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格局演变响应——基于草堂溪流域的样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18 07:40
研究山区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转型,对山区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景观格局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草堂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2和Fragstats 4.2软件,采用样带梯度分析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基于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在河谷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区设置5条样带,对研究区2000—2018年不同方向样带上景观格局梯度演变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景观类型整体变化幅度大致可分为较稳定型、逐年递减型和波动递增型,且景观转型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耕地收缩、果园扩张和林地恢复性增长。(2)2000—2018年,研究区河谷地区的景观类型逐渐多样化,土地利用集聚,呈现空间集约化;而山地丘陵地区景观类型逐渐单一化,林地恢复。整体上由生产型景观格局转型成生态经济型、生态调节型为主的景观格局。(3)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在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价值。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位置及地形
景观转型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景观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在时序上的变化,可以得出土地利用形态转变是由传统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现代农业社会中的耕地收缩、果园扩张和林地恢复性增长。山区农户生计分化,发生了耕地撂荒和土地边际化,土地生态功能转变导致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图2)。因此,可将景观转型定义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长期根本性变化,例如从森林到城市,或者从农田到森林等,它是社会消费、环境保护与生产之间平衡变化和改变占用模式的结果[31]。在土地利用转型和森林转型的背景条件下,农民为满足自身经济需求,改变种植方向或坡耕地撂荒,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发生转变,景观格局也随之改变,即由生产型景观格局转型成生态经济型、生态调节型为主的景观格局。1.4 研究方法
研究区2000—2018年各样带上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如图3所示,其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土地利用正在发生转型。各样带2000年的主要景观基质是耕地,其面积占比均在30%以上,灌木林地次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逐年递减,撂荒地面积增加,2010—2018年样带a、d、e的果园和灌木林地面积增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地类增长缓慢。样带b和样带c在2000—2018年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激增,耕地持续减少,果园取代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各样带上其他地类的面积也在小幅度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建设用地因奉节县生态产业园和机场的规划,从2010年开始增长迅速。因此,可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大致分为三类:(1)较稳定型:道路、水体、聚落、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主要位于低海拔地区;(2)逐年递减型:坡耕地面积减少向果园和林地转变;(3)波动增加型:果园、林地、建设用地、撂荒地面积增加。果园和建设用地的面积逐年递增,经果林主要从中部和西部河谷平坝地区向东北部和西北部海拔较高、坡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转移,森林覆盖度提高。2.1.2 土地利用景观在地形剖面上的分布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转型[J]. 梁鑫源,李阳兵,邵景安,刘雁慧,冉彩虹. 地理学报. 2019(08)
[2]快速城镇化下旅游海岛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 胡秋凤,陈娟,戴文远,廖李红,姜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3]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对乡村人地系统的影响[J]. 李裕瑞,李怡,范朋灿,刘彦随.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5)
[4]三峡库区“耕—果”转换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启示——以草堂溪流域为例[J]. 梁鑫源,李阳兵.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2)
[5]鄂西北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与空间结构特征[J]. 杨斌,王占岐,姚小薇,张利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2)
[6]武汉市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 郭炎,唐鑫磊,陈昆仑,李志刚,林赛南. 经济地理. 2018(10)
[7]三峡库区规模农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 梁鑫源,李阳兵. 地理学报. 2018(09)
[8]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J]. 张佰林,高江波,高阳,蔡为民,张凤荣. 地理学报. 2018(03)
[9]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J]. 任嘉衍,刘慧敏,丁圣彦,王美娜,卞子亓.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8)
[10]重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的样带响应与驱动机制差异[J]. 崔王平,李阳兵,李潇然.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2923633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位置及地形
景观转型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景观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在时序上的变化,可以得出土地利用形态转变是由传统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现代农业社会中的耕地收缩、果园扩张和林地恢复性增长。山区农户生计分化,发生了耕地撂荒和土地边际化,土地生态功能转变导致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图2)。因此,可将景观转型定义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长期根本性变化,例如从森林到城市,或者从农田到森林等,它是社会消费、环境保护与生产之间平衡变化和改变占用模式的结果[31]。在土地利用转型和森林转型的背景条件下,农民为满足自身经济需求,改变种植方向或坡耕地撂荒,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发生转变,景观格局也随之改变,即由生产型景观格局转型成生态经济型、生态调节型为主的景观格局。1.4 研究方法
研究区2000—2018年各样带上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如图3所示,其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土地利用正在发生转型。各样带2000年的主要景观基质是耕地,其面积占比均在30%以上,灌木林地次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逐年递减,撂荒地面积增加,2010—2018年样带a、d、e的果园和灌木林地面积增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地类增长缓慢。样带b和样带c在2000—2018年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激增,耕地持续减少,果园取代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各样带上其他地类的面积也在小幅度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建设用地因奉节县生态产业园和机场的规划,从2010年开始增长迅速。因此,可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大致分为三类:(1)较稳定型:道路、水体、聚落、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主要位于低海拔地区;(2)逐年递减型:坡耕地面积减少向果园和林地转变;(3)波动增加型:果园、林地、建设用地、撂荒地面积增加。果园和建设用地的面积逐年递增,经果林主要从中部和西部河谷平坝地区向东北部和西北部海拔较高、坡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转移,森林覆盖度提高。2.1.2 土地利用景观在地形剖面上的分布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转型[J]. 梁鑫源,李阳兵,邵景安,刘雁慧,冉彩虹. 地理学报. 2019(08)
[2]快速城镇化下旅游海岛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 胡秋凤,陈娟,戴文远,廖李红,姜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3]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对乡村人地系统的影响[J]. 李裕瑞,李怡,范朋灿,刘彦随.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5)
[4]三峡库区“耕—果”转换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启示——以草堂溪流域为例[J]. 梁鑫源,李阳兵.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2)
[5]鄂西北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与空间结构特征[J]. 杨斌,王占岐,姚小薇,张利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2)
[6]武汉市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 郭炎,唐鑫磊,陈昆仑,李志刚,林赛南. 经济地理. 2018(10)
[7]三峡库区规模农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 梁鑫源,李阳兵. 地理学报. 2018(09)
[8]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J]. 张佰林,高江波,高阳,蔡为民,张凤荣. 地理学报. 2018(03)
[9]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J]. 任嘉衍,刘慧敏,丁圣彦,王美娜,卞子亓.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8)
[10]重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的样带响应与驱动机制差异[J]. 崔王平,李阳兵,李潇然.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2923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2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