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加斜撑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22:45
【摘要】:加斜撑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涉及较少的一种新型组合墙体。其通过设置斜撑构件来改善墙体的抗剪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针对这种新型墙体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其受力性能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对加斜撑冷弯薄壁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考察了墙体的受力过程特征、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延性及刚度变化,探讨了墙体高宽比、面板螺钉间距、钢材强度、完全支撑与非完全支撑设置等影响因素对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依据国内外规范,确定此类墙体在抗震设计时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首先对6面覆OSB板和不覆板的加斜撑冷弯薄壁组合墙体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有、无外敷面板和不同高宽比对组合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的破坏模式、变形特征、极限承载力,分析了组合墙体耗能能力、延性以及刚度变化等力学特征。同时对自攻螺钉进行了抗剪连接试验,分析了不同连接方式的自攻螺钉连接件的力学性能。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试验墙体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模型中采用弹簧单元对螺钉进行模拟,还原试验中自攻螺钉的真实连接情况。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分析模型对加斜撑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进行变参数分析,考察了带斜撑组合墙体的高宽比、面板螺钉间距以及钢材强度以及非完全支撑设置等影响因素对墙体受力性能及承载力的影响规律。最后根据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外规范中对冷弯薄壁型钢抗剪承载力的相关规定及理论背景,得到了加斜撑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的抗力分项系数,确定此类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建议取值,为工程的应用和研发提供了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98.9;TU352.11
【图文】: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墙体构造


之传统的烧结砖等建筑材料工艺不利于环种满足可持续发展并符合绿色可再生理念的混凝土结构和其他结构相比,具备以下次研究和试验验证,轻钢钢材本身具有较和混凝土结构有相对更长的自振周期,在好,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抵抗水平荷载发生突然倒塌,保证了住宅的安全可靠性;ence图 1. 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墙体构造示意Fig.1. 2 Cold-formed steel framing shear wa

材性试验,钢材,应力应变曲线,试验值


图 2. 4 钢材材性试验应力应变曲线Fig. 2.4 Stress-strain curve of steel property tests表 2. 5 钢材材性试验测量结果Table 2.5 results of material property tests of steel表 2. 6 12mm 厚 OSB 板物理力学性能Table 2.6 physical properties of 12mm-thickness OSB board公称屈服强度(N/mm2)抗拉强度(N/mm2)伸长率(%) 弹性模(mm)试验值平均试验值平均试验值平均 试验值 10×1.23633584694624544.4175491360 464 44 173507350 454 44 187462

破坏特征,加载过程,节点板,墙体


(c)下部节点板附近斜撑屈曲 (d)下部节点板连接螺钉剪断图 2. 7 B1-1 试件试验加载过程和破坏特征Fig. 2.7 Loading process and failure features of specimen B1-1由于无面板墙体平面内刚度较低,位移增大时力的增长较慢。水平位移达到10mm 时,靠近顶梁的斜撑翼缘出现了明显折皱,如图 2.7(b),此时水平作动器推力已达到 20kN 以上;在进行位移 20mm 的第一个滞回圈加载时,斜撑的下部和中部翼缘已经多出出现明显屈曲,如图 2.7(c);当进行 30mm 位移滞回圈加载时,墙体试件中间底部节点板中的自攻螺钉开始出现滑移,并且随着试验进行而被剪断失效,伴随巨大响声蹦出墙体,随着螺钉的脱落,节点板与墙体骨架连接出现明显的错动,最终导致墙体承载力下降(如图 2.7(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肯江·托呼提;秦拥军;亓国庆;;木柱梁-土坯组合墙体非线性数值计算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2 陆孟略;;多层砖混建筑组合墙体设计[J];住宅科技;1989年08期

3 张红娜;;新型建筑围护形式 木骨架组合墙体[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年07期

4 杨德健;张宗伟;;混凝土空心砌块组合墙体抗震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型建筑材料;2010年03期

5 ;加拿大木业协会 木骨架组合墙体受青睐[J];住宅产业;2009年12期

6 郑勇强,李海英;高强砖组合墙体抗侧力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申萍;混合结构大开间房屋进深梁下组合墙体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8 郭彦利;段仕超;胡佳俊;周宗隆;;钢框架—内填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性能[J];低温建筑技术;2017年11期

9 申丽婷;李小军;;核电站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体面内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6年12期

10 王小平;陈胜;何德才;许坤;周兆忠;;外包发泡混凝土帽钢龙骨组合墙体抗侧性能试验研究和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兵;张伟;王建功;王双永;;木结构建筑组合墙体生产线设备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冯雅;;木骨架组合墙体的节能与热工设计[A];全国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望喜;梁建国;;高强页岩砖组合墙体抗侧承载力计算初探[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黄幼华;张望喜;;带钢筋混凝土翼缘组合墙体抗侧承载力试验[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王倩;李念平;曾德军;龙激波;;竹材组合墙体构件热湿耦合迁移特性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边超;程睿;金声;蓝宇;董莉;;大开洞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方法[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魏秋宁;刘晶波;胡永生;;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维;高轩能;;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性能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郭鹏;何保康;陈卫海;袁耀明;;冷弯型钢立柱组合墙体抗剪性能研究综述[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卫海;郭鹏;何保康;凌利改;;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初始刚度计算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刘炬;投千万研出环保墙[N];长沙晚报;2010年

2 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 加拿大木业协会市场总监 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 毛林海;节能木墙助力建筑减排[N];中国建设报;2015年

3 ;为孩子们奉献安全舒适的校园[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星星;多层冷成型钢组合墙体抗侧试验及简化计算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2 石宇;水平地震作用下多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吴昊;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及地震破坏机制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谷岩;纤维石膏速成板—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会红;新型冷弯薄壁型钢-木组合墙体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8年

2 高鹏;绿色农房中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3 张丰丰;轻钢EPS混凝土组合墙体抗剪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4 陈德;冷弯薄壁型钢新型面板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5 高立;填充EPS—石膏基轻质材料的冷弯型钢组合墙体轴压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6 董莹斐;填充玻化微珠—石膏基材料的冷弯型钢组合墙体轴压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7 张志宏;加强式自攻螺钉连接抗剪性能及冷弯型钢组合墙体轴压承载力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8 张丁元;轻钢—泡沫混凝土组合墙体抗侧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年

9 潘美旭;轻钢-发泡混凝土组合墙体的竖向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年

10 夏祥;竖向荷载作用下加斜撑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48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48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4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