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满族传统民居的居住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20:43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随着诸多方面影响,不断的融合和演变,五十六个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组成了中华大家庭。各族人民根据自身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特有的文化习俗和活动意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活动,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生活和生产方式大不相同,也因此建造出适用于自身民族得以生存的民族传统民居文化。居住文化向后人展现的不仅仅是其作为居住和安身之处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载体的存在,它承载着中华各个民族间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人文追求。满族先辈们在我国东北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产生了特有的东北满族文化。而满族居住建筑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更是我们研究满族文化及人文风俗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同时,民族传统居住文化正在淡化甚至消失。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忽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自然气候等诸多因素而产生了众多问题,有些现代建筑也不合时宜的取代了曾经一些极具价值的生活方式,而就自身而言,对于民族文化意识的逐渐减弱,本质上则是缺乏对传统美的认识和了解,过度的重视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的体现。“老”的传统与“新”的现代间出现了矛盾,在传统居住文化中存在诸多方面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遗失了传统的精髓。本文对满族传统居住文化的背景和现状进行考察、分析以及深入探讨,剖析“新”与“旧”的平衡问题,在选择优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理性且适宜的结合时代精神,赋予传统居住建筑崭新的生命力,如何在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民居形态的矛盾中找出解决之道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学位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253
【部分图文】:

均温,纬度,低纬度区,寒潮


居住地的选址方面也从依山而建的山地区域转为舒缓的丘阔的平原。候环境在北纬四十至五十度左右,在中国国土范围内是纬度最为置横跨寒温和中温以及暖温带,属常见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有着长而冷的寒冬,可持续至大半年以上,在最北部甚至最低均温在零下二十度甚至更低,极端情况下,其温度可又由于北部地区靠近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因此当极寒空气燥的西北风,使得此地的均温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都会低十带。而在夏天受其低纬度区域的海洋湿润的热气流的原因度各地,因此夏天是短暂而温暖的。综上可知,东北地区而干冷,出现寒潮的频率高,降雪程度和规模偏大,最厚积时促,七八月平均温度处于二十度以上。雨热同期也是该(图 2.1.1)

分布情况,均温,相国,东北区域


十年的均温度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北部两地区温差较为显著,最南部和最十度的周边区域,全年的均温较低,普白山地带,温度与同纬度的其他区域相国家对比而言,寒冬日照时间普遍较为求也相对容易满足,因此东北区域对于。向渤海和黄海这些海洋,热气流直接为图 2.1.2),多地年均降水量达到 400-九月,而西部则在六至八月,夏季是较地区全年的气温相对较低,导致雨水蒸该地区的湿度依旧较高。

巢居,形式,树林


在夏季先世们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和树林间的潮湿,则将居所筑于树上(图3.1.1)。而在冬季则会转移至地下以抵御严寒(图 3.1.2)。图 3.1.1 巢居形式图 3.1.2 穴居形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孟秀;;试论清代满族文化的变迁[J];满语研究;2012年02期

2 王海麦;;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6期

3 王丹瑀;张娟;杨昌鸣;;地方性可持续资源在建筑生态化设计中的应用——以内蒙古岱海草房子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年04期

4 王彦川;李之吉;;乌拉街镇乡土建筑的模式语言[J];才智;2009年04期

5 马新;;远古聚落的分化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J];文史哲;2008年03期

6 那挺;曹福存;;凝固的艺术 活化的历史——满族传统建筑与满族文化[J];中国民族;2007年10期

7 傅志毅;王亚;;当代民居建筑景观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民居建筑景观现状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华阳;东北地区古代火炕初探[J];北方文物;2004年01期

9 史鸿文;庄子哲学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衷肠;满族文化研究管窥——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冬利;满族居住形态的建筑人类学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玉;辽宁满族民居建筑特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1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41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