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作用下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动力响应规律及其失稳机理研究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45
【部分图文】:
1.3.2 技术路线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思路如下:论文遵循“野外调研分析→岩土体物理力学相似→元器件选择及布置→大型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关键技术处理→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地震响应特征→模型损伤能量识别→数值模拟验证→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地震失稳模式”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第 2 章 典型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工程地质条件2.1 概述“5.12”汶川地震在龙门山地区诱发的数以万计的地质灾害,若论及破坏程度及危害以滑坡灾害为主。地震造成的滑坡灾害是强大的地震动力作用于斜坡上最直接的反映。通过对大型滑坡的破坏特征、破坏模式以及动力响应等研究,可以得到斜坡动力破坏过程的直观认识,是研究强震作用下斜坡失稳机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地震灾区内的诸多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动力失稳调查发现,该类型的斜坡由于受地震动力荷载作用的影响,具备一些不同其在重力环境下失稳的破坏和运动特征。故本章在大量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为例,研究它们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坡体结构特征、动力破坏特征及其失稳模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建立概化模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类型斜坡的动力失稳模式打下基础,图 2-1 为典型灾害工点的地理位置图。
图 2-2 滑坡全貌(左图为地震后滑坡全貌,右图为泥石流发生后滑坡形态)滑坡所处地貌为中等切割中山地貌,河谷狭窄深切呈 V 型,两岸山体高陡,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滑坡平面上呈簸箕状,后缘较陡,坡度在 45°~55°。区域内沟谷众多,地形起伏明显,高差变化较大,陡峭的地形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滑坡平面图如图 2-3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杰文;刘红帅;汤爱平;郑桐;;基于离心振动台的堆积型滑坡加速度响应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2 夏开宗;刘秀敏;陈从新;宋娅芬;欧哲;龙毅;;考虑突变理论的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研究[J];岩土力学;2015年02期
3 吉世祖;林锋;黄润秋;岳建军;;缓倾坡外软硬互层型高斜坡演化及失稳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5期
4 黄润秋;张伟锋;裴向军;;大光包滑坡工程地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4期
5 李祥龙;唐辉明;王立朝;;顺层岩体边坡地震动力破坏离心机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6 李祥龙;唐辉明;;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离心机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7 黄润秋;李果;巨能攀;;层状岩体斜坡强震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8 罗刚;胡卸文;顾成壮;;强震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及启动速度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2期
9 杨国香;叶海林;伍法权;祁生文;董金玉;;反倾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机制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10 宗周红;牛杰;王浩;;基于模型确认的结构概率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龙起;高速铁路土质边坡降雨力学响应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李祥龙;层状节理岩体高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龙;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2 陈建君;复杂山区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桂芳;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物三维信息提取、震害识别及震害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2884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8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