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90年代以来岭南建筑创作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23:43
【摘要】:岭南建筑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几代岭南建筑师的共同努力,至上世纪8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传承岭南地域文化特点的成熟的建筑流派。岭南建筑大量的创作实践作品彰显了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因地制宜的环境处理、大型公建结合庭园的设计手法、适应地域环境的通透空间处理、理性务实的技术观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细部装饰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岭南建筑创作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岭南地区建筑创作数量大,但系统的岭南建筑风格传承却渐渐沉寂,形式表现多元。另一方面,岭南建筑从在广州的一枝独秀,逐渐向广东其他城市及广西等地辐射,岭南建筑师在全国范围内创作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梳理并研究90年代以来的岭南建筑创作实践有利于清晰地认识岭南建筑的发展现状,对岭南建筑的内涵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本文以90年代以来的岭南建筑创作实践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创作实践的特征、建筑创作实践的思想、建筑创作实践的动因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注重实践案例特征的归纳,从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处理、形态塑造、技术利用及细部装饰5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创作实践特征进行概括。大量的建筑实践体现了岭南建筑的创作思想,第二部分从注尊重岭南地域文化传统、以人为本的有机和谐、简朴自然的绿色生态、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四个方面对其建筑实践中体现的创作思想予以解读。创作实践和思想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第三部分从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变革、文化的交融及岭南建筑创作团体的自我发展几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岭南建筑创作实践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探索。为了完善岭南建筑的研究框架,介绍了岭南建筑创作思想的总结与升华——“两观三性”建筑思想,并对其在全国的创作实践做一整理,从而全面的展示了90年代以来的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90年代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对比岭南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其形式和风格虽有变化,但始终坚持地域文化的创作思想,不断在建筑创作实践中吸收、发展与创新。将90年代以来的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对比全国的建筑创作实践来看,注重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岭南建筑已经汇入到多元的建筑文化中。文章希望通过梳理清楚90年代以来的岭南建筑创作实践,与之前关于岭南建筑的研究一起呈现一个完整的岭南建筑发展过程,明晰岭南建筑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繁荣全国的建筑创作的意义。
【图文】:

效果图,校区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国际


图 1-1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规划效果图(资料来源:自绘)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筑创作作品虽然作为一种静态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动态的创作过程,践作品中必然会呈现出创作的趋势与规律。本文即试图以建筑创作实践为南建筑创作实践在这一时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其背后的发展动因,总来岭南建筑发展中的规律性结论。为后续关于岭南建筑的研究提供理论支究 90 年代以后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有助于梳理岭南建筑创作的发展脉究成果中,大部分关于岭南建筑创作的研究止于改革开放后的十年。而 9岭南建筑创作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其作品在这一时期呈现不同于以,完善这一部分的研究,有利于理清岭南现代建筑近百年的发展脉络,呈

区域图,区域,岭南建筑


图 1-2 岭南区域简图般所指“岭南建筑”是指岭南现代建筑。1930 年代广州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登陆地,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促进了岭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传播。949 年是岭南建筑的萌芽期。1950 年起以夏昌世先生为代表的建筑师的岭动开创了岭南建筑的新风气,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朵奇葩。而“岭南建筑有名词,是 1958 年原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夏昌世先生首次提先生在建筑学报上发表文章《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 隔热 通风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研究的发端,此后岭南建筑逐渐被人们接名于全国建筑界,,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后 60 年代起在莫伯治、佘uo南两位岭南建筑大师的带领下,岭南建筑的的阶段,在 80 年代达到了高潮,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理性务实建筑思域性条件、功能合理、空间通透、庭院与建筑有机结合、兼具岭南传统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毅强;;地域谱系 岭南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影响[J];时代建筑;2015年05期

2 何镜堂;马明华;郭卫宏;古美莹;;因势利导 有机融合——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3年03期

3 郑少鹏;何镜堂;郭卫宏;;隐、现中叙述记忆与希望——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创作思考[J];建筑学报;2013年01期

4 何镜堂;郭卫宏;郑少鹏;黄沛宁;;一组岭南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12年08期

5 孙一民;汪奋强;;基于可持续性的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结合五个奥运、亚运场馆的实践探索[J];建筑创作;2012年07期

6 何镜堂;刘宇波;张振辉;梁玮健;;四水归堂 五方相连——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2011年12期

7 何镜堂;王扬;张振辉;;地域建筑设计策略探索——宁波帮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年11期

8 何镜堂;何小欣;;启于世博 行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建筑创作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1年01期

9 何正强;何镜堂;郑少鹏;陈晓虹;郭卫宏;;大地的纪念——汶川映秀镇地震纪念体系规划及震中纪念地设计[J];建筑学报;2010年09期

10 陈吟;唐孝祥;;夏昌世建筑思想初探[J];南方建筑;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麦华;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陈吟;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虹;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宋江涛;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淑浩;佘uo南建筑美学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孟悦;莫伯治建筑美学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杨柳叶;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研究室的发展历程(1932-1999)[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崔子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发展及建筑创作历程研究(1952-2002)[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姚远;岭南办公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宇辉;郑祖良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驰;当代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6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26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