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Ⅲ级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12:20
【摘要】:Ⅲ级粉煤灰大量堆存和河砂资源日益紧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扩大Ⅲ级粉煤灰应用范围和提高其利用率,减少河砂开采量刻不容缓;同时冻融破坏作为为混凝土结构损伤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使我国北方和南方局部地区混凝土结构普遍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造成诸多安全隐患和巨大经济损失;本课题结合宁夏地域特点,研究Ⅲ级粉煤灰替代细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和力学规律以及冻后损伤规律,为研究粉煤灰混凝土抗冻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宁东地区堆存的大量粉煤灰提供有效利用思路。本研究以C30混凝土为基准,在Ⅱ级粉煤灰替代细骨料混凝土研究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统计方法,确定了粉煤灰最优替代率。将Ⅲ级粉煤灰等体积替代细骨料配置混凝土,在7d、28d、56d龄期对替代率为0、15%、25%、35%的混凝土进行力学性能测试,主要为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折后抗压强度。结果表明:Ⅲ级粉煤灰作为细骨料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具有早强作用,7d抗压强度均在45MPa以上;28d抗折强度均在5MPa以上;折后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可以较精确推导抗压强度。冻融循环耐久性试验采用“快冻法”,研究冻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模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强度愈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作用次数增加,Ⅲ级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质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均逐步降低;在相同替代率时,水灰比越大,混凝土质量损失和相对弹性模量降低越快;相同冻融循环次数,替代率越大,质量损失率变化相近,相对弹性模量衰减率增加;抗折强度相较抗压强度对冻融循环次数更加敏感;引入相对强度概念,探究强度衰减与冻融循环次数规律相关性更好;冻后抗折破坏试块二次养护28d后抗压强度基本不变,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优势不再明显。同时现场浇筑边长1.1m大体积混凝土立方体,检测了自然环境下经历3年冻融混凝土强度变化,期间监测了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变化和钻心、回弹法检测强度关系,对自然冻融循环混凝土力学性能衰减与室内衰减模型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早期粉煤灰基本不参与水化热反应,抗裂性能较好;早期钻芯强度随着深度变化而变化,后期基本不变;钻芯强度较于回弹强度与混凝土实际强度发展规律更加相似,二者存在0.88倍的关系;室内冻融力学损失模型和自然冻融循环力学损失存在差异,实际工程应重视此现象。
【图文】:

趋势图,替代率,荷载变化,趋势图


替代率逡逑图2-2不同替代率荷载变化趋势图逡逑由图2-2可得,综合得分与主成分1的得分趋势基本相近,由于主成分1的贡献率达到64.903%。逡逑主成分2、3的得分则整体呈对称的不规则的波浪形,因为它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对综合得分没逡逑有起到太大影响。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降维思想,可将多水平的不同指标进行转换为集中的两三逡逑个指标,变繁为简,判断其综合性能高低,为综合评定分析混凝土性能提供一种有效方法。通过逡逑主成分分析,将不同替代率综合得分排序,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替代率为25%,综合得分明显高逡逑于其它水平,为最佳配比,实际工程粉煤灰等体积替代细骨料时应考虑采用为25%作为最佳替代逡逑率。逡逑2.2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冻融配合比确定逡逑在之前大量试验研宄的基础上,选取包括最优替代率的部分替代率,分别为0、15%、20%、逡逑25%,采用快速冻融法,进行冻融预试验。按照第二章冻融试验方法进行。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逡逑力口

替代率,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模


抹平面相对表面平整度较好,,其它面裸露出现骨料,剥落较严重,相对弹性模量迅速下破坏;75逡逑次冻融循环之后,试件全部破坏。本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格2-6和2-7所示:逡逑由图2-3、2-4可得:25次循环都满足抗冻要求,但混凝土都即将达到冻融实验破坏红线一相逡逑对动弹模量60%;当冻融循环达到50次,基准混凝土(替代率0%)己经断裂或已成渣粉末,测逡逑不出相应的相对动弹模量。粉煤灰替代率为15%、20%、25%混凝土相对动弹模量分别为63.69%、逡逑40.42%、36.63%。说明粉煤灰替代细骨料提高了混凝土相对动弹模量,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逡逑其中当替代率为15%时,其抗冻等级多F50,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属于抗冻混凝土。替代率为逡逑20%、25%,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下降明显。试验到75次循环时,试件己经全部断裂或已成渣粉末,逡逑质量损失明显超过5%。冻融试件的质量损失率相对于相对动弹模量变化,趋于保守。替代率为逡逑20%时,50次循环后质量损失率为3.1%小于5%的冻融破坏界限,而此时相对动弹模量为40.42%逡逑己小于60%的冻融破坏界限。整体来说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明杰;韩军召;张文博;;粉煤灰等体积替代细骨料混凝土泌水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30期

2 江卫涛;刘元珍;马钢;刘明军;;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试验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3 仇影;;含泥量对掺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4年10期

4 胡晓鹏;牛荻涛;张永利;;粉煤灰混凝土早期碳化规律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5 王应;王智;胡倩文;李苑;刘川;;集料中黏土质泥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2年03期

6 王鹏;杜应吉;;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渗抗冻耐久性研究[J];混凝土;2011年12期

7 毛明杰;杨秋宁;;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铺装强度性能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10期

8 李响;阿茹罕;阎培渝;;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5期

9 金晓媚;余秋生;胡光成;蔡晓雨;;基于SEBS模型的银川平原地表蒸散发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04期

10 杨绍林;袁兴龙;李东海;;关于回弹法检测与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验收的探讨[J];混凝土;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阳;韦平;胡源;卓锦德;赖世q

本文编号:2646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46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