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能量原理的粘滞阻尼器附加阻尼系数分配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21:32
  以线性粘滞阻尼器加固剪切型规则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原理提出附加阻尼系数正比于层间位移平方的分配方式。以六层和十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例,以确保结构在中震时保持弹性状态为设计目标,分别采用附加阻尼系数正比于层间位移平方的分配方式以及现有的分配方式,对结构进行消能减震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有控结构均满足中震不坏的要求,层间位移角限值均未超过1/550,减震效果良好;附加阻尼系数正比于层间位移平方的分配方式得出的总阻尼系数最小,为最经济的设计结果。 

【文章来源】:世界地震工程. 2020,36(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基于能量原理的粘滞阻尼器附加阻尼系数分配方法研究


0 十二层ST1结构平均层间位移角

模式图,悬臂,截面,模式


式中:Δmax为原结构在中震下的层间位移峰值;ΔT为有控结构在中震下的层间位移目标值;αξs和α(ξd+ξs)分别是阻尼比为ξs和(ξd+ξs)时的地震影响系数;ξs为原结构阻尼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取为0.05;ξd为阻尼器提供的附加阻尼比。1.2 确定目标位移曲线

平面布置图,平面布置图,活荷载,立面图


结构分别为六层和十二层,基本信息见表1,结构平面图和立面图如图2-4所示。荷载信息:楼面恒荷载0.5 kN/m2,活荷载2.5 kN/m2;屋面恒活载2.5 kN/m2,活荷载0.5 kN/m2;外围隔墙荷载为4 kN/m;女儿墙荷载2.2 kN/m。地震信息:建筑物所在场地类别II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采用PKPM软件对原结构进行设计,并将配筋结果导入到ETABS模型当中。图3 六层结构立面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房屋结构设计中减震阻尼系数优化探讨[J]. 肖庆峰,陈妍.  门窗. 2014(09)
[2]附加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研究[J]. 翁大根,张超,吕西林,彭林海,徐斌,丁孙玮,周红卫.  振动与冲击. 2012(21)
[3]长周期桥梁地震设计谱阻尼修正系数研究[J]. 郭太军,薛瑞杰.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1(06)
[4]框架结构侧移曲线的泛函推导和目标位移确定[J]. 白顶有,王泽军,冯伟,廉晓庆.  世界地震工程. 2010(02)
[5]非线性黏滞阻尼减震结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J]. 刘鹏飞,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  世界地震工程. 2009(04)
[6]附加黏滞阻尼器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J]. 李波,赵均海,梁兴文.  世界地震工程. 2009(03)
[7]基于位移的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 刘鹏飞,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  世界地震工程. 2009(01)
[8]基于位移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 李钢,李宏男.  工程力学. 2007(09)
[9]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 梁兴文,黄雅捷,杨其伟.  土木工程学报. 2005(09)
[10]基础隔震结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J]. 周云,安宇,梁兴文.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2971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71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