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不同应变速率下废玻璃粉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02:04
【摘要】: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存在率效应,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较混凝土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会发生改变。如今混凝土在各类工程中广泛的应用,使得混凝土的原材料日益匮乏,寻找替代混凝土原材料的材料刻不容缓。目前,将废弃玻璃研磨成粉代替部分水泥制成混凝土有利于缓解混凝土原材料减少的压力。因此,本文以废玻璃粉混凝土为研究对象,为探究废玻璃粉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其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的改变,采用一定范围内的应变速率进行废玻璃粉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并构建了与试验相符的动态本构模型。研究针对四种不同应变速率和三种不同废玻璃粉掺量进行了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将试验采集的数据从应力-应变曲线、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性能角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并从废玻璃粉混凝土的细观结构、受力特性、试验过程等角度对废玻璃粉混凝土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变化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为完善废玻璃粉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本构模型,本文考虑了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应变速率强化效应和废玻璃粉混凝土自身的损伤弱化效应,构建了基于损伤的废玻璃粉混凝土动态受压本构模型,并将本构模型与试验数据相拟合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从而判断本构模型是否合理。经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推导得出以下结论:(1)废玻璃粉掺入到混凝土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最佳废玻璃粉掺量使得废玻璃粉混凝土性能达到最佳效果。(2)废玻璃粉混凝土的动态荷载受压试验仍符合静态荷载下混凝土受压试验的描述。(3)应变速率对废玻璃粉混凝土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除泊松比基本保持不变,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强,废玻璃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加、峰值应变减少、弹性模量增加,并得到具体关系式。(4)试验数据存在着一定的离散性,从试件材料、养护条件、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加载方式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解释。(5)基于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Ottosen模型,考虑应变速率强化效应和损伤弱化效应,引入强度提高因子和损伤弱化因子对Ottosen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基于损伤的废玻璃粉混凝土动态受压本构模型,并证明了此模型的合理性。
【图文】:

混凝土弹性模量,应变速率,试验值,均值


应变速率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从图1.1可知,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值和平均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整

应力-应变曲线,动态荷载,混凝土应力


图 1.2 应力-应变曲线知,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和下降存在着一定相似。肖诗云得出的结论与尚仁杰(1994)、董毓利一致,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具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超;甘元初;柯国军;李松;;废玻璃粉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4年02期

2 柯国军;柏纪平;杨卉;宋百姓;;用废玻璃改善混凝土高温性能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2年06期

3 王海娟;张义顺;赵继芬;楚卫召;;利用废旧玻璃粉细掺料制备混凝土实验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4 马怀发;陈厚群;阳昌陆;;复杂动荷载作用下全级配混凝土损伤机理细观数值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5 王凤池;王振伟;张霓;张庆博;;废玻璃集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新型建筑材料;2011年11期

6 杨凤玲;嵇银行;李玉寿;荀勇;;废玻璃细骨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9期

7 刘光焰;秦荣;王晓峰;;废玻璃粗骨料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强度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3期

8 肖诗云;张剑;;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受压损伤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9 艾亿谋;杜成斌;洪永文;孙立国;;混凝土坝抗震加固中钢筋混凝土的动力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9年03期

10 杜修力;田瑞俊;彭一江;田予东;;三级配混凝土梁在动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红;;2013年:中国混凝土产业的精彩与无奈[N];中国建材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晶;废玻璃微粉在再生混凝土中的辅助胶凝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霓;玻璃混凝土力学与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田子坤;混凝土单轴动态受拉损伤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6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26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