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木制隔震装置在木混结构中的层间隔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19:01
【摘要】: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响应国家对装配式建筑号召的新型结构形式,它在解决木结构容积率低下问题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需求。然而研究表明,由于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其上柔下刚的特点,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鞭鞘效应”,使上部轻木结构的响应放大,有碍此类建筑的推广与使用。本文受中国古木建筑中的斗拱启发,结合现代振动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通过摩擦耗能的新型木制隔震装置。并围绕着新型木制隔震装置在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的层间隔震应用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对此隔震装置进行了竖向与水平单调加载与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根据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采用Bouc-Wen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对此隔震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识别结果吻合度较高,Bouc-Wen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此隔震装置的摩擦耗能特性。(2)为验证此装置的隔震性能,采用此装置对一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进行了层间隔震改造。利用由试验结果识别的恢复力模型,在SAP2000中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多遇与设防烈度下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此隔震装置的混合结构的上部轻木结构的层间位移、绝对加速度、层间剪力相比无隔震结构都有明显减小。(3)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简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隔震支座的减震性能,并验证简化模型的有效性,用Matlab软件编制了非线性时程分析程序,并进行了两种结构模型在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响应的最大值十分接近,多质点模型能够较精确地反应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且此隔震装置在罕遇地震下也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4)为寻找最优的隔震层参数,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三质点简化模型,依据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基底剪力、上部结构层间位移、下部结构加速度等控制指标的变化规律。规律表明降低隔震频率可以减少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与结构的基地剪力,但同时下部结构加速度会发生放大,在隔震频率较小时存在最优的隔震层阻尼比。对文中的混合结构进行了隔震参数优化,经优化后,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进一步的减少。此新型木制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能够降低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鞭鞘效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图文】:

大殿,木结构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 3500 多年前,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取材和生产容易的木材便是中国古代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木结构遍布古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古建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历经数千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洗礼,许多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距今有千余年尚且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就有 30 余座[1],如建于公元 857 年,位于今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寺大殿,,如图 1-1 所示,以及落成于北宋 1056 年,位于今山西省应县佛官寺木塔,如图 1-2 所示,后者的高度更是达到了 66 米。北宋年间成书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关于木结构做法的最广为流传的技术指导书籍,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木结构的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在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得到了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的历史事实。作为世界五大建筑体系之一[4],中国的古建筑中特有的榫卯巧妙地结合了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构件,是我国古建筑技术与文化的瑰宝,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木结构,木结构建筑,古建筑,山西省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 3500 多年前,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取材和生产容易的木材便是中国古代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木结构遍布古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古建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历经数千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洗礼,许多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距今有千余年尚且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就有 30 余座[1],如建于公元 857 年,位于今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寺大殿,如图 1-1 所示,以及落成于北宋 1056 年,位于今山西省应县佛官寺木塔,如图 1-2 所示,后者的高度更是达到了 66 米。北宋年间成书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关于木结构做法的最广为流传的技术指导书籍,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木结构的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在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得到了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的历史事实。作为世界五大建筑体系之一[4],中国的古建筑中特有的榫卯巧妙地结合了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构件,是我国古建筑技术与文化的瑰宝,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98.6;TU3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直线导轨式文物展柜水平隔震装置性能试验[J];故宫学刊;2016年02期

2 倪国葳;闫文赏;李潇;刘波;;串联复合基础隔震装置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何永标;;Gerb公司的隔震装置[J];锻压机械;1989年01期

4 李桂青;邹祖军;;门式框架具有基础隔震装置的控制分析[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5 钟芬芳;;新型隔震装置研究[J];江西建材;2017年05期

6 杨雅静;刘云涛;;一种水平—竖向复合隔震装置的地震反应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1期

7 张银喜;孔令俊;陈彦北;王小波;郝红肖;;横向减隔震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16年09期

8 吴延辉;李玉荣;施建波;;砂与橡胶粒复合隔震装置分析研究[J];四川建材;2013年01期

9 邓乙民;刘吉波;;桥梁隔震装置布置方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10 黄永林,章熙海,张雪亮;隔震装置的设计参数与结构设计[J];地震学刊;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滚珠式文物展柜隔震装置性能试验[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聂利英;高志成;朱广甫;潘哲;;减隔震装置下渡槽槽—水耦合体动力响应特点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3 黄永林;章熙海;张雪亮;;隔震装置的设计参数与结构形式[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4 成世峰;陆兢;张玉良;张铜生;;变刚度钢管混凝土双柱隔震装置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尤君鑫;;探讨隔震设计在市政桥梁设计中的应用[A];科技研究——2015科技产业发展与建设成就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6 叶海林;李志强;姜初伟;周霞;;某框架结构抗震与减震设计对比研究[A];第二届全国智慧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7 王成;麻建锁;;底框砖房基础隔震浅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直线导轨式文物展柜水平隔震装置性能试验[A];第二十七届全国振动与噪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9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馆藏浮放文物隔震装置的性能试验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蔡雪婧;不得擅改抗震设施 “乱打洞”最高罚3万[N];经理日报;2008年

2 ;装修“乱抡锤”最高罚3万[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霍强;科技创新让企业振翅高飞[N];陕西日报;2018年

4 周乾;博物馆用什么技术来防震[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曾辉;交流液压隔震装置的机理分析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马艳;应用新型滑移隔震装置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及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国辉;公路桥梁减隔震装置力学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凯睿;木制隔震装置在木混结构中的层间隔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陈兆仁;钢筋沥青隔震装置弹塑性二阶稳定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8年

3 肖发平;新型三维隔震装置设计及其在古木结构中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4 谭柱;新型木制隔震装置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5 文祝;博物馆展陈文物隔震装置效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孙杰锋;核环吊水平隔震装置动力学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7 邱林波;水平—竖向复合隔震装置的试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治力;加装非线性隔震装置的变压器抗震分析与样机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李想;立式储罐环梁滚动隔震装置设计与数值模拟[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10 杨龙;钢筋沥青隔震装置的位移控制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9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19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