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的保温及热湿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09:28
【摘要】:轻型木结构建筑温湿度的有效控制,既是人群居住舒适度的重要考量标准,亦是建筑物理学的客观要求。室内温湿度在房屋施工建造及投入使用时均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室内水分太高会导致建筑本身易滋生细菌螨虫,产生霉菌,并且会引发居住者胸闷气短等健康问题;室内水分太低则会造成木材收缩翘曲、开裂,并且会引发居住者皮肤刺激和呼吸问题。为了动态了解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的保温效果及热湿耦合性能,笔者对轻型木结构围护墙体在夏热冬冷区的适用性作出分析,预测其未来热湿变化趋势,并在墙体设计初期找到新的突破点。本文以A幢(软木轻型木结构建筑)、B幢(防腐木轻型木结构建筑)两幢轻型木结构建筑,a墙体(软木SPF)、b墙体(软木佳殿保温棉)、c墙体(防腐木SPF)、d墙体(防腐木佳殿保温棉)四种围护墙体为测试及研究对象,以理论计算为研究支撑,对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保温及热湿耦合性能做出了如下研究。首先,实验测试了墙体材料的基础材性(密度、厚度)、热物性参数(导热系数、比热容)、湿物性参数(不同相对湿度下的水分储存含量、温度相关的导热系数,含水率相关的导热系数);之后,分两个时期测试A、B幢的a、b、c、d墙体的传热系数。同时,在1月至3月实时监测两幢轻型木结构建筑室内外温湿度及含水率;最后,使用WUFI 6.0模拟四种墙体的热湿性能,预测2018年—2019年,一年中墙体温湿度及含水率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幢轻型木结构建筑保温性能、居住舒适度、凝结及霉菌风险,同时印证了软件模拟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主要结论如下:(1)建筑被测材料中:软木,佳殿保温棉属于高效保温材料;OSB,SPF均属于保温材料;防腐木挂板,防水卷材均属于绝热材料。等温吸湿能力排序为:佳殿保温棉软木OSB防腐木SPF;吸水能力排序为:OSB软木防腐木SPF佳殿保温棉;(2)2017年12月的传热系数测试值与2018年3月相比,相对误差更小(2017年12月A幢:2.06%,B幢7.08%;2018年3月A幢3.51%,B幢11.40%),表明最冷月测试效果更好。同时,A幢及a、b墙体的传热系数测试值均小于B幢及c、d墙体传热系数,这表明前者的保温性能优于后者;A、B幢建筑及a、b、c、d墙体传热系数测试值远小于夏热冬冷热工分区传热系数(≤1.0W/(m~22K)),甚至达到了严寒区热分区的传热系数要求值(≤0.4W/(m~22K)),因此A、B幢建筑及a、b、c、d墙体均适用于夏热冬冷区;(3)由A、B幢建筑的温度、热流值数据及测试曲线分析热稳定性、热惰性、蓄热系数及延迟时间。其结果表明:A幢建筑抵抗外界波动的能力更强,热稳定性更好,且其蓄热能力也更强。A幢建筑墙体的衰减倍数小于B幢墙体。(4)在温湿度及含水率实时监测中,A幢建筑的温湿度调节性能优于B幢建筑。但从标准差来看,B幢建筑的室内温湿度标准差均小于A幢建筑,这表明B幢木建筑的室内温湿度变化更稳定;B幢建筑的含水率远大于A幢建筑的含水率。A、B幢建筑内SPF处的含水率均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其含水率下降趋势,且c墙体的含水率下降速率快;A幢、B幢建筑内侧OSB处的含水率均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下降趋势,其中A幢内侧OSB的含水率大于B幢内充OSB的含水率,这表明A幢建筑室内温湿度波动大,印证了A幢建筑室内温湿度波动大于B幢建筑。(5)A、B幢建筑在空调条件下全年平均温度及冬季相对湿度均在适宜的湿度区间内。夏季的温湿度均高于其它季节湿度,需安装除湿气空调调节室内湿度;四种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全年的室内温度均大于露点温度,不易发生冷凝,墙体设计适用于南京夏热冬冷气候区。四种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室内墙面霉菌孢子实际含水量小于临界水分含量,这表明在2018年—2019年中,四种墙体室内墙面霉菌孢子萌发可能性较小,不易产生霉菌。本研究对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乃至其它木结构建筑墙体的健康设计与未来室内环境预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以便准确的识别建筑构件及墙体结构中热湿耦合传递风险,有效避免损害发生,最大化地发挥轻型木结构建筑本身的优势。本研究致力于为居住者创造更舒适与健康的轻型木结构住房环境,并且对提高热力学及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成果在我国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111.41
【图文】:

原理图,墙体,原理


墙体的传热原理

路线图,墙体保温,木结构建筑,耦合性


图 1-2 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保温及热湿耦合性能研究技术路线Fig.1-2 Technical roadmap for thermal insulation and heat and moisture coupling performance of light woodstructure building walls1.4.3 创新点研究成果预测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保温及热湿性能的未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训波;;浅谈轻型木结构住宅的结构和施工[J];建材与装饰;2017年50期

2 沈骏;;上海碧云别墅采用的加拿大轻型木结构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7年05期

3 高颖;吴玉璇;张颖;赵金平;许志钢;;现代轻型木结构住宅模数与标准化体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年08期

4 张黛妍;费腾;;东北林区村镇轻型木结构住宅的适应性设计[J];建筑节能;2015年11期

5 张家华;高承勇;;《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要点及应用[J];建设科技;2012年03期

6 梁艳;董春雷;张宏健;;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楼面和地面装修技术[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刘广哲;于伸;杜海霞;;试论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前景[J];美与时代(上);2011年09期

8 郭苏夷;;轻型木结构:以柔抗震保护生命 当发生地震时,在三大特点的共同作用下,轻型木结构体现出良好的“以柔克刚”的抗震性能[J];城市住宅;2008年12期

9 毛林海;周艳;;北美轻型木结构适宜中国生态建筑[J];建设科技;2008年15期

10 余蓉;;加拿大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运用[J];上海建材;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金旭;;上海某轻型木结构设计与计算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2 刘晶波;刘祥庆;汪勇;张继渝;陈鸣;;低层轻型木结构建筑体系整体性能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3 张斌;;严寒A类地区轻型木结构住宅与别墅建筑能耗对比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4 曹平祥;;轻型木结构房屋加工的关键设备[A];当代林木机械博览(2009/2010)[C];2011年

5 王戈;林利民;费本华;曹双平;赵丽媛;;国产轻型木结构用落叶松胶合板覆板生产技术与性能评价[A];第七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晓欢;费本华;任海青;周海宾;;国产轻型木结构墙体的稳态热量传递性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郁放炼;上海出台《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认识轻型木结构建筑[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3 楼左生;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N];建筑时报;2014年

4 记者 黄穗诚;轻型木结构住宅建造快[N];广东建设报;2002年

5 褚云鹏;别具特色的轻型木结构住宅建筑体系[N];建筑时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徐彦泓;细节制胜[N];中国建材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秀玲;“会呼吸的房子”将成我国建筑新宠?[N];工人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马凯伦;瑞典木业蓄势发力中国市场[N];建筑时报;2010年

9 本刊编辑部;如何打造震不垮的“家”[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静华;7天完成“一户建”[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海江;轻型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陈松来;轻型木结构房屋抗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武国芳;小径木轻型木结构体系及受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国;现代竹结构房屋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家辉;轻型木结构在浙江民居再造的建构体系探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2 李铁强;配筋轻型木结构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作用抗剪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3 曹瑜;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的保温及热湿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4 俞思洋;轻型木建筑结构独立住宅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年

5 吴玉璇;现代轻型木结构住宅模数与标准化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曹婷;严寒地区轻型木结构住宅外墙节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陈正厂;定向刨花板作为轻型木结构覆板的抗弯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孙辰;轻型木结构墙体保温及传热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颜铭;轻型木结构齿板连接的结构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袁廷阁;轻型木结构墙体保温性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25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25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