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办公类产品线空间类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12:1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竞争逐渐加剧,房地产市场格局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已经逐步回归到了产品竞争。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产业园区的建设速度增快,建设量不断增多,科技地产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于方案设计的高效、科学和合理性有了新的要求,对于设计企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本文从方案设计角度出发,以科技园区办公类空间产品线为研究对象,意在提高园区设计过程中的的效率和科学性。文章首先对产品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有产品线均为针对开发企业研发,并且均集中与住宅方向,虽然也包含设计阶段内容,但其出发点和范式并不完全适合设计企业应用。因此,研究将对科技园区进行分析,分析其产业特点和内部功能类型,由此分析得出其中的主导企业类型,依据主导企业类型规模组织模式和功能类型分析推导与其相适应的办公空间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项目银丰药谷产业园方案,对产品线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研究中首先根据办公空间内面积、规模、交通核层数等划分为几种办公空间类型,然后通过实例对这些类型进行分析和解读。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一、通过对开发企业房地产产品线进行分系,尝试从设计角度制定适合设计过程应用办公类产品线,提高设计效率和精细度。二、从企业类型规模特点出发,进行产品线研发,实现能够基于使用者自身特点进行动态灵活的办公空间产品选择。
【图文】:
图 2-1 办公空间演变示意图(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绘制)如上图所示,伴随我国四个发展阶段,园区内办公建筑由第一代传统的单一生产功能办公开始到第二代园区开始出现技术研发的萌芽,发展到第三代园区研发办公已经占据了科技园区中功能的主体地位,发展到现在的第四代科技园区,已经完全转变为知识产出型园区,研发办公孵化功能成为核心功能构成。2.2.3园区办公空间发展影响因素(1) 人的行为模式科技园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人的行为模式也是不同的。第一代园区以生产制造人们所需的产品为主,园区内工作人员工作内容较为单一,仅仅需要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即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而使得办公空间的形态也是单一化。第二、三代园区开始出现研发孵化商务等功能形态,园区内工作人员行为模式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不同的
要根方便割。空间需求层面办公空间从空间上划分一般密性强,适用于独立完成的办公行为,在不考在 3.6 米左右,柱网尺寸在 7.2 米左右。开放,,布局形式相对封闭室办公更加自由。柱网尺,综合考虑停车效率和工程造价的需求,一般间。即最低需求为最低需求为地下室车位 2.4考虑到舒适性及较大型的车辆停入,一般会做度,一般跨度经济范围在 6.6 米—8.4 米之间。图 3-3 框架体系示意图(图片来源:筑龙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243
【图文】:
图 2-1 办公空间演变示意图(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绘制)如上图所示,伴随我国四个发展阶段,园区内办公建筑由第一代传统的单一生产功能办公开始到第二代园区开始出现技术研发的萌芽,发展到第三代园区研发办公已经占据了科技园区中功能的主体地位,发展到现在的第四代科技园区,已经完全转变为知识产出型园区,研发办公孵化功能成为核心功能构成。2.2.3园区办公空间发展影响因素(1) 人的行为模式科技园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人的行为模式也是不同的。第一代园区以生产制造人们所需的产品为主,园区内工作人员工作内容较为单一,仅仅需要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即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而使得办公空间的形态也是单一化。第二、三代园区开始出现研发孵化商务等功能形态,园区内工作人员行为模式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不同的
要根方便割。空间需求层面办公空间从空间上划分一般密性强,适用于独立完成的办公行为,在不考在 3.6 米左右,柱网尺寸在 7.2 米左右。开放,,布局形式相对封闭室办公更加自由。柱网尺,综合考虑停车效率和工程造价的需求,一般间。即最低需求为最低需求为地下室车位 2.4考虑到舒适性及较大型的车辆停入,一般会做度,一般跨度经济范围在 6.6 米—8.4 米之间。图 3-3 框架体系示意图(图片来源:筑龙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艳丽;;营造“以人为本”的办公空间[J];陕西建筑;2007年10期
2 汪昶行;朱勤跃;;通往幸福之路 上海嘉豪集团总部[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8年12期
3 陈玉红;;绿色元素在办公空间中的影响及运用[J];大众文艺;2018年24期
4 李丽;;办公空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02期
5 吴晓隽;张一诺;刘子儒;华颖;周涛;;上海市共享办公空间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12期
6 杨建华;窦微;谢毓婧;;从办公空间到众创空间的转变——基于景观媒介的视角[J];建筑与文化;2018年03期
7 段楚婷;贾薇;;共享经济下共享办公空间的运营——以我国众创空间为例[J];城市开发;2018年06期
8 ;办公空间[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8年07期
9 朱颖;周彰青;邹雪红;;办公空间的未来——通用电气北京科技园设计与园区型总部发展探析[J];建筑;2018年12期
10 蓝健;;我们的房子——现代办公空间的适应性演变[J];建筑与文化;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袁磊;李冰瑶;;基于室内光环境质量的办公空间自动寻优[A];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李旭曼;;室内装饰植物在办公空间的运用[A];2012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胡志X;
本文编号:2598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9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