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江西白鹭村改造中对客家建筑传承与重构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23:54
   客家人,作为汉族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并不同于其他汉族人,他们具有明显的构成要素和组织结构。客家民系是一只非常独特的汉民族社会群体,他们创造出非常独特的居住建筑类型。可以说,客家人最典型的特征即他们独有的语言体系以及他们的建筑。本文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基本概念与形成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研究,对客家民居建筑空间型制以及人文情怀进行归纳总结,加上对客家民居建筑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尝试归纳出该事物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走向。试图从本文范例白鹭村中找到传承与重构白鹭村客家古民居的方式方法。将白鹭村古民居建筑与现代生活尽可能融合在一起,找出古民居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本文首先对客家建筑领域进行研究概括,对现今客家建筑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提炼,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准备。然后介绍了各地区客家民居总概,并对其空间布局及空间序位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出客家民居的内涵意义。接着分析本文案例中白鹭村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的构造与装饰特色,并且提出了对白鹭村现今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白鹭村改造中传承古民居建筑与重构古民居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原则。该设计方法与原则能解决白鹭村现今发展不景气的状态,使白鹭村未来有更良好的发展。
【学位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2.29;TU241.5
【部分图文】:

客家,龙南,建筑文化,鸟瞰图


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1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大多散落在江西赣南地区,作“土围子”。它们背靠着青山,面前环绕着小河,形状为方形,功祠堂、居室、碉堡于一体的家族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了客家人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自称为“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如今尚存 500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赣南,史称“南抚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而秦汉时期便建有县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因中原战乱不断,而赣南地广人避战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涌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倍,移民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土著居民。于是,当地原有的民居成构被很大程度的改变了。

土楼


排屋的内部功能属性也一应俱全,并且更为齐全。囊括了生产,生活此类基元素,还加之更为上层的教育与文化属性于其中,当然,防御性仍然是排屋的明特色。客侨排屋,按儒家尊礼有序的方阵式建筑,一般呈一个“非”字形,中间直巷道都是 3-4 米宽,最具特色的是排屋都有碉楼相依托,如果说排屋像传承了围屋的建筑,有着“龙”型建筑的话,那么,碉楼就如昂扬的龙头,正在守护着园。2.3 福建土楼福建闽西圆形土楼,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奇。南靖、永定是土楼集中之地。统计,南靖县有土楼 776 座,而永定县土楼多达四千宇座。对于客家人来说,筑不仅是风和雨的遮蔽处,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宗族聚居体现的中心性、对性和血缘特征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缩影。这种圆形的建筑通常是两个或三个圈组成。圈环叠加,四层楼高,一百或二百间客房,一楼是厨房和厅,二楼是仓库,三楼或四楼为卧室。

剖面图,土楼,剖面,来源


土楼剖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新;;近代客家乡村地方精英的结构与素质探析——以毛泽东“赣南农村调查”为中心的讨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戴林琳;徐洪涛;;京郊历史文化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动因、体系构成及发展变迁[J];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03期

3 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4 周坚;;地域文化对小城镇外部空间形态形成发展的影响——以贵州黄平旧州镇为例[J];建筑科学;2010年01期

5 周坚;;城镇化对小城镇外部空间形态的影响[J];小城镇建设;2010年01期

6 孙克勤;;北京门头沟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4期

7 赖世贤;刘毅军;;深井与厝埕——闽南官式大厝外部空间简析[J];华中建筑;2008年12期

8 唐常春;吕昀;;基于历史文化谱系的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09期

9 刘兴;吴晓丹;;公共空间的层次与变迁——村落公共空间形态分析[J];华中建筑;2008年08期

10 张健;金轶;;乌镇古镇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兵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河南乡村聚落形态的整合与演进[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3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53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