剑;;快速加固吹填泥浆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12期
5 王春波;王江宏;卢广宁;;天津吹填土掺和处理技术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36期
6 王芳;郭进京;郑忠成;;吹填土地基处理方法的讨论[J];岩土工程界;2009年06期
7 杨爱武;闫澍旺;杜东菊;;等向应力下吹填软土结构强度形成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S1期
8 杨爱武;李潇雯;张静娴;;吹填软土结构强度形成的灰色关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2期
9 张明;杨永生;;吹填淤泥土的固结特性研究[J];工程勘察;2011年09期
10 刘森森;朱宏伟;罗兆辉;;吹填土沉降柱的模拟试验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耀庭;郑爱荣;李卫;;吹填超软土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2 成玉祥;杜东菊;李忠良;;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结构性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文浩;王宁伟;宋桂荣;;吹填土固化处理试验对比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夏玉斌;王永吉;宋晶;王清;桑伟峰;彭湘林;;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土的沉降试验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晓欣;陈奇;;吹填造陆及其软基处理浅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牛岑岑;王清;杨静;;渗流作用下吹填土沉降的时效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通讯员 姜源 记者 王波;连云新城金海片区建设全面拓展[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上海浦高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蹇国强;浅论大面积吹填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比选[N];建筑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杨静;高粘粒含量吹填土加固过程中结构强度的模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明;深圳前湾吹填淤泥固结性状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波;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固化技术及固化机理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8年
2 陈洁;吹填土固化结构强度的再形成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雷;天津滨海新区高粘粒吹填土初始沉降阶段排水固结过程中微结构形成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张玲玲;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沉降固结前期的微结构与力学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邹燃;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固结前期微观特征及沉降过程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吴浩宁;吹填土地基处理效果评价及其工程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倪鹏冲;吹填型围海造地建筑地基加固方法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柳子炎;吹填土电冲击特性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9 李家春;吹填土固化结构强度增长特性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韩鹏;滨海吹填土地基沉降量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78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7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